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在高二这一阶段,对于语文的学习要怎样有针对性的做练习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做份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壬戌(  )     ②举酒属客(  )

  ③窈窕(  ) ④桂棹(  )

  ⑤嫠妇(  ) ⑥愀然(  )

  ⑦山川相缪(  ) ⑧酾酒临江(  )

  ⑨舳舻(  ) ⑩横槊赋诗(  )

  ⑪匏樽(  ) ⑫枕藉(  )

  ⑬蜉蝣(  ) ⑭冯虚御风(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藏宝藏  躲藏   ②和和诗  和平   ③少少年  少见多怪  

  2.辨形组词

  ①粟  栗     ②缪  谬  戮     ③溯  朔  塑  

  3.词语释义

  (1)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沧海一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默写

  (1)少焉,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且夫天地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7)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一、整体感知

  (一)实词

  1.通假字

  (1)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冯虚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望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2)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岁饥民困:     犹耕者倦休而困止也:

  (3)纵纵一苇之所如:    顺之纵之:

  (4)白白露横江:       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词类活用

  (1)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

  (2)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____

  (3)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

  (4)侣鱼虾而友麋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虚词

  5.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于是饮酒乐甚:        燕王欲结于君:

  6.然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沛公然其计,从之:      杂然相许:            然,有是言也:

  7.而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文言句式

  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文句

  1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深层探究

  16.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17.本文多次写到主客回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18.作者在第四段中是怎样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19.文章最后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三、技法迁移

  写景、议论、抒情手法的有机结合

  [文本回顾] 课文第一段描写了月下美丽的江面,第四段主要运用议论,重点说理。议论中融进作者的感情,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展现作者豁达的心态,又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技法点拨] 掌握这种写作方法,并能在平时及高考作文中灵活巧妙地运用,既可避免表达方式的单一,又能创设出一种景、情、理相融合的情境,为文章增添文采和感染力。在记叙文、散文写作中,应经常运用这种写法。

  [技法运用] 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抒情散文,注意写景、抒情、议论的有机结合。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答案

  基础梳理

  1.(1)①rén xū ②zhǔ ③yǎo tiǎo ④zhào ⑤lí ⑥qiǎo ⑦liáo ⑧shī ⑨zhú lú ⑩shuò ⑪páo ⑫jiè ⑬fú yóu ⑭pínɡ

  (2)①zànɡ cánɡ ②hè hé ③shào shǎo

  2.①粟米 火中取栗 ②绸缪 谬论 杀戮 ③溯流 朔风 塑造

  3.(1)理好衣襟,安然而坐。形容严肃而拘谨的样子。正襟:使衣襟正。坐:长跪,表示恭敬。(2)好像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或数量极少。粟:谷物。

  4.(1)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2)凌万顷之茫然

  (3)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4)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5)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6)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7)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文本互动

  1.(1)“属”通“嘱”,劝人饮酒 (2)“冯”通“凭”,乘

  2.(1)辽远的样子 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2)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美貌的女子 (3)白茫茫的水汽 二十四节气之一

  3.(1)农历十五 眺望

  (2)围困 贫乏,贫困 困倦,疲乏

  (3)听任 放开

  (4)白色的,形容词 徒然,白白地 下对上告诉,陈诉 与“丁”连用,白丁,指平民

  4.(1)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2)名词用作动词,东进,东下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4)名词的意动用法: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5.在,介词 从,介词 被,介词 与“是”连用,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与,跟,同,介词

  6.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这样,代词 但是,然而,连词 认为……是对的 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表示肯定的回答

  7.表修饰,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通“尔”,你,你的

  8.“于赤壁之下”介宾结构后置句

  9.“于东山之上”介宾结构后置句,“于斗牛之间”介宾结构后置句

  10.“于江渚之上”介宾结构后置句

  11.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12.我的心空旷而惆怅,思念着在天边的美人。

  13.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听了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伤心哭泣。

  14.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友。

  15.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

  16.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7.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惆怅、失意的情怀。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为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

  第三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连用了三个问句,这三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感情跌入低谷。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加开阔,文章又一次涌起波澜。

  接着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进而达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辽阔而祥和地汇入大海。

  总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和深层揭示。

  18.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作者希望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不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19.结尾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结构浑然一体。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是分外欣慰和轻松的,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技法运用] 略
看了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的人还看:

1.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2.2016高考全国卷1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3.高中语文记述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4.高中语文必修3测试试卷

1968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