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学习心得
中考语文学习心得
对于中考语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悟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考语文学习心得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考语文学习心得(一)
一、强化基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的考查
今年的语文试卷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的考查。从分值来看,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的分值是历年来最高的,从2000年的12分提高到24分,整整提高了一倍。试卷考查了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古诗文名篇中句子的默写,所要求默写的句子,有的是名句,有的不是名句,意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全篇的背诵积累。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大量背诵这些名篇佳作,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字音、字形的考查是必考内容,这是语文的根基所在。今年对字音、字形的考查采取了综合性考查的方式,结合具体语境来设置题目,不是简单地辨识正误,而是着重考查运用的能力。第⑴小题“给下面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既考查正确识读汉字的能力,又考查汉语拼音的运用,所考查的“繁衍”的“衍”和“栖息”的“栖”两个字都在要求掌握的3500个常用字范围之内。第⑵小题考查错别字的辨识与修改。汉字的形、音、义是三位一体的,辨识错别字需要借助汉字的字义加以区分,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恩惠”不能写成“恩慧”,因为“惠”和“慧”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惠”的意思是“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而“慧”的意思是“聪明”。同样,“漫步”也不能写成“慢步”,“漫”是“没有目的,不受约束,随便”的意思,而“慢”是“从缓,速度低”的意思,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两个字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混淆。设置此题,意在加强对词语含义的准确理解,引导师生重视词语的教学和积累,夯实语文的根基。标点符号运用的考查继续得到重视,今年的标点符号试题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但难度有所增加。标点符号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可以使文章内部层次更加清晰,还可以使内容表达更加清晰明白;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划分层次结构以及概括文段段意,也有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标点符号的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乃至乱用标点符号的现象。今年的标点符号试题就为扭转这种局面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此外,对同音词、同义词辨析的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的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考查等都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及其运用的考查内容。初中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基础打好了,就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课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今年的语文试卷,注重了课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不少题目的材料直接来自课本,也有的是课本内容的迁移和延伸。如名句名篇默写填空全部来自课本;第2题的命题素材来自课本上的一篇课文(人教版题为《再塑生命》,河大版题为《再塑生命的人》,语文版题为《我的老师》);古代诗词阅读材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自课本;课内文言文阅读材料是《桃花源记》。这样,直接涉及课本的试题共有9道,分值为24分,占总分值(作文分除外)的34%,可见直接出自课本的题目所占的比率是相当高的。
此外,有不少题目考查课本内容的迁移能力。如第9题(2)小题,要求解释“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一句中“未冠”的含义。这道题表面上是对课外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考查,实际上是考查对已学词语的迁移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一课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的句子,句中的“加冠”即行加冠礼,表示男子已经成年,这是古代文化常识,课本上有详细的注释。那么,“未冠”就是没有行加冠礼,意思是“没有成年”。如果不懂得对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只会一味死记硬背,这道题就无法作答。第11题(2)小题要求把“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翻译成现代汉语,解答这道题需要理解句中的“由是”、“益”、“尽”等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些词语也都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如第20题(1)小题,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在早春的花草又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一句里“卖弄”的表达效果。这其实是对《春》这篇课文中“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的“卖弄”进行迁移考查。如第21题“第⑧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此题考查对记叙文中插叙的作用的理解,可运用从课本《爸爸的花儿落了》《阿长与<山海经>》中所学插叙的知识作答。如第19题“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可运用从课本《故乡》《散步》中所学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来回答。上述这些题目都体现了课内外相结合的特点,题目虽然在课外,答案却在课内。
语文课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选入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经典名篇,无论是语言、内容,还是写法,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成为学习的范例。认真学习课本,透彻理解其内容,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有弱化课本的倾向,学生连课文都读不熟,更不用说深入理解内容了。却用大量的时间作各种资料上的练习题,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能力难以真正提高。如何扭转这种局面,相信今年的语文试卷会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三、加大了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思维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今年的语文试卷减少了不用思考就能作答的低层次试题的数量,增加了思维含量较高的试题的数量。如第4题要求给7个句子排列合理的顺序,这段文字属于事理说明文,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因此思维含量很高。如第12题 “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缜密性,学生需要联系所提供的两段文字,从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和社会安定四个方面来作答。如第15题“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意在考查议论文结构严谨的文体特征。解答这道题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着眼于文章的整体,不能只关注局部内容。又如第16题“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需要分析该段运用了哪些论据,分别属于哪种论据;该段有无分论点,这些论据要论证什么论点;需要联系中心论点;需要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论据之间的关系。这样,方可理清该段论证层次。该题考查论证过程,恰恰是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过程。
鉴赏能力是最高层级的语文能力,解答这样的试题,同样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今年的语文试卷加强了对语言赏析能力的考查。如第8题“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转”和“低”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中秋之夜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这道题考查对古诗词语言的鉴赏,意在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停留在默写填空的水平上。这种题型一方面落实了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另一方面也与高考相接轨。第20题要求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哭成了一个泪人”的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温丝莱特听到珍妮芙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这道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答这道题需要从语言特点和文章的内容两个方面来考虑。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品析、品味。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世界,精巧的写作艺术,无一不被语言所承载。这就需要考生对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咀嚼、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
中考语文学习心得(二)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我们又进入了紧张而有序的复习。通过几年复习备考的经验和平时的同事交流,加上参入汪老师工作室进行研修学习,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钻研课程标准和考纲,做到有的放矢
《课程标准》是编写课本、学习、考试、评价的“法规”,《中考考试说明》又从考试的角度作了一些规定。中考命题是遵纲守本的,试卷的总体布局已基本趋于稳定,各个试题的测试目标、立意、设问角度以及答案、评分标准等等,都是专家们精心设计的。我们必须明晰、准确地把握中考语文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减少盲目性。
2、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强调语言运用
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在积累与运用。积累,包括字词的积累、名篇名著的阅读积累、文化常识的积累等,这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必须认真地抓紧抓实;而运用,是积累的目的。备考中要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像字音辨认、别字辨析、名句默写、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等,要学会化整为零,日积月累。对语言运用要在平常生活中加强语言积累和训练。
3、有效地使用方略,强化训练应试能力
(1)要选择方略中那些典型的、知识含量大、能力训练强的题目,让方略服从复习计划,而不是以练习代替复习计划,这是有效使用练习题的关键。
(2)多做分类练习,少做综合练习。分类练习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更好配合复习计划。做题时多做分类练习,一类问题一类问题地解决,把握知识链,实现“举一反三”,务必落到实处,抓住根本,以提高能力。而综合练习,看似全面,但作为平时训练则显得过于庞杂,不利于逐步落实,平时应少做。
(3)做题要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做题也应有计划性,先易后难,一步一个阶梯,切忌眼高手低。
(4)加强答题规范训练,不同的题型有相应的答题要求,要正确解答这些题目要有相应的答题思路,也有一定答题规范要求。只有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方法和要求,才能在考试中得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