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故事创作>

往事回忆的故事:温暖的回忆

时间: 晓晴1082 分享

  还以为电话里再也听不到父母盼我回家的呼唤,便不会再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难受。事实上,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的:“有爷娘,想爷娘,爷娘不在想地方。”中秋、国庆双节的八天假期至今,我每天出门进门,睁眼闭眼,脑海里总是浮现着以前在家时温暖的点点滴滴。

  我爷爷弟兄三个,每人都有两个儿子(我还有三个亲姑妈,四个堂姑妈),所以父亲这一辈的堂兄弟共有六个。我们整个大家族三个大门,六户人家的房子紧挨着一字排开,位于本湾青龙嘴这头的最前面。

  房屋左侧,仅一路之隔,是一个十多户人家公用的大稻场。收获的季节,大家都是先把收割回来的各类粮油作物挑回来,整齐地堆放在稻场两边自家垒起的场坡上,等忙过田地里的农活,再选好天气互相帮忙,轮流打场。那段时间,铺满金黄色劳动果实的稻场上,不知滴有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哥哥姐姐多少的汗水,但稻场上空,好像日夜都飘荡着他们由衷的笑声(为了赶季节,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熬夜加班的打谷子)。农闲的时候,如果湾里选择在这里放电影,“近水楼台”的我们,自然更容易坐到最佳的位置。

  我还记得自行车刚开始流行的年月,湾里好多同龄的孩子,一有机会就来这个稻场上练习骑车。个子不够高的,右脚直接穿过自行车的三脚架半圈半圈地踩着踏板,照样骑得飞快。可我的胆子太小,说什么都不敢去尝试。只好坐在石磙上看他们欢快地沿着稻场一圈又一圈地绕行,心里羡慕极了!

  好在我还有另一个乐园——

  我们整排房子的大门前都很宽敞,外侧靠岸边种有多颗枣树、槐树、柏树、桃树等,甚至还有一个不大的竹园,里面长满了桂竹和水竹。值得“骄傲”的是,一贯胆小如鼠的我,爬枣树、爬竹竿,竟然猴子一般的灵敏、利索。冬闲的时候,我也常常学别人取下一截截水竹细长的竹枝,将其放进灶膛的火灰里烧掉两头的毛刺,拿它当毛线签子,用来织了不少手套,袜子之类的小物件。现在想来,心里依然挺有成就感的。

  小时候的我,总认为我们湾的地理位置,与附近我去过或能看到的湾子相比,绝对是最好的。因为我们湾的前面,马路、田地、池塘、渠道、河流等,都很平坦、宽阔。再加上我们家族的房子又处在村头的第一排,视野相对更加开阔。坐在自家门口,尽管隔着绿树、翠竹的掩映,依然能看到本湾和附近几个村子那方圆几公里的田野,如宽阔的海洋,常年荡漾着绿色或黄色的波浪,感觉真的很惬意。

  在我深感温暖的记忆中,最难忘的,当然还是我们家人间那浓浓的亲情。

  我们家族一直以来都有个习惯,那就是逢年过节,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各家送去一碗,互相分享。比如刚过去的中秋节,虽然我们家家都要蒸糯米,揣扯砣粑吃(揣:浠水方言,将蒸好的糯米适量放进石碓窝里,四个男劳力用专用的木棍将其揣熟),但各家做好后照例会给亲房每家都送去几块,谁家要是谦让的话,送东西的人就会笑着回一句:“各是各的心意儿喂”。

  我很庆幸自己从小生长一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虽然离家多年,我仍常常想起:

  小时候,我的三爷爷,无数次在星光璀璨的纳凉之夜给我们讲故事;我的叔奶奶和婶娘,在我生日的早晨,总不忘给我送来醇香的剥壳蛋;我的伯父,在那温饱还未解决的年月,曾多次把珍贵的粮票拿给我买当时比较“奢侈”的包子、馒头吃;我的姑妈,好几次去她的亲戚家吃酒时,竟然还包了几块炸鱼揣在口袋里,转道回娘家拿给我吃;我的六叔、六婶在我怀孕的时候,让我长时间住在他们黄州的家里,还为我们的工作、安家操了不少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辈分从低变高了,我的脚步离家也更远了。那一长排砖瓦结构的祖屋,早已变成了现在的一栋栋气派的小洋楼,家人及乡亲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美满。但我在家乡与亲人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始终像昨天的经历般清晰,始终是我最温暖的回忆。

  我深信,老话之所以说:“有爷娘,想爷娘,爷娘不在想地方。”一定是因为很多离家的人,都有太多和我类似的温暖记忆。


  【本文作者:微笑的荷】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48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