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指导交流心得体会
教师指导交流心得体会
为师当学黄厚江
2017年4月20日,我校雅悦阅读节,有幸邀请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莅临指导。黄老师拥有无数光环,我不介绍,地球人都知道。黄老师的课,我无需赘言,已经远远不是“精彩”二字所能涵盖的。除了深深地敬意,别无其他。
与黄老师交往的几个细节,我时常记忆犹新。
十多年前,我还算是青年教师吧。第一次听黄老师的课,是在连云港的一个全国教研活动,我远远地坐在台下,因为人多,只能透过黑压压的人头,遥望台上的黄老师上课。好像是上的一节阅读课,具体内容已经忘记,老实说,我那时对黄老师有些“失望”的。彼时,新课改刚刚时兴,一时间,打着“新课改”旗号的各种新兴做法,“千树万树梨花开”,多媒体课件眼花缭乱,声光电齐上阵,几乎武装到了牙齿,表演一波接着一波,道具一个接着一个,文本解读的戏谑调侃使得“教室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思想教育整得学生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我置身各种热闹喧嚣的氛围中,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颇为羡慕:语文原来还可以这样教。于是,时不时也用各种手段、技术来包装语文课,甚至觉得,这样的语文课,时尚,潮流,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只要学生喜欢就行。有时,花在制作课件上的时间比钻研教材的时间还多,搜索的课外资料是文本的几十倍,课堂上旁征博引的内容,远远大于文本的教学……在这样的“新理念”指导下,我观摩黄老师的语文课,便大大地不以为然。他怎么能不用课件呢?他怎么不拓展延伸呢?他怎么能不让学生多元解读呢?他怎么能不引导学生的探讨“生命的永恒”“环境的保护”“亲情爱情友情”呢?“不过如此!”是的,我当时涌起的情感的确如此。你看,我们的语文课,多热闹,多深度,多广阔!记不得是否溜号,跑到大会堂的外面去抽根香烟,聊表我的失望之情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之后,我迷惘,感受到语文已经不是语文了,语文教学被遮蔽,被打扮,被曲解,被妖魔化,迷失在丛林中渐行渐远。“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好在,语文教育还有像黄厚江、钱梦龙、于漪等一大批的头脑清醒的人在支撑,在力挽狂澜,语文教学慢慢地恢复了平静,回归正常。随着对语文教学认识的逐步清晰与加深,我始悟自己的语文教学需要重新审视,让它回到本来的面目,找到回家的路。再次打量第一次听黄老师的课的表现,我敬佩于黄老师的淡定、坚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说,那一次听课的细节,我常常回味,每每榨出藏着的“小”来,为自己的浅薄无知而汗颜。我告诉自己,不再盲目跟风,不再随波逐流,而要像黄老师那样,老老实实地教语文,哪怕,洪水滔天,我自岿然不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不知不觉,我成了黄老师的粉丝。只要是有黄老师参与的教研活动,我常常会去追星,有好多次,我都是自费参加。黄老师每有新著出版,我也会立即买来学习,并常常不厌其烦地向其他老师介绍。
2012年10月18至19日。苏州中学,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我幸逢其事,记录了几个花絮:
一是,规格之高。来的领导嘉宾,有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江苏省教研室主任陆志平、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以及苏州市政协副主席、苏州中学校长张昕、苏州市教育局局长等等。可谓大腕云集,嘉宾满座。二是,来的老师之多出乎想象。能容纳千人的会堂,座无虚席,主席台下,过道里,门外,加座,加塞,水泄不通,密密麻麻坐满了来参加活动的老师。主办方显然未曾预料到如此之多的人,只得临时通知,苏州本市的老师恕不接待,把有限的容量,留给远道而来的外地老师。据透露,预计有四五百人来的,没想到远远超过预期,足见黄厚江老师的魅力。三是,老师们的学习热情令人动容。记得18号上午,是开幕式、讲座连轴转,从8点多开始,直到中午12点20分,中间没有休息,但是,老师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座位,更有不少老师席地而坐。其情其景,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这是一场教师个人教学思想研讨会。如此场面,我以前没有见过。与其说是黄老师的教学思想研讨会,不如说是赶赴一场中学语文教学的盛宴,是一场表达语文老师觉醒之后诉求的相聚。
黄老师的讲座一如既往地充满激情和率真,黄老师的课彰显了他的“本色”语文教学主张,像他人一样,朴实,厚实。这些,杨九俊院长之“述备矣”,无需赘言。他几个经典的代表课,如《我们家的男子汉》《黔之驴》《阿房宫赋》,我并不陌生,多次在现场观摩,或在有关文献上读过。因而,我此次前来苏州,坦率地说,并非冲着黄老师的课而来,而是冲着黄老师的人而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尽管我与黄老师接触并不多,我也不是他的弟子,他也不缺少我这样一个粉丝。但我想,在场的很多老师一定如我一样,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对像黄老师一样真实地研究、实践教育的人,表达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这样的人,现在实在是太少了,黄老师还是个例,还不能说“黄老师们”。那天在报名现场,当主办方婉拒老师们入场时,我忽然感到,坐在会场里面的人是多么幸福,而被挡在门外的人是多么的羡慕门里的人。也许,只要这样的精神相遇,才能让我们这些长期浸润在变异、怪诞的教育情境中业已麻木的心灵略感抚慰;也许,只有这样的悟对,才能让我们这些对语文教育失去本真、违背常识的状况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的语文老师看到一丝曙光。有这么多人,无论是不远万里,还是近在咫尺,相聚在苏州中学,相遇黄厚江,聆听黄厚江,阅读黄厚江,我相信这是一种无形而又无言的力量,超越了行政指令和现实的逼仄,在默默召唤着所有对教育还有良知和道德的老师,让我们在纷繁芜杂、歧路纷呈、山头林立、喧嚣繁华的混乱局面中迷途知返,找到一条回家的路。我注意观察了一下,与会的老师,大多是中年教师,也不乏白发苍苍的老师,也就是说,这些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淀,有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自己遭遇的种种问题。而这些如我一般的老师,也许像我一样,面临很多的困惑、疑虑,希望能给些精神上的激荡,而不仅是方法、技术、策略上的示范榜样借鉴。当然,在观课时,我的耳畔依然还会有些声音,比如,像黄老师这样上课,评优课连三等奖都拿不到;这样上课,有多少技术层面的欠缺等等。这样的话,似曾相识啊。作为语文老师,长期穿行在试卷和参考书的标准化中,概念化的语言深深镌刻在很多一线老师的脑海里,日渐销蚀的恰恰是那些属于自己的见识观点。在追逐时尚流行的技术依赖中,日渐失去的正是语文教育最本质的东西——语言文字。语文教育不仅在功利主义大教育的环境中日渐沦陷,不断受到冲击排挤揶揄中像小脚女人一样举步维艰,也在自我放逐,迷失方向,凌空蹈虚。文本解读的虚无、越界、偏颇,教学手段的花样新潮,教学设计的格式化,更兼牵强附会的人文性涂脂抹粉,都一一掩盖了语文教学的真正要义,语文教学面目全非,到底教什么,怎么教,被折腾得天花乱坠。我们常常会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老师讲这些话的时候,似乎也未必清醒地意识到其中有多少是“永远正确的废话”,或者已经自觉地同化并习以为常。我以为,黄老师的课,他是在用他的实践诠释着他的教学主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技术主义的评优课。如果这个常识都不知道,那么,又如何能理解得了黄老师的语文课。在一个以喧闹、浮华、功利为特征的时代里,简单、朴素、厚实,这些词汇是多么的奢侈。
有趣的是,几年后,我又参加了另一位老师的教育思想研讨会。茶歇间,不少老师却喧宾夺主,舍主人而去追黄老师拍照。个中滋味,令人思量。
我与黄老师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大多都是通过文字。2012年,《江苏教育(中学版)》复刊,编辑部邀请我担任主持,要约请一位名师撰写关于“高效教学”的讨论稿,我请黄老师出面,黄老师欣然应约。可以说,正是有了黄老师的倾情参与,我们那一期稿件的分量增重了不少。这是我们第一次的文字来往。后来,蒙江苏教育编辑部厚爱,要在“呼唤名师”栏目中专题介绍我的教学主张,黄厚江老师为我撰写了推荐文章。后来,作为序言,收录在我的新著《简洁语文教学的守望与探寻》中。
我也知道,黄老师一直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但是,我和很多语文人一样,从不称呼“黄校长”之类的,而是总喜欢叫一声“黄老师”。因为,只有老师这个称呼,才令人肃然起敬。
黄厚江老师速写
花甲老翁莅讲坛,
娓娓动听舌吐兰;
声情并茂论古今,
拓展思路一化三;
亲情友情重真挚,
有趣体验也包含;
生活点滴要细化,
追求本真和美善;
人事物书皆可择,
发挥长处设波澜;
以小见大管窥豹,
说文解字抓题眼;
深入浅出易掌握,
语言诙谐赠良言;
其实写作不可怕,
多读勤写定争先。
这是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的彭红星老师,在听了黄老师的课之后,现场所写的一首小诗。
做语文老师,当学黄厚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 梁增红
来源公众号: 梁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