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初二上册语文第2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试题及答案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对于语文课文的学习,不能光靠背,还要多做练习!那么,对于初二的语文杜甫诗三首究竟要怎样有效的去做题呢?接下来不妨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做份初二上册语文第2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初二上册语文第2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试题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岱( ) 眦( ) 簪( ) 逾( )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

  2.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造化钟神秀( ) 决眦( )

  家书抵万金( )( ) 浑欲不胜簪( )

  五、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 ) 新战死( ) 未去( ) 犹得( )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__ 戌( )________ 戎( )__ ______

  (2)衰( )________ 哀( )________ 衷( )________

  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 ______

  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

  “________”,揭示主题。

  六、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

  (2)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一、基础知识(11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咸来问讯 (2)诣太守

  (3)寻病终 (4)斯是陋室

  (5)往来无白丁 (6)可爱者甚蕃

  (7)罔不因势象形 (8)尝贻余核舟一

  2.古今异义词辨析(2分)

  (1)无论魏晋 古义: (2)阡陌交通 古义:

  (3)芳草鲜美 古义: (4)率妻子邑人 古义:

  3.下列文言文,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1分)

  A.太 守 / 即 遣 人 / 随其 往

  B.山 / 不 在 高,有 仙 / 则 名

  C.感 时 花 / 溅 泪,恨 别鸟 / 惊 心

  D.吏 呼 / 一 何 怒,妇 啼 / 一 何 苦

  4.文学常识填空(2分)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_。

  ②《爱莲说》的作者___________是_______代著名哲学家。

  ③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故号称“_________”。

  ④《核舟记》选自清涨潮编辑的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分)

  ①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蔓不枝,……

  ③《望岳》中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④《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16分)

  (一)(10分)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

  7.“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 的景象。

  8.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

  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

  9.《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 遥想将来的 。

  10.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 的。

  (二)(6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这是一首五言 诗,作者通过写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的 情怀。(2)

  12.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2)

  三、文言文段选读(73分)

  (一)(1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俨然: 属: 阡陌: 垂髫:

  要: 绝境: 遂: 惋:

  16.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1分)

  17.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至少三个)(3分)

  18.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5分)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19.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3分)

  20.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2分)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2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3分)

  (二)(14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2.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3分)

  23.解释下列词语(2分)

  (1)斯: (2)馨: (3)案牍: (4)劳形:

  24.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2分)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5.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2分)

  26.指出龙、仙比喻什么?(2分)

  27.上面这段文字出自《 》,作者是 。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 的节操和 的情趣。(3分)

  (三)(18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8.给下列字注音。(2分)

  蕃( ) 濯( ) 亵( ) 鲜( )

  29.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1)晋陶渊明独爱菊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0.文中画线的句子 的句式是(2分)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

  31.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32.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2分)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

  33.《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 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3分)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3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2分)

  35.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3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四)(11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3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7.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 、 和 ,引出核舟的 ;第二段说明核舟的 和 。(3分)

  38.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39.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 。(2分)

  (五)(12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选贤与能 (2)男有分

  (3)谋闭而不兴 (4)货恶其弃于地也

  4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2.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各一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排比句:

  对偶句:

  43.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 (2分)

  初二上册语文第2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试题答案

  一、dài zì zān yú

  二、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主义 2.唐;盛;衰 3.望岳;春望;石壕吏三、1.齐鲁青未了 2.白头搔更短 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4.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

  四、钟:聚集; 眦:眼角; 书:信; 抵:值; 浑:简直。

  五、1.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 2.(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 (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4.(1)三男邺城戍 (2)二男新战死 (3)出入无完裙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听妇前致词 5.安史之乱

  六、1.(1)妻子和儿女 (2)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 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


看了"初二上册语文第2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试题及答案"的人还看:

1.初二上册语文第2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题及答案

2.25课《杜甫诗三首》课堂作业本答案

3.初二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

4.初二上册语文17课奇妙的克隆测试及答案

5.初一上册语文第25课天上的街市练习题及答案

6.杜甫诗三首 课堂作业本的答案

163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