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中考辅导>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文言文是语文复习里的重点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网络整理的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以供大家学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一)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如:

  (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如: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二)

  一、“以为”,“以……为……”

  “以为”是由介词“以”和动词“为”组合而成的凝固结构,完整形式是“以……为……”。随着语境的不同,这种凝固结构的用法和意义也有不同。

  1.“认为……是……”。

  例如: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同这个人一类。

  2.“用……做……”或“把……当作……”的意思。

  例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

  3.当“以”的宾语,在上文已经出现时,这个宾语便省去,“以……为……”便结合在一起,构成“以为”的固定格式。这种凝固结构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者“认为(觉得)……是……”。

  例如: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柳宗元《黔之驴》)

  ——老虎看见它(驴子),真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4.“以为”的后面跟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它与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相当。

  例如: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私下认为他这个人(蔺相如)是个勇士。

  二、“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耶)”

  1.“不亦……乎”

  文言文常用的“不亦……乎”句式,表示测度或委婉的诘问,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相当于“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

  例如: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船已行进,而剑却在水里并没有跟着行进,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无乃……乎”

  “无乃”与句末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相呼应,用委婉的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相当于“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肴殳之战》)

  ——军队筋疲力尽,远方的国君(郑国国君)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3.“得无……乎(耶)”

  “得无……乎(耶)”中的“得”,和否定副词“无”、“微”、“非”连用,构成“得无”、“得微”、“得非”(相当于口语的“莫非”、“恐怕”、“该不会”),并与“乎”相呼应,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莫非……吧”、“恐怕是……吧”。

  例如:

  (1)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

  三、“何以……为”、“何……为”、“何为”

  1.“何以……为”

  在文言中,“何以……为”这种句式表示反问,“何”有时可用“奚”、“恶”代替,是“怎么,为什么”的意思。这种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用得着……呢”,或“用(要)……做什么”,或“有什么……呢”。

  例如: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君子讲究质朴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采干什么呢?

  2.“何……为”

  相当于“(要)……干什么呢”。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现在人家正像是菜刀和案板,我们则是待切的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3.“何为”

  “何为”就是“为何”、“为什么”,多用于直接询问,有时也用于反问。

  例如: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不是想要取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我(韩信)这样的壮士!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三)

  题型解析]

  第一题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处及作者简介。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书下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第二题一般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平时的积累,考试时要结合上下文,辩明词语的多种意义,写出该词语的特定含义。

  第三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句子停顿的把握。划分诵读节奏,一定要参照句式的特点,把握特征,按照不同的停顿规律,以“意群”为单位,重在“语意”上下工夫,不要曲解句意。

  第四题一般是翻译题。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词类活用;②古今异义词;③一词多义;④通假字;⑤特殊句式等。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翻译,做到准确、流畅。

  第五题一般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感人情境和形象的领悟能否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善于分析,表达有新意。

  答题误区

  1、字词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失误:①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准;②不能准确辨析古今异义的词;③通假字把握不准;④不能辨别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

  2、翻译文言句意,失误主要有:①关键词语没有译出或译得不准确;②对句子的隐含意义不理解。

  3、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主要失误有:①不着眼于全篇,孤立地回答问题;②不善于概括表达,概括不准、不全;③抓不住要点,答非所问。

  4、解答开放性试题,主要误区有:曲解原文、故意拔高、无中生有等。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文言文是语文复习里的重点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网络整理的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以供大家学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一)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7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