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2017福建省质检语文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2017高考正在紧张地备考中,质检考试可以验证学生的水平。下面学习啦小编给你分享2017福建省质检语文,欢迎阅读。

  2017福建省质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农耕文明时代留下的思想遗产中,具有深远价值的一种是上遵天道、下循地理的观念。 先秦哲人谈及此点,多半是论证伦理、政治问题的借喻,农学家则是正面探讨这一问题。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经验时,概括出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 :

  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此类经验概括还是浅层次的,但所包蕴的意义却很深远,与当下正在觉醒的“绿色意识”在理念上相通。“绿色意识”主张人类应仿效绿色植物,取之自然,又回报自然,以利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

  从“绿色意识”中还可引申出“绿色消费”的观念,即适度消费意识。当下发达国家 的高消费已经造成资源的巨量损耗;而发展中国家消费观念更新的速度,大大快于科技与经 济发展速度,形成一种浮躁、超前的消费取向。值此之际,倡导天人协调的绿色意识及其表 现——绿色消费,可以改变高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主体与客体协调互济。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主客浑然一体阶段” “主 客体两分对立阶段” “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的 分离,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这一倾向与中国 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曲折互为因果。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思维方式富于启迪。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 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但它阐扬的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祛除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印度思想中也有此类资源,泰戈尔说:印度人强调人和宇宙和谐。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人“人与天调”的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当然,这种“克服”绝不是否定现代文明,重回古代的“主客不分”,而是 利用现代科技,将现代生产力引导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运作轨道上。

  现代西方一些思想家,开始超越人与自然两分对立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指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双向互助式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这种认识与中国一千年前的哲学 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的命题一脉相通。

  (摘编自冯天瑜《古典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哲人和农学家对上遵天道、下循地理这一观念的探讨,观点虽有分歧,但都具有深远的价值。

  B.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蕴含了有机循环、生生不息的思想,在理念上与当下“绿色意识”是相通的。

  C.贾思勰总结概括出来的农畜产业循环生产模式,它尽管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却是深远的。

  D.“绿色消费”是一种适度消费,它能够有效抑制资源的过度损耗,有利于缓解主客体对立失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会影响社会发展,在中国,天人相分的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 因此现代化进程特别艰难曲折。

  B.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属于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相互关系认识的第一阶段,它对第三阶段思维方式的形成富有启示。

  C.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问题上,无视东亚智慧是不明智的,而想从中找到可仿效的完备样本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D.只有完成主客体从“两分对立”到“辩证统一”的转化,回归到“浑然一体”,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消费和超前消费都背离绿色意识,不利于自然的生态平衡,也不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和谐发展。

  B.东亚智慧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弊病具有精神疗治的作用,是因为它得到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的关注。

  C.利用现代科技化解人与自然对立所导致的生态危机,把现代生产力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是现代人面临的课题。

  D.文章援引并梳理了古今中外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许多看法,旨在阐明“绿色意识”应成为人类当下的共识。

  答案 1.(3分)A 2.(3分)D 3.(3分)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黄昆——中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奠基人

  1937年,黄昆通过潞河中学的保送考试,进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潞河中学和燕京大学求真务实和相对开放的环境熏陶了年轻的黄昆,使他养成了独立思考,不盲目随从的习惯。

  1945年8月,黄昆到英国做了物理学家莫特两年的研究生。在他的指导下,黄昆提出 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光漫射的理论,这一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为外国学者证实并得 到应用,被称为“黄散射”。后来,黄昆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处工作。 他接受玻恩的建议,用了四年时间完成玻恩只写了若干章节的《晶格动力学》。在潜心撰写 此书期间,黄昆在学术上还有两项开拓性的贡献:一项是,他和夫人里斯提出了在晶格弛豫基础上的多声子光跃迁与无辐射跃迁理论,这个理论被称为“黄-里斯理论”;另一项是, 他首次提出晶体中声子和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在国际上被称为“黄方程”。

  1951年底,黄昆回到了祖国。为了给祖国建设事业培养急需的科技人才,黄昆不惜中断个人的研究工作。他到了北大,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普通物理》的教学工作。尽管这只是大学物理系学生的入门基础课,他还是一遍又一遍地认真备课,他的课在北大以至全国物理界有口皆碑。

  五十年代初,作为学科基础的半导体物理学,国际上还没有专门的教科书。1955年, 黄昆邀请物理系三位同仁和他一起,在北大第一次开设了这门课程。1956年暑假,北大、 复旦等五校联合在北大物理系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培养的二百余名学生成为我国半导体事业的中坚力量。1958年他和谢希德合著的《半导体物理》是我国半导体领域最早和最重要的著作,其学术水平在当时也属国际前沿。他指导培养的一批研究生和助手如莫党、秦国刚、甘子钊等,都成为固体物理学科研与教学的骨干人才。

  1977年11月,黄昆调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在他主持下,针对多声子无辐 射跃迁理论中出现的国际疑难问题重新开展研究,他与同事朱邦芬共同完成的“黄-朱模型”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成果。半导体所建成了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了我国在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学中崭新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黄昆先生已驾鹤仙逝,他治学为人的风范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摘编自朱邦芬、甘子钊等人的文章)

  相关链接:

  1947年,玻恩请黄昆完成《晶格动力学》,黄昆把自己研究的最新发现和独到见解融入其中,甚至为一些章节的安排与玻恩发生激烈的争执。后来玻恩让步了,让步得很开心。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他写道:“书稿的内容已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盛世中华脊梁风采》)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黄昆提出多项理论,并完成玻恩未写完的《晶格动力学》。

  B.黄昆回国后到北大任教,担任《普通物理》的教学工作,获得全国物理界的称誉。

  C.黄昆和他的同仁在北大开设的半导体物理学课程,在当时为国内乃至国际首创。

  D.在黄昆的主持下,我国对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学的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5.下列对黄昆的科学成就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光漫射理论被称为“黄散射' 意味着黄昆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

  B.黄昆在《晶格动力学》中融人了 “黄-里斯理论”,书的内容因而超越了玻恩的理论。

  C.黄昆和谢希德的《半导体物理》填补了我国此类教材的空白,学术水平属国际前沿。

  D.黄昆和朱邦芬合作对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重新进行研究,取得了时代性的新成果。

  6.黄昆治学为人的风范值得继承和发扬,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

  4.(3分)C 5.(3分)B

  6.(6分)治学方面:①勇于开拓。潜心研究,不断提出富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或主张。②不盲从。独立思考,勇于坚持自己的学术主张。

  为人方面:①甘于奉献。以国家建设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②敬业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培养国家人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鸭的喜剧

  鲁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①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而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夾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②。他买来便 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

  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跋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路驼。后来仲密家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 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珊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 了,便匆匆的向赤 塔去。

  待到四处桂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注]①爱罗先珂(1889-1952),俄国诗人,童话作家,世界主义者。②科斗子:小蝌蚪。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品中“我”引用“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意在表明“我”不认同爱罗先珂对现实的感受。

  B.作者描写爱罗先河外貌,突出他独自靠在卧榻上眉头紧蹙的特征,妙笔传神,勾勒出一个思想者的形象。

  C.爱罗先珂主张自食其力,劝友人种白菜,养各种动物,寄托了他期盼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

  D.作品善于摹声摹形,用“咻咻的叫”写小鸭,以“满院飞跑”绘小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生灵的活泼可爱。

  8.作品中爱罗先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作品看似“喜剧”,却隐含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3分)A

  8.(5分)

  ①童心不泯。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在院子水池里养育未来的“池沼的音乐家”。②喜好天籁。他双目失明,却能凭心灵与听觉来感知天籁,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唱的神奇。③温和善良。与仲密一家和睦相处,与孩子们亲密无间,甚至将爱倾注在可爱的小生灵上。

  9.(6分)

  ①鸭的喜剧:四只小鸭终于长成,自由欢快。②爱罗先珂经历了一连串的不如意:劝仲密夫人养小鸡,小鸡难得长寿;养蝌蚪指望听蛙鸣,蝌蚪又被鸭子吃了;养了鸭子,鸭子长成之前他却回国去了,未能听到“鸭鸭”的欢叫声。③他想排遣寂寞始终未能如愿,意味着爱罗先珂温情博爱的社会理想难以实现。

  2017福建省质检语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救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使金。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者以亲王将至,命师点退位,师点屹立。相仪者请数四,师点正色曰:“班立已定,尚欲何为!”不肯少动。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及后金使贺正旦至阙,问馆伴:“师点今 居何官?”馆伴宇文价于班列中指师点以示之,金使恍然曰:“一见正人,令人眼明。”先 是,州郡上供或不以时进,立岁终稽考法,及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乞不待岁终先期行 之。画命已下,师点矍然曰:“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生。”或谓:“令已出矣。”师 点曰:“事有为天下病,惟恨更之不速。”即追寝其议。十四年,除知枢密院事。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师点尝谓诸子曰:“吾平生仕宦,皆任其升沉。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得疾薨,年六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施师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 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

  B.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 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C.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 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D.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 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经,一般指的是《诗》《书》《礼》《乐》《周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

  B.旧称遭父丧为“丁内艰”,古人分亲属为内亲外戚,父系为内、母系为外,故名。

  C.正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又称正日,古时这天朝廷会举行百官朝贺天子的礼仪活动。

  D.枢密院为官署名,主管军事机密、边防等,与掌管政务的中书省并称“二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施师点敏学早慧,才华出众。年纪尚小他就已通晓六经、能写文章,在太学读书时, 考试总得优等,后得到高宏和陈康伯的器重。

  B.施师点立场坚定,据理力争。在金廷上,面对司仪的无礼要求,他义正辞严、拒不 让位,捍卫了朝廷的尊严,得到金人的敬重。

  C.施师点心系黎民,行事果断。他担心提前实施年终考核法会使百姓陷入困境,尽管 执行的命令已发出,他还是立即将其追回。

  D.施师点为国储才,简拔贤能。因蜀地远离朝廷,有才学的贤者很难有机会表现自己, 他便让他们上书自荐,以备授官时选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

  (2)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答案

  10.(3分)D 11.(3分)B 12.(3分)D

  13.(10分)

  (1)在朝的人互相看着很吃惊,知道他有所坚守,(他们)不敢再用这个理由要求他(让出位置)。

  (2)人的困顿通达各有命数,不在于取巧图谋,只有忠和孝是我们要做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哓。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②低心事折腰。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分:甘愿。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第二联写登高赏菊,“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 “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第六句“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纷乱之情。

  E.本诗写东山所见实景,以及由此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15.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5分)B D

  15.(6分)

  ①对妹夫的思念,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②对荒远之美的喜爱;③对陶渊明的仰慕,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遭人嫉妒诽谤而走投无路,也绝不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人同流合污的两句是:“ , 。”

  (2)《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广开言路,宣布“ ”授“中赏”。

  (3)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李煜感慨物是人非的两句是:“ , 。”

  答案:

  16.(5分)

  (1)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2)上书谏寡人者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第II卷 (表达题 共80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2017福建省质检语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写作以表达清晰为首要宗旨,不要用春秋笔法,绕来绕去,把意思弄得晦涩难懂。

  ②求职面试时,他师心自用,不人云亦云,独到的见解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简政放权,就是要砍掉束缚创业创新的繁文缛节,为市场增活力、为发展添动力。

  ④园区内特色农业基地星罗棋布,有彩色水稻基地、莲藕基地、万国瓜园长廊等。

  ⑤只见先生不打草稿,信笔泼墨,一丛墨竹便跃然纸上,围观者无不人言啧啧。

  ⑥“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中国编修地方志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写作能力的高低意味着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大,甚至也可衡量出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程度。

  B.针对一些特殊人群,特别是年龄较大、不便外出的高龄老人,北京市设计出一套在家就可以锻炼的健身操。

  C.杨绛先生一生钻研文学与翻译,精通多国语言,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堪称典范的中译本。

  D.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引起了国际桥梁界的高度关注,吸引了许多一流的专家和团队参与技术咨询和质量顾问。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些流行词汇一时风头无两,很快 ① 销声匿迹, ② 在时代的浪潮里悄悄变了味道。 ③ ,那些在人们口中笔下安分守己的普通词汇,生命力 ④ 真正顽强, ⑤ 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⑥ 能打个滚,卷土重来。

A

甚至

实际上

/

虽然

B

抑或

/

哪怕

依然

C

/

或是

其实

即使

D

/

然而

尽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以自动化为核心的工业4.0技术意味着 ① ,这是因为工厂机器人化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还可以 ② ,毕竟人是无法与二十四小时工作、出错率极低、不吃不喝、不要工资的机器人竞争。机器人将人从一般工作中解放出来, ③ 。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开发自己的兴趣,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21.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写一段话,说明1952-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

  答案:

  17.(3分)D

  18.(3分)B

  19.(3分)C

  20.(5分)示例:①机器人可以大规模取代人工 ②降低生产成本 ③人们将获得更多的自由

  21.(6分)示例:中国经济在计划经济时期长年在低位运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所起色,邓小平南巡后快速发展,新世纪入世后飞速增长。

  2017福建省质检语文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审题简析:

  1.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

  关于“二十四节气入围非遗名录”,你怎么看?

  两个问题有些区别,前者地理,后者政治,那么语文在哪里呢?

  起码是语言,思维要清晰,态度要明晰。有点独立思考和真知灼见,最好了。问题在于——

  统而言之,老孟、小郦的话指向申遗工作,小丁的话指向生活现实,三人纯属闲聊,并无观点的根本冲撞,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互相补充的。倒是他们每个人,我们都可以跟他好好“商榷”一下。民族自豪感爆棚的老孟、情怀满溢唯美流淌的小郦、活在当下脚踩大地的小丁,哪一个不是“话题大王”?

  若沉湎于抱残守缺与推陈出新,纠缠于节气价值与申遗意义,在二元之间彼此徘徊,写作格局似乎嫌小,聚焦的点还嫌分散。

  2.所以,愚以为,完成本文,关键点在于找到靶子,针对话题的核心与本质,集中火力鞭辟入里。那么,那个点在哪里呢?

  同类事件似乎也不少,据说中国已有昆曲、京剧、中医针灸等26项列名非遗。与它们相比,“二十四节气”的个性和共性是什么?作文材料存在“节气”与“非遗”两个维度,虽有联系,实为两靶。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黏合式的就事论事、深度挖掘,还是以小见大、扩展拓展式的引子式写作思维,有点费脑。

  换言之,这道作文题,其实是站在了一个“作文命题趋向”的分水岭和风口上。向前走、向后转,是一闪念的事。

  3.否定倾向拟题:

  祖宗智慧解不开当下困局

  花式秀遗产展露国人小智慧

  节气入非唤不回久违诗意

  节气申遗不必普大喜奔

  文化事件的科学审视是审美错位

  止于情怀的节气入非不必做溢美评价

  纸上风景带不来心潮澎湃

  肯定倾向拟题:

  节气局限性无碍遗产传承心

  过日子不是节气入非的思考基点

  非遗舞台缅怀节气无可厚非

  濒危是节气申遗的出发点

  4.完成此题,很大程度上,精力放在增强作品的“语文味”上。实在有些心累啊。


猜你感兴趣的:

1.2017年福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2017福建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3.2017厦门5月质检语文

4.2017福建语文高考作文

5.2017福建春季高考语文知识点

287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