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方法>

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质检历史试卷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做试题卷,锻炼我们的做题能力,这样子才能够使我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以下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分享福建省安溪八中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质检历史试卷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福建省安溪八中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质检历史试卷

  选择题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

  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1871年德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近代美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A.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B.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C.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图空白a、d 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A.鸦片走私、出超 B.开埠通商、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
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 D.开埠通商、入超

  “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因外患而有所变革也。”此处的“约”指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

  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下图漫画名为《射猪斩羊图》,上有对联:“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颈问畜牲还想来么?”

  下列与漫画主旨最为接近的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扶清灭洋” D.“科学为第一要义”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先进人士

A.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B.唤醒了民众反侵略意识
C.开启了政治改革大门 D.提出了民主与科学口号

  某事件被称作以反满的汉民族主义为主要号召的“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

  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此表反映的共同问题不包括

  A.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B.“弱国无外交”

  C.各条约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D.列强均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理痛打一位弱 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木偶”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弱者”被肢解瓜分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

  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

  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观察下边20世纪初期的一幅画,下列各项符合该画主题的是

A.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 B.甲午战争使清朝统治崩溃
C.列强兴起瓜分中国狂潮 D.武昌起义使清朝统治崩溃

  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其中“第一

  次巨变”应当是

A.由闭关走向开放 B.由愚昧走向科学 C.由落后走向富强 D.由专制走向共和

  1939年5月,为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毛泽东撰文指出:“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毛泽东所说的“新阶段”的含义不包括

A.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革命的对象开始由清政府转变为北洋政府
C.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并起了领导作用
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

  首脑为“联邦主席”。而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但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

  王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

  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

  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

A.维护邦联制 B.加强中央权力 C.巩固联邦制 D.保障各州的权利

  西周时期,有“刑不上大夫”的原则,那么对大夫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的是

A.禅让制 B.礼乐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

  图一 图二

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C.地方对中央威胁已经消除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

  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

  要问题,其实质是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史载:“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丞相府门无栏,不设铃,

  不警鼓,言其深大阔远,无节限也。”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元朝

  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

  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项制度是

A.征辟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度

  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

  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

  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

  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作法当时最可能是

A.提高官员素质 B.牵制内阁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完善办事程序

  马克思曾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但在体制上,雅典的民主政治也留有一

  个“漏洞”,这个“漏洞”就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十将军委员会 D.陪审法庭

  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

  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人口的实际统计应于合众国国

  会第一次会议3年内,以及此后每10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宪法中关予人口统计的规定

A.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 B.改选众议员每十年进行
C.保障公民的自由与平等 D.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英国‘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

  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里的“办法”具体是指

A.发动宫廷政变 B.确立“法律至上”原则
C.实行民主共和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

  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 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 D.任命大臣

  “如果一个剪枝工人扔下树枝,将一路过的奴隶砸死,那么当他把树枝扔到公共通行的路上而

  没有事先警告以避免事故时才负责任。”这则材料主要说明罗马法

A.遵循“无过失便无责任”原则 B.具有典型的形式主义特征
C.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注重法律证据的运用

  “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是古代西方的一句俗语,中文一般翻译为“入乡随俗”。

  从这一俗语的最初来源来看,语境中的“do”最有可能是指

A.信奉天主教 B.尊重各国风俗 C.为荣誉而战 D.遵守法律制度

  约翰·索利在《雅典的民主》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会议成员是如何选出的,但似乎是由三个上流

  阶层的表组成,显然,会议握有相当实权,尤其在监督国家官员和制订公民大会议程时,更是一言九鼎。”“三

  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的是

A.梭伦时期的元老院 B.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
C.克里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 D.伯里克利时期的五百人会议

  

  综合题

  (14分)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君主专制。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也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也产生了对世界贡献巨大的四大发明。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类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出现以后,首先便面临着如何对待政治权威的问题……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1分)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含义又是什么?(1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4分)

  (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3分)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3分)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

  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三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5分)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 (7分)

  (3)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6分)

  (20分)民主取代专制,法制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的必然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二 1832 年,议会下院中土地利益的代表489人次,而工业、商业和金融业利益的代表248人次,工业企业家的代表只有44人次。1852 年,下院中土地所有者和工矿主双方代表各为442人次和122人次。 ——沈汉《英国近代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材料三 对美国《独立宣言》的介绍,在辛亥革命时期外国史的介绍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期间,《独立宣言》曾五次全文发表,在国内广为流传。1901年5月10日,中国留日学生创办《国民报》,创刊号刊发《美国独立檄文》,这是在中国最早全文介绍美国《独立宣言》。……1911年11月21日,由上海一些革命派学者创办的《民国报》创刊号,刊发了《美利坚民主国独立文》。1912年1月11日,《民国报》再次发表《北美合众国宣告独立檄文》。

  ——摘自《北方论丛》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试图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改造中国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并联系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来抹杀”,而是“利泽长久”。(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前,英国议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8分)

  (3)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材料三种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在二十世纪早期的中国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4分)
看了"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质检历史试卷"的人还看:

1.高中历史必修1期中练习题及答案

2.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3.高一历史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4.2015春学期肇庆市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5.湖南高中历史学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175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