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学生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中,理解、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原文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札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学生负学的责任。”陶行知的这段话,对于教学生学会语文,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教学思路,以学生个体学习为主。
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在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所以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集体活动太多,教师不断面对集体提出问题,分析讲解,组织讨论,学生没有学习的自主权,没有朗读课文,感知领悟的时间,被动地等老师的提问,在匆忙中、不及细想地回答老师机关炮似的提问,看起来,气氛相当不错,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大多数学生学只能“陪太子读书。”故而,我们一定要转变教学思路,创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保证自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时间,朗读并感悟课文。对于一些重要的训练活动,教师都要在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后,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学时间,不要急于集体讨论和指导回答。
2.精讲多读。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要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而要让学生学得主动,教师就要精讲,把学习时间、学习自由、学习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二、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新事物非常敏感。因此,不但要给学生精心设计问题,而且要培养学生“提问题”(质疑)的能力。如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问学生,看了课题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如下问题:司马迁是怎样一个人?“发愤”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他是怎样写《史记》的?《史记》是怎样一本书?这一连串的提问,既反映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说明学生是“动脑”后带出的问题。
一般地讲,学生的质疑有以下几种:
1.对教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中,教材讲因为司马迁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学生的疑问就来了:司马迁为什么要替那位将军辩护?那位将军有没有错?
2.对老师质疑。传统教学中通常是教师问,学生答。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一问一答式的被动学习,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当然也包括了对老师的讲解。这些疑问中,有的是属于表层的理解,有的是属于深层的思考;当然有的是对老师讲解的不甚了解。
3.对同学的质疑。应该说,这种质疑,学生用得最为放手,无拘无束,因为这是一种在学生看来最为平等的探讨。
三、加强“双基”训练,培养语文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读是主要活动,练占有突出地位。只读不练,学生就学得不扎实,难以到位,学生的语文素质就难以提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精思和“练”(练口、练笔),才能发展思维能力。苏教版语文教材很好地处理了读与练的问题,课后练习和各单元的练习中都有大量的“练”的内容。听说和读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相辅相成紧密结合。
总之,要提高语文素质,不能授之以鱼而要受之以渔。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单元习作范文:踢毽子比赛
今天下午,我们班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踢毽子比赛,有张蕾、于怡、徐鑫、王静等十几个女同学。
比赛开始了,上场的同学敏捷地将毽子向上一抛,脚一抬,有节奏地踢了起来。经过几分钟的激烈争夺,于怡和王静进入了争夺冠军的决赛。瞧,王静脸上绽开笑容,洋溢着自信。右脚踢,左脚踢,那毽子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朵忽上忽下。于怡同学屏住呼吸,目光紧紧地盯住上下飞舞的毽子。毽子就像有一根绳子拴住一样,不停地在她脚上跳上跳下,她脸上也不时露出微笑。突然,她一不小心,一只脚歪了一下,毽子踢歪了,踢到一米以外的地方。“哎呀!”有人惊叫起来,只见于怡一个箭步冲上去,右脚一勾,毽子顺从地回来了。接着毽子又在她脚上飞舞起来。同学们不由得为她鼓起掌来。这时王静踢到了86个,于怡才踢了79个,同学们都禁不住为于怡呐喊助威:“于怡加油!于怡加油!”,特别是陈佳丽更是卖力,一边挥动着手帕,一边大喊,豆大的汗珠往下淌,似乎比于怡和王静还累。我也暗暗地为于怡捏了把汗。
王静越踢越起劲,当踢到124个时,于怡才踢了106个,王静按捺不住成功的喜悦,一边踢一边美滋滋地朝于怡望望,谁知她稍一带劲,毽子飞了出去……最后,于怡取得了胜利,获得冠军,教室里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场比赛,使我懂得了:“胜者不骄,败者不躁”的道理。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