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必修三诗歌与小说知识点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历史必修三诗歌和小说的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下面学习啦小编给你分享高中历史必修三诗歌与小说知识点,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三诗歌与小说知识点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 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 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 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 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 代表人物 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中历史必修三诗歌与小说习题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诗赞誉的是唐代大诗人( )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D.陆游

  答案:A

  2.(2014·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不断扩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因应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市民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

  答案:C

  3. (2013·河南学业水平测试)“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一古代的四言诗歌语言优美,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它出自于( )

  A.《诗经》 B.《离骚》

  C.《唐诗三百首》 D.《宋词三百首》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四言诗歌”是《诗经》的特点之一,故选A项。

  答案:A

  4.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②西汉的赋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③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 ④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离骚》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明清小说反映了市民的生活和文化需求,故①④排除。

  答案:C

  5. 唐宋时期发展起来,对明清时期主流文学形式有影响的是

  ( )

  ①唐诗宋词 ②唐代传奇 ③宋朝话本 ④宋元散曲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明清时期主流文学形式是小说,②③对小说的产生有影响。 答案:A

  6. 中国古代文化作品的主流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典籍影响广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反映的是市民文化的趋势,这一趋势缘于城市商业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B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屈原《离骚》

  材料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

  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问题:

  (1)以上三位人物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著名诗人。请分别指出其文学作品的体裁。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屈原的诗歌体裁的主要文学特色和他的代表作。

  (3)从材料二、材料三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

  (4)从以上描述中,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内容。

  第(1)问通过材料本身的特点和作者就可以判断。

  第(2)问结合文学常识和课本知识归纳。

  第(3)问结合李白、辛弃疾的生活时代分析。

  第(4)问实际是在第(1)、(2)、(3)问基础上总结规律。

  答案:(1)屈原:楚辞;李白:唐诗;辛弃疾:宋词。

  (2)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代表作:《离骚》。

  (3)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特征,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4)诗歌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2770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