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小学学习方法 > 六年级方法 > 六年级语文 >

小学六年级清明节作文素材,谚语

时间: 於宝21274 分享

  清明节作文也是我们经常写的一个题材,那么该如何写好清明节的作文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清明节作文素材,谚语,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相关的谚语

  鲤鲫亲鱼强育肥,适时栽种苇藕芡。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辽西)

  清明浸种,谷雨下秧。

  清明堆足肥,秧田有根底。

  清明挣眼,一棵高粱打一碗。(辽宁)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要种四季豆.不在清明后。(四川)

  清明前,去撒棉;春分后,去种豆。(江苏)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相宜。(山西)

  清明前好种棉,清明后好种豆。(广东)

  清明谷雨紧相连,种过棉麦种大田。(辽宁)

  清明姜,谷雨秧。(广西)

  清明后,紧栽树。

  清明不落雨,稻麦出不齐。

  范文欣赏

  清明节的思念

  我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在他离去的那一刻突然真切地希望,另一个世界是存在的,灵魂是永生的。

  我不善于亦不喜于在公众面前诉说什么,他应该也是这样的吧,一生未见张扬。然而四月初开的樱花又一次唤醒了心底对于他的强烈感情,似乎只有诉诸纸笔才能使他再次站立于我的面前,露出世界上最和蔼的笑。

  四年来,有关于缅怀或者思念姥爷的文字,我这个孙女——是的,我不喜欢“外孙女”这个称谓,显得很生疏很隔阂,已经写下不少。现在不想再书写文学味道极强的悼文,更想去记录探究一位老人对我的影响以及他生命末尾的点滴。

  如果说,人对于生命的体会和对死亡的恐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深刻,那么他的离开正好是在我即将走向成熟的岔路口。初二,十四岁,不大不小,尚未了然世事,但又的确明白了一些什么。从小为我解答过无数疑问的、拥有很多智慧的老人,又用他躺在急诊室狭小病床上的身躯给我补上了关于死亡的一课。这么多年来,每当夜深人静又偏偏难以入眠的时候,总会想起零七年那个夜晚的一切。不得不承认,彼时的每个微小细节已经镌刻进了我的内心深处,无法与我的生命剥离。我想,喉咙插着导管的他,意识是极清醒的。当我用左手拉着他时,他给予了一个绵弱无力却真真切切的回握。

  于是,四年来,这样一个问题便反复盘桓在我的大脑里——当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时会是怎样的心境?一方面灵魂要承受死亡解脱带来的诱惑,一方面肉体还要忍受生命最后挣扎的痛苦。是的,我认为对于弥留之际的人来说,挽留生命的手段反而是一种折磨。这种折磨不是他们想放弃而不能,而是他们明白地知道,强加于肉体之上的种.种是徒劳无用的,却又燃烧着求生的欲望,这样绝望而悲愤的挣扎是我等喝茶聊天的缅怀之人所无法体会的。

  他的病很不好,饭菜难以下咽的那种。去过医院后的几个月,他飞快地消瘦。我曾嘲笑过的大肚子也日渐扁平直至凹陷。与此时的他相比,我却飞快地胖了起来。因为给他特制的肉粥不幸被我视为珍馐,每日必定狼吞几大碗。他曾说过看着我吃饭都觉得特别香,不知那段日子看着我如饕餮一般吞食家常菜时的他,会不会得到些许慰藉?如若能此,我的赘肉也算没有白白长上去。对了,还有那些被我剥了皮的山楂,是不是给他素淡寡味的饭食添了些色彩?这些疑问当时都没有问过,现在也只能自己揣测了。

  后来,他真的很消瘦羸弱了,甚至站立都会双腿颤抖。我每天都紧张地守在他身边,生怕稍不留神他就会在起身时摔倒。也正是那个时候,家里为他在不远的地方租下了一套宽敞的房子,为了安慰他几年漂泊在北京的不安的心。我想,对于一位老人而言,叶落归根应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这代人不会在乎这个,因为我们本就是无根的浮萍,人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搬家的第一天晚上,他坐在窗前的沙发上喝鸽子竹荪汤,享受的表情让现在的我想来会有点心痛。若说他的漂泊,还是我一手造成的。如果不是为了照顾我他不会来这,变成离开树枝的银杏叶,在北京九月的秋天里随风打转。搬进新居的两个月后,他就离开了。可怜这位地道的东北老人的火化证上,祖籍一栏填的竟是“河北”。

  好像是周三,快要期中考试了。我在他的家里吃过饭就急着回家复习。他斜靠在里屋的床上对我挥挥手,笑着说“再见”。后来,我们就真的再见了。

  现在,每当我遇到自己难以克服的困难或者想不明白的问题时,总会想起他。会想,如果我问他这样的问题他会有怎样的解答?我很想让他看看我长高了的样子,梳短发的样子,戴黑框眼镜的样子,还有许多……他从未见过的样子。当然,还很想让他看看若干年后我的丈夫、我的孩子,他的曾孙。生命就是这样神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轮回的。我的血管里流淌着我父母的血液,我父母的血管里又流淌了祖辈的血液,所以我不仅是我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是祖父母生命的发展,只要我的心脏还跳动,他们便都安好。

  玉渊潭里的樱花又开始盛放。记得他说过晚樱最好看,像雪,像云。好像他还说过有一棵特别不起眼的小树是开淡绿色樱花的,可惜年年这个时候都去,就是没找到过。

  很想再陪他看一次樱花,搀扶着他到樱花树下,然后告诉他,他一直捧在手心里的最没出息的孙女是多么爱他。

  清明竹韵

  清明节将近,由然想起竹子。我对竹子的好感,却是在清明节那天的一场大雾里产生的。曾祖父的坟墓在深山里,要去祭拜需要走很长的山路。当天凌晨,大雾漫天,几米外的景物已非常模糊。选择在这样的时候出门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今天得去好几个山头祭拜先人。只记得,当天早上,父亲挑着祭品走在后边,我蹦蹦跳跳地跑在前边,如一只脱笼的小鸟。嘴里似乎还在哼着曲调吧,或许吧。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长到我的胸前。我们经过了田野,绕过了小溪,爬上了陡坡,又翻过几个山头,终于来到一条峡谷里。父亲轻轻喊了一声:“别跑得太快,前边是一片竹林了。”我应了一声,却一个劲地往峡谷里跑。父亲在后边摇了摇头,微微地笑了。他明知道我非常喜欢竹子的。

  近了,近了。山风中吹来一阵沙沙的轻响,在弯角处我终于看到了竹林的身影。绿色般的潮水,从此在我的人生里扎了根,再也无法抹去。

  竹林上方的叶子雀跃地随风倾倒,发出寒战的声音,宛如一片绿色的急流,所有的叶子都朝着一个方向。那修长而青翠的叶子,恰如急流中的扁舟,朝前争渡。我站在万千的竹子当中,只觉得自己已被绿色所征服。高大的竹子直耸云霄,一直长到了峡谷的顶端,遮没了天空,嬉戏着白云。细小的竹子,刚刚破土而出的竹子吧,就像我的手指大小,嫩绿地,也在枝头泼洒出一簇簇细小的舟子,加入这雾中的争流。绿色的震撼铺天盖地,万千的翡翠招摇在我的面前,我抚摸着大大小小的竹子,在林间绕来绕去,只觉得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妙。

  父亲放下肩头的祭品,站在林间,也有点出神。

  林间传来清脆的鸟鸣声,那是山雀吧,在绿色的枝头上跳跃着,尽情地享受这天地的气息。潺潺的声响,那是从岩缝里渗下的清泉吧,如珠玉一般的晶莹。寒雾在竹子身上渗出一颗颗的水珠,有的顺着竹节轻滑而下,留下溪流走过的痕迹;有的从叶尖晃了几晃,便顽皮地荡了开去,如流星般向大地急坠而去。

  后来,或许是第一缕刺破林间雾气的阳光唤醒了父亲吧。他用一把小刀削下拇指大小的一根竹子,递给了我。轻轻拍了拍我的小脑袋,唤道:“走吧,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或许是年幼吧,也或许是不对先祖们感情不够深沉。荒山中的孤冢总让我感觉阴森,要是没有父亲在身旁的话,我敢担保我会吓哭的。那年的清明没有留下太多关于祖先的记忆,却永远铭记了那片竹林,那片绿色的,空灵的世界。也记得了父亲削给我的那根竹子,那根在清明的夜里削成了笛子的竹子,在父亲唇边吹响的竹子。那一缕悠扬而深邃的声音,就这样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也贯穿了我的整个人生。

  是的,后来我长大了。读到了许多关于竹子的诗句,例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苏轼的吧,又读到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是王维的吧。读了很多很多,也见过许多人画竹,如郑板桥的画,但却总觉得失落。那片空灵的世界,没有任何诗句,没有任何画笔可以替代的。是的,至少在我心里是这样的。

  清明绵雨难起烟

  清明又到了,傍晚,小镇里灯火齐明。

  我满心激动,拨出了爸爸的电话号码:“爸,明天就是清明了,你和妈妈是晚上回来吗?”我紧握着电话,希望爸回答‘我们晚上就到家了。’这样的话。

  “孩子,爸爸妈妈这里工作特别忙,这几天根本赶不回去。”电话那头爸爸满怀歉意地回答着,还有信誓旦旦地承诺,“放心吧,跟你爷爷说我们明天清明就回去,一定回去!”

  “哦......”我又一次失望地挂了电话,其实我心里也清楚,爸爸明年估计也不能回来。他已经说了很多个“下次”了。

  “怎么样?晚上该会回来了吧?”爷爷提着大包小包的贡品从门外冲了进来询问,但话说到一半,声音降了下去。

  他已经从我的表情得出了答案。

  在无言中,满屋的烛光似乎黯淡了几分。

  “要不,你再给你叔叔他们打个电话问问?”爷爷打破了沉默。

  我点了点头,又拨打了叔叔他们的电话。

  “对不起呀,我在福州,回家路程太远了,我赶不回去。跟老爷子说声抱歉。”叔叔不会回来。

  “这儿同学过几天请吃饭,就不回去了。”小姨也不回来。

  “小弟不好意思,我脚扭了,不能回去了。”哥哥也不回来。

  “嘟嘟嘟.....”姐姐的电话关机。

  乌云压了下来,风似乎也停了,树叶和花草也停止了摆动。在黯淡的烛火下,整个世界似乎一片诡异的死寂。

  “爷爷,别生气了......”看着坐在竹椅上目光呆滞的爷爷,我的心似乎被重重地敲了一下。想骂,却什么都说不出口。

  “不生气,不生气....”爷爷努力装出一丝笑容,“清明不过也罢,孩子们在外面快快乐乐,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孩子你快去吃饭吧,让我一个人坐一会儿。”然而我看得出,爷爷的心里充满了失落,有那个老人不希望清明时节全家相聚祭奠先人?

  我默默地转身走进厨房,却吃不下去,将一桌满汉全席放进冰箱。在我无意中转头时,我看见,爷爷直愣愣地看着奶奶的照片,眼眶发红。

  深夜,灯熄。我从床上爬起,在凄凉的月光下,我看见张继的《闾门即事》——“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绵雨起新烟。”

  何来“新烟”?看着小镇中那灯火通明中的死寂,我不禁一阵苦笑。

  清明时绵雨难起烟!大家都“忙”着,怎么顾得上起新烟呢......

18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