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中学物理解题技巧
物理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学好物理既要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同时更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很多同学都感到学好物理特别难同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作业做不完。"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介绍的物理学习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一、理清概念 切勿混淆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用词上很有讲究。初学时,一定要将这些概念弄清,不然便会给将来的解题埋下隐患。
例如:f=μN这一公式只适用于滑动摩擦力或最大静摩擦力,对纯粹的静摩擦力并不适用;匀加速直线运动所导出的一些比例式,必须在初速为零的条件下才能运用;在答题时要适时地对“牛顿第三定律”加以引用等等。这些细节在解题时都要加以注意。
另外,对诸如 “第2s初”、“第2s末”、“第2s内”、“2s内”这类看似相近却意义不同的词语,务必要彻底搞清,做题时也要睁大眼睛看清楚,否则就会屡屡犯错。
还必须注意的是,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一定要深刻,不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否则便会给将来的解题埋下隐患。下面给出一例:
例1:一根质量为m、长度为L的均匀木料放在水平桌面上,木料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水平力F推木料,当木料推出桌面的部分长为L/3时,桌面对它的摩擦力f的大小为多少?
分析与解答:对本题常有同学认为,因为有L/3长度木料在桌外,所以木料对桌面的压力变为原来的2/3,即N=2/3mg,从而摩擦力f=μN=2/3μmg。这就犯了严重的概念性错误。其实,既然木料(包括伸出桌面的那L/3木料)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它处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的状态,就必定有N=mg,即摩擦力f=μmg。
简评:最简单的问题,若对所引用的概念理解不深刻,就会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方向。
二、熟记公式 灵活运用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要能迅速而简便地解题,没有烂熟于心的公式自然是办不到的。打个比方:如果把各种各样的题目比作一幢幢不同的高楼,那么一条条的公式就好比是砖块。造楼、即解题的方法自然成千上万,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无非就是将一块快的砖堆砌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熟记公式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最最基本的。
那么,仅仅将公式背出便万事大吉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想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还要学会灵活地运用公式。且看下面一个例子:
例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为2m/s2,第1s内的位移是2m,求第3s内的位移。
解法一 由s=v0t=1/2at2可知:
v0=s/t-1/2at=2/1-1/2×2×1=1m/s
即有 sⅢ=s3-s2=v0t3+1/2at32-(v0t2+1/2at22)
=1×3+1/2×2×32-(1×2+1/2×2×22)=6m
解法二 运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的计算加速度公式求解,即
a=(sⅢ-sⅠ)/2T2,
即得 sⅢ=2aT2+s1=2×2×12+2=6m
比较可得,解法二较解法一来得简便,主要是选择了更为恰当的公式。这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如何灵活地运用公式对解题的速度大有影响。而我以为,提高此类技巧的主要方法还是得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题目。熟能生巧,只有这样,才能在解题时加快速度。
三、分类讨论 勿忘检验
“分类讨论”和“检验”在物理学习中是比较重要的思想方法。如何全面地考虑问题,在解题时做到既不遗漏答案,又能准确地把不合实际的答案删去,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技能。
例3:A、B两质点的质量分别为mA=3kg、mB=2kg,A质点静止,B质点有向右的初速v0=10m/s(如右图)。A、B分别受恒力FA及FB作用,FA及FB的大小均为6N,发向与v0在同一直线上。则经过多少时间t后,A、B两质点的位移相等?
分析:本题中的FA、FB的大小虽然已经确定了,但其方向并未完全确定,因此要进行全面的讨论,不能想当然地认为FA、FB与v0的方向是一致的。这样就会漏解。本题可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两个质点的加速度,再根据位移公式求出它们的位移,最后分别讨论FA、FB与v0同向反向的四种情况,逐一求得其解。
解:略。
例4:气球连同下挂的重物质量一共24kg,由地面开始以0.5m/s的速度匀速上升6分钟后,气球下挂的质量4kg的重物从气球上脱落。求重物脱落后4s末与8s末时,
(1) 气球离地面的高度
(2) 重物与气球的距离
分析与解答:本题有两个研究对象,全题可分为三个阶段来讨论:第一阶段是重物与气球一起匀速上升6min,第二阶段是重物脱离气球后柞竖直上抛运动,第三阶段是重物脱离气球后气球获得恒定加速度,做初速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上升)。这里特别要注意地是,重物脱离气球瞬间,重物与气球都具有0.5m/s的加速度。
(1)设气球质量为M,重物质量为m,重物脱离气球后气球获得的加速度为a。根据题意,应有 mg=Ma
即有 a=m/M×g=4/20×10=2m/s2
设前6min,物体与气球一共上升的高度为h,则有
h= v0t0=0.5×60×6=180m
设重物脱离气球后的4s末、8s末,气球分别又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1与h2
h1= v0t1+1/2at12=0.5×4+1/2×2×42=18m
h2= v0t2+1/2at22=0.5×8+1/2×2×82=68m
则4s末,气球离地面的高度
H1=h+ h1=180+18=198m
8s末,气球离地面的高度
H2= h+ h2=180+68=248m
(2)离气球后的4s末、8s末,重物离开脱离气球处的高度分别为h1’、h2’,有
h1’= v0t1-1/2gt12=0.5×4-1/2×10×42=-78m
h2’= v0t2-1/2gt22=0.5×8-1/2×10×82=-316m
上两式中,以重物脱离气球时的初速度v0为正方向(竖直向上),故h’<0表示重物的位置在脱离气球时位置的正下方。︱h1’︱h=180m,则说明在8s末以前,重物就已落回地面。因此,4s末重物与气球的距离
H1’= h1+︱h1’︱=18+78=96m
8s末重物与气球的距离
H2’ = h2+h=68+180=248m
本题若对h2’不加以检验,就会得出
H2’= h2+︱h2’︱=68+316=384m
(即落到地面以下136m)的荒谬结论。可见,对习题的答案,一定要根据题意进行检验,切不可抱有解出“答案”就算数的态度。在实际工作中,对结论的认真检验,应是必不可少的极其重要的一步,这一习惯应在学生时代就养成。
四、善于归纳 总结经验
归纳、总结,是对知识的一种整理,极为重要,决非有些同学所认为的浪费时间。在我看来,这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
1)典型例题
对典型例题的整理有利于在碰到类似题目时更快捷的解答,而这并不是投机取巧。或许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在这学期以来的众多测验考试中,有不少题目都似曾相识,解法也几乎相同。可见,这类题目的出现率很高,确有必要加以整理。如下面几题,就很眼熟:
例5:一物体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落地前1秒内通过的位移是全程的16/25,则物体是从多高处落下的?
例6:水滴从屋檐滴下,经过1.8米的窗子时用了0.2秒。求屋檐离窗子上端的距离。
例7:用两根绳系一重物,如右图所示。若绳OA与天花板夹角θ保持不变,当用手拉住绳OB,使绳OB由水平逆时针转向竖直过程中,OB绳所受拉力将如何变化?
例8:有3牛、5牛和7牛三个共点力,它们的合力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是多少牛?
例9:如左图所示,几个不同倾角的光滑斜面,有共同的底边a,顶点在同一竖直面上。若使一物体(可看成质点)从不同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则所用时间最短的斜面,其倾角为( )
(A)300 (B)450 (C)600 (D)750
0:某人在地面最多能举起质量为60kg的杠铃,现在运动的升降机里他最多却能举起质量是80kg的杠铃,问升降机在做什么运动?其加速度大小如何?若他最多只能举起48kg的杠铃,情况又如何?
例11: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受到4个力的作用而静止。撤去其中两个力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1米/秒2,方向正东。则这两个力的合力是几牛?方向如何?
……
诸如此类的题目还有很多。我想,若能对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了如指掌,那么,在解此类题目时不仅不会出错,还能大大加快速度,何乐而不为呢?
2)解题方法
在具体解某道题目时,往往都会有一种指导性的思想方法。如力学中的整体分析、局部分析、两者结合等,都属于巧取研究对象的几种方法。又如上文提到的分类讨论、检验,也属解题方法。但适用面广,更为常用。
在我看来,在总结时将各种解题方法列出,认真体会并熟练掌握,对解题定会大有裨益,不妨一试。
3)注意事项
这一点因人而异,可把重点放在“错题集”或是概念的理解上,主要是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补补课”,整理出一些自己容易犯错的知识点,进行加工。但需要加以提醒的是,没有必要在考试前去攻一些复杂的难题,太费时间,效果也不明显。我觉得,等到时间充裕时再对这类题目细细斟酌,效果会更好些。
以上便是我对解物理题目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