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主要是以议论为主,阐述作者观点,说道明理的文体样式。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论述类文本阅读必备知识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1)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2)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1)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2)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3)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4)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5)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1)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2)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3)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4)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1)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2)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驳论文的阅读
(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3)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考点
(一)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二)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三)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
(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
(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1.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2.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3.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
① 概念使用准确;
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
(1)解释词语的含义;
(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六)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
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七)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八)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读语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文本摘录】①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②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作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形。③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④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⑤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⑥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选自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第2题A项: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第3题A项: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这个句段共有六句话,其中第①④句都是因果关系句,虽然第①句没有关联词语,但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和“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的因果关系显明。第④句是一个前果后因的判断句。由此可以判断第3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而第①句和第②句又构成因果关系。由此可以判断第2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因果关系读明白,选项正误就容易判断。
二、读“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本中有一些概念(这样说是为了方便,其所指范围有时较宽),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需要我们借助语言辨明。
【文本摘录】(1)“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2)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3)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作“书法”。
上述三处都是节录自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它们都是在介绍概念,或讲其内涵,或讲其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第(1)处“书”实质上是“文字符号”、“造字方法”和“书法艺术”等三个概念共有的语言形式。第(2)处的“草书”是个核心概念,借助此处语言,我们可以知道“草书”的外延,知道它与“真书”“行书”的关系,也知道它与“真书”“章草”的关系,还知道它与“汉隶”“章草”的不同。通过第(3)处,我们知道了“书法”这个概念的演变以及与“法书”之间的演变关系。
【选项】1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选项】2B.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选项】2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这三个选项也节录自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它们分别与上述第(1)(2)(3)处对应,着意考查考生对文中概念的把握。有了正确的把握,不难判断1A是正确的;2B是错误的,因为“用汉隶笔法写章草”错,应为“用真书笔法写章草”;2D也是正确的。
以上所说,都是我们常说到的概念;而我们本文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如上述第(2)处的“写得萦连”,我们也称其为“概念”,这个特殊的“概念”在这个语境中和“写得快一点”这一概念意义相同。这也是我们阅读时要特别搞清楚的。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文本摘录】“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选项】1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这个选项基本是对原文的抄录,只是在摘抄时,将“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变成“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其实际就是要求考生判断“书的要求”和“艺术的要求”之间的同义关系。
三、读被扩展与扩展的关系
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被扩展句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列语流片段。
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选项】2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选项】3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上述文段节录自2009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意即当代流行歌曲所写的题材和抒发的情感,唐诗都已经写过了)是被扩展句,其后是举例扩展,关系明晰。扩展部分,既是对被扩展部分的例证,也是对被扩展句语意的丰富。扩展部分的意义大于被扩展部分,若概括,可以这样概括,即“当代流行歌曲写唐诗写过的题材和情感,并不比唐诗逊色”。这样理解,就不难做出2D错误而2C正确的判断。
四、读指代与被指代的关系
为了让语言简明连贯,少不了使用代词。而阅读时,就要能随机明晰代词所指的具体内涵。有时,代词指代的对象明确,容易判断。如上述“对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句中的“之”指代的应是“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但有时其指代的,我们虽知道是指代前文,但是具体明示之尚需谨慎。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选自2009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这个句段中有个代词性词组,即“这个意义”。它到底指代什么呢?要说明就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上文,仔细推敲概括,应为“再好的流行也是有时限的”。倘若阅读,对此能随机确认,那么见到由它导引出的选项(2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就很容易判断选项错误,其错误原因可以认定为对“这个意义”的曲解(误以为是“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
当然,这些要素的阅读,更多情况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往往要同时进行。这在前后的例话中已经得到印证,不再赘述。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