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江苏省中考化学试卷答案解析
2018江苏省中考化学试卷答案解析
江苏省的中考已经越来越近,化学试卷大家都做得怎么样了?需要校对化学试卷答案的同学,赶紧来吧。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2018江苏省中考化学试卷答案解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8江苏省中考化学试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5每题1分,6~10每题2分,计1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萄萄酿酒 B.冰雪融化 C.塑料老化 D.烟花燃烧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N2的体积分数约为78%
B.O2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可燃性
C.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3.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读液体体积 B.
过滤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称氯化钠质量
4.白酒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酒精(C2H5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酒精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B.酒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g
C.酒精属于有机物
D.酒精是由2个碳原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汽油洗涤油污属于乳化现象
D.将氢氧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温度升高
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
B.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C.甲属于易溶物质
D.t2℃时,30g甲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溶液
7.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兔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8.下列归纳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健康 B、化学与能源
①老年人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
②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③要牢记“吸烟有害健康”“毒品万万试不得!” ①太阳能、核能和天然气都属于新能源
②电池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③化石燃料是优质的能源来源,不能作为化工资源
C、物质与分类 D、化学与环境
①天然气和海水都属于化合物
②烧碱和纯碱都属于碱
③尿素[CO(NH2)2]和硝酸钾(KNO3)都属于复合
肥 ①施用过量化肥、农药增加粮食产量
②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更环保
③低碳生活,出行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A.A B.B C.C D.D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
B.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C.构成固体物质的微粒都是静止不动的
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10.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C、浓硫酸长期露置在空气中 D、向空气中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A.A B.B C.C D.D
2018江苏省中考化学试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简答题(共3小题,第11题3分,12题4分,第13题3分,计10分)
11.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可表示不同的意义,氢回答下列问题(填数字序号)
①2CO ②S2﹣③ O
(1)表示分子个数是
(2)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 .
(3)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值的是 .
12.联系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丝绸之路”运输的商品有丝绸、陶瓷、铁器等,其中陶瓷属于 (填字母序号)
A.金属材料B.无机非金属材料C.复合材料 D.有机高分子材料
(2)活性炭能除去冰箱内的异味,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性;
(3)碳酸氢钠(NaHCO3)可用作干粉灭火剂,灭火时,碳酸氢钠粉未受热生成碳酸钠和两种常见的氧化物,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
13.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金属.
(1)钢铁的锈蚀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 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2)在空气中,铝的表明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是 (写化学式);
(3)某同学取少量工厂废液[溶质是AgNO3、Cu(NO3)2],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属锌,反应结束后,发现溶液仍然是蓝色.据此推断,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2018江苏省中考化学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5每题1分,6~10每题2分,计1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萄萄酿酒 B.冰雪融化 C.塑料老化 D.烟花燃烧
【考点】E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塑料老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燃放烟花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N2的体积分数约为78%
B.O2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可燃性
C.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考点】61: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6K:常见气体的用途.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O2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有可燃性错误;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正确,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
【解答】解:A、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O2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有可燃性错误,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读液体体积 B.
过滤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称氯化钠质量
【考点】42:测量容器﹣量筒;43:称量器﹣托盘天平;4G: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4K: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
【解答】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正确.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气密性,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再用手握着试管外壁,观察是否有气泡出现来确定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称量氯化钠时左右两盘应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4.白酒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酒精(C2H5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酒精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B.酒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g
C.酒精属于有机物
D.酒精是由2个碳原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D1: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AC: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D8: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D9: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来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C.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解答】解:A.乙醇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之间的质量比是(12×2):(1×6):(16×1)=12:3:8,故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C.乙醇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正确;
D.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故选C.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汽油洗涤油污属于乳化现象
D.将氢氧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温度升高
【考点】7C: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7F: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7H: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7K: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分析】A、根据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B、根据溶液的浓稀和是否饱和的关系考虑;C、汽油能溶解油污;D、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热量考虑.
【解答】解:A、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不属于溶液,故A错;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B错;
C、汽油能溶解油污,所以汽油洗涤油污属于溶解现象,故C错;
D、将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所得溶液温度升高,故D正确.
故选D.
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
B.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C.甲属于易溶物质
D.t2℃时,30g甲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溶液
【考点】7N: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4H: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7Q: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A错误;
B、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甲小,所以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故B错误;
C、甲物质在0℃时的溶解度是10g,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20℃的溶解度大于10g,所以甲属于易溶物质,故C正确;
D、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30g甲溶解于50g水中形成75g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7.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兔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考点】H1:燃烧与燃烧的条件;H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A、根据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气体受热密度变小,进行分析判断.
C、贸然打开所有门窗,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B、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选项说法正确.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8.下列归纳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健康 B、化学与能源
①老年人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
②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③要牢记“吸烟有害健康”“毒品万万试不得!” ①太阳能、核能和天然气都属于新能源
②电池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③化石燃料是优质的能源来源,不能作为化工资源
C、物质与分类 D、化学与环境
①天然气和海水都属于化合物
②烧碱和纯碱都属于碱
③尿素[CO(NH2)2]和硝酸钾(KNO3)都属于复合
肥 ①施用过量化肥、农药增加粮食产量
②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更环保
③低碳生活,出行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A.A B.B C.C D.D
【考点】J1: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65: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9J: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A9: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E5: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HE: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I6:白色污染与防治;J9:烟的危害性及防治;JA:毒品的危害性及预防;JE: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K6: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可以选用排除法是解答,即只要选项中有一项说法错误,即可排除该选项;据此结合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化学与能源、物质的分类、日常生活经验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老年人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人体缺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缺乏维生素A时容易患夜盲症.吸烟有害健康、毒品损害身体,并使人上瘾,万万试不得,故选项归纳正确;
B、天然气是化石燃料,不是新能源,故选项归纳有错误;
C、海水是混合物,纯碱是碳酸钠,不是碱,尿素[CO(NH2)2]是氮肥,不是复合肥,故选项归纳有错误;
D、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但不会增加粮食产量,还会对土地、环境等造成不良影响,故选项归纳有错误;
故选:A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
B.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C.构成固体物质的微粒都是静止不动的
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考点】E8:化学反应的实质;B6: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B7: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BA: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离子的定义、微粒的性质、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A、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故选项正确;
B、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原子核带正电,但不属于离子,故选项错误;
C、构成固体的微粒也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故选项错误;
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故错误;
故选A
10.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C、浓硫酸长期露置在空气中 D、向空气中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A.A B.B C.C D.D
【考点】95:碱的化学性质;71:电解水实验;92: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G1: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答;
B、根据水通电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进行解答;
C、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变稀进行解答;
D、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盐酸会分别发生反应.
【解答】解:A、镁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质量不变,故正确
B、水通电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正确.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变稀,但是溶质质量分数不会是0,故错误.
D、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盐酸会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会生成气体,后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直至碳酸钠耗尽,故正确;
故选:C.
二、填空、简答题(共3小题,第11题3分,12题4分,第13题3分,计10分)
11.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可表示不同的意义,氢回答下列问题(填数字序号)
①2CO ②S2﹣③ O
(1)表示分子个数是 ①
(2)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 ③ .
(3)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值的是 ② .
【考点】DF: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根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1)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①2CO中的2表示一氧化碳分子的个数为2个;
(2)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故③ O中的2表示在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3)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②S2﹣中的数字表示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故答案为:(1)①(2)③(3)②
12.联系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丝绸之路”运输的商品有丝绸、陶瓷、铁器等,其中陶瓷属于 B (填字母序号)
A.金属材料B.无机非金属材料C.复合材料 D.有机高分子材料
(2)活性炭能除去冰箱内的异味,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吸附 性;
(3)碳酸氢钠(NaHCO3)可用作干粉灭火剂,灭火时,碳酸氢钠粉未受热生成碳酸钠和两种常见的氧化物,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HCO3 Na2CO3+CO2↑+H2O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分解反应 .
【考点】I9: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89:金属材料及其应用;C6: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FA:反应类型的判定;G5:书写化学方程式、;IA:复合材料、纳米材料.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类别、活性炭的吸附性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类型的判断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填:B;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英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故填:吸附;
(3)碳酸氢钠粉未受热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填:2NaHCO3 Na2CO3+CO2↑+H2O;分解反应.
13.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金属.
(1)钢铁的锈蚀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 氧气和水蒸气(或O2和H2O) 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2)在空气中,铝的表明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是 Al2O3 (写化学式);
(3)某同学取少量工厂废液[溶质是AgNO3、Cu(NO3)2],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属锌,反应结束后,发现溶液仍然是蓝色.据此推断,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硝酸铜和硝酸锌[或Cu(NO3)2和Zn(NO3)2] .
【考点】8G: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85: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1)根据铁锈蚀的条件分析回答;
(2)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通常情况下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保护膜;
(3)根据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关系(Zn>Cu>Ag),锌可置换硝酸银中的银、锌可置换硝酸铜中的铜,生成的铜还可以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分析解答.
【解答】解:(1)钢铁的锈蚀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故填:氧气和水蒸气(或O2和H2O);
(2)在空气中,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是铝和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铝.故填:Al2O3;
(3)由题意可知,向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发生的反应有锌可置换硝酸银中的银、锌可置换硝酸铜中的铜,生成的铜还可以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反应后溶液仍为蓝色,这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硝酸铜,锌与硝酸银或硝酸铜反应均生成硝酸锌,所以溶液中一定存在硝酸锌,是否存在硝酸银无法确定;故填:硝酸铜和硝酸锌[或Cu(NO3)2和Zn(NO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