网球运动知识:正手击球力量的样子
网球运动知识:正手击球力量的样子
正手击球的挥拍发力是从脚蹬地开始的,脚蹬地的目的是摆脱身体的静止状态,获得地面的反作用力并通过小腿传递到膝关节,为膝关节“下扣”提供能量,同时可以使身体重心前移产生一定的冲量;膝关节借助脚蹬地的力量完成扣膝动作,扣膝是以腿部纵轴(屈膝状态下大腿根和脚尖之间的连线)为中心产生的旋转,扣膝动作产生较小的角动量,并沿大腿传递至髋关节,为髋关节的旋转提供能量;髋关节借助膝关节旋转产生的角动量完成转髋的动作,并产生比膝关节扣膝更大的能量,为转腰提供能量;腰腹肌借助髋关节旋转产生的角动量进行收缩,完成转腰的动作,转腰产生比转髋更大的角动量,并将产生的角动量传递到肩关节;肩关节借助腰产生和传递上来的角动量完成转肩,产生更大的角动量,然后借助左肩的急停制动将角动量转化成线动量,牵引肘关节向前成线性移动,肘关节将肩关节转化来的线动量传递至手腕,带动手腕向前成线性移动,手腕将能量传递至球拍,然后由球拍将传递而来的能量释放给网球,使得网球向前成线性移动。至此,一个完整的力量传递过程完成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力量链,力量链本质是能量传递的链。
力量链的完整结构是:脚蹬地——扣膝——转髋——转腰——转肩——顶肘——甩腕——挥拍——击球。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动作是有先后顺序的,同时又是紧密连贯的,既不可以出现顺序的颠倒,也不可以出现动作的断裂。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从脚蹬地到转肩为一个阶段,此阶段是角动量传递和放大的过程,转肩是能量转化的关键,它将前面产生的角动量转化成线动量,并向手臂传递。从转肩到挥拍是线动量进行传递和放大的过程,它将线动量放大并传递至球拍,并释放到球上。
角动量的产生是由各部位的肌肉收缩和舒张产生的,其传递则是由各部位的旋转和制动合作完成的。以右手挥拍为例,膝关节在扣膝动作完成以后需要突然停住,使得膝关节朝向地面,髋关节旋转时左髋关节应该突然急停制动,所以髋关节并不是一直旋转,腰部的旋转与制动与髋关节动作相同。肩关节的旋转与腰髋的旋转稍微不同,转肩时还有异侧手臂的问题。当肩关节向前旋转时,如果左肩关节突然制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那么右臂会加速向前甩出去(当旋转的陀螺一侧碰到障碍物时,会突然沿切线方向呈直线跑出去,道理与此相同),所以左肩关节并非一直向后转动。左臂在前期的转体引拍时会跟随球拍稍稍向右后移动,当右臂向前挥拍时左臂屈肘至左肩的前面,左臂与右臂的相对运动可以提高右臂的挥拍速度,并带动身体前冲产生一定的冲量,从而可以提高挥拍力量。
侧面更能看出左肩的突然制动
左肩有个瞬间制动
肩关节的旋转与制动将身体产生的角动量转化成线动量并传递至右臂,使得右肘关节前顶,当肘关节来到右肩前面时,突然制动将能量沿前臂传递至手腕,手腕挥至右肩前方时,也突然制动将能量传递至球拍(此为鞭打动作),这一过程中右肩和手臂的放松是将能量传递至球拍的关键,只有肌肉放松右臂才能成为真正的链条,才能做出完整的鞭打。
另外,身体各环节的动作以转体在前,挥臂在后,最后行动的是球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超越器械。超越器械的目的是将身体产生的所有能量都集中在网球拍上在最后的一瞬间释放出来。
所以整个正手击球挥拍的完整结构是(右手为例):右脚蹬地,身体重心前移,然后扣膝,转髋并制动,转腰并制动,转肩并制动,左臂屈肘至左肩前的同时右臂顶肘后制动,甩腕后制动,最后球拍击球。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诊断正手击球技术时,必须要考虑的是:
第一,正手击球挥拍的发力顺序是否是沿着“蹬地-扣膝-转髋-转腰-转肩-顶肘-甩腕-挥拍”的先后顺序连贯完成的。
第二,转髋转腰转肩的过程中是否有急停制动,急停制动是保证能量自下向上传递的关键,转髋转腰转肩的幅度过早或过大都不利于力量的传递。
第三、肌肉是否放松,肌肉放松是右臂鞭打动作的关键,肌肉僵硬时右臂呈棍状,是无法将身体的力量完全传递至球拍的。
第四,挥拍过程中眼睛是否盯球,眼睛盯球可以保证头的稳定性,使身体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有利于力量的传递。
第五,整个过程是否一直保持屈膝前倾状态,屈膝前倾可以保证重心较低,有利于身体的平衡与稳定。
本文作者: 毕研嵩(公众号:网球佬)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