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咏华山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咏华山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咏华山》文叙述了寇准跟着先生登华山时赞美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咏华山》,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咏华山》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咏华山》教材理解
《咏华山》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即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美华山的事,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在学习中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如“山腰、远远近近、只有天在上”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同时感受寇准的聪明才华,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本课可以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咏华山》是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对于山的高还是容易理解的,他们的兴趣是诗的含义及到底华山高到什么程度。所以老师课堂所要做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词语及课件的辅助理解华山的高,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含义,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举头、回首”等词语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好课文,体会文中的诗的韵味。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咏华山》教学札记
《咏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成为全文的重点,让我们试作赏析,从三个方面具体悟解:
山高——峻峭雄奇,壮观非凡
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
先以“爬”字暗示华山陡峭高峻。如果山路平缓,山势不高,尽管是一老一少,登山时也用不着那么“艰难地爬”呀。这就暗示我们,华山陡峭高峻,登上山顶谈何容易,非下大力气艰难爬行不可!
次以惊叹渲染华山陡峭高峻。“啊!华山真高哇!”孩子和先生艰难地爬上山顶之后,忍不住发出了惊叹。透过两个感叹号,我们会与这一老一少一样,感同身受。如果华山不是实在高峻陡峭,出乎意料,他们能发出程度如此之深的惊叹吗?
再以具体描写展现华山陡峭高峻。一用“除了……都……”的句式,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可见华山之高;二用太阳的近和山腰白云的低来衬托华山之高——平时总觉得太阳距我们非常遥远,而登上华山山顶竟觉得近在咫尺,平时仰望白云总觉得高不可及,而登上华山山顶竞发现白云只在山腰问飘浮,华山的高峻自是不言而喻了。华山巍巍,耸入蓝天,实在壮观非凡!
诗好——贴合山势,准确传神
孩子和先生艰难地爬上山顶,亲身体验了华山的陡峭高峻,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人们说,情动于中而发于外。面对如此峻峭雄奇、壮观非凡的华山,孩子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赞了,“情不自禁”这一成语十分切合此时、此境、此情,诗是山的写照,赞是情的喷发——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两句是“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的凝炼概括,“齐”是等到的意思,“只有”和“更无”强调了华山独出云表,傲视群山,有着无法比拟的高峻挺拔之势。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两句是“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的艺术再现,“举头”即抬头,“回首”即回头,孩子伫立山巅,抬头看天,回头望云,特定的动作传达了他内心赞叹之情。
缘境构诗,诗与境谐。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山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应该说是难能可贵了。
意美——赞颂华山,褒扬寇准
这篇课文赞颂了华山的高峻雄奇,壮观非凡,也褒扬了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聪敏过人,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华山,如今已成为旅游胜地。华山雄伟壮丽,固然值得歌之、咏之、赞之、颂之,然而华山并非一枝独秀,像华山一样的名山胜迹,在我们祖国可以说是星罗棋布,举不胜举,这是我们的骄傲!由华山而及其他的山、其他的水,由此引发的钟爱之情不是更加广远深厚了吗?爱华山,爱祖国,一脉相通啊!
寇准,北宋的一代名相,抗金的中坚人物,少年时代就才智出众,聪敏过人,吟出了歌赞华山的如此好诗,我们在钦佩之余,不是更要进行反思,从小就要刻苦学习,打好基础,将来为振兴中华作出更大贡献吗?
山美,诗美,意更美。让我们咏华山,赞寇准,激扬感情,奋发向上……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