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中考题
初三语文中考题
战胜小中考,迎接大高考!初三语文有哪些语文中考题可以供学生们练习呢?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三语文中考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三语文中考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亵渎(dú ) 山岚(lán ) 挑衅(tiāo) 蕴含(yùn)
B.腆着(tiǎn) 阔绰(cuò) 明眸(móu) 俯瞰(kàn)
C.憧憬(jǐnɡ) 愠怒(yùn) 渊薮(sŏu ) 深谙(ān )
D.分娩(miǎn) 尴尬(ɡà ) 涸辙(hé ) 焦灼(zhóu)
2.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
B. 偏心的诗人哟,为什么厚此而薄彼?为什么不肯为嫩藕多唱几支短歌?
C.“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D.近日,实验小学创作了一首《荣辱歌》,将“八荣八耻”教育形象化、具体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小说《窗》的结尾别有用心,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B. 陈水扁公然宣布中止“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适用,无疑是玩火自焚。
C. 同学之间一定要和谐相处,相敬如宾。
D. 泰州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A. 为降低交通噪音对北京奥运村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科研人员制定了总平面防噪方案。
B. 青年歌手大赛选手综合素质之所以整体不高,是因为不少歌手忽视文化学习造成的。
C. “庞加莱猜想”这一国际数学界关注了上百年的难题,近日被我国科学家完全破解。
D. 中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少习吏事(熟悉) 始一反焉(同“返”,往返)火烧令坚(用火)
B.互相轩邈(高远) 日星隐耀(光辉) 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活下去)
C.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渔人甚异之(不同)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D.辍耕之垄上(去、往) 以其境过清(因为) 所恶有甚于死者(对)
6. 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读书,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我以为 。
①因此,对志向远大者来说,我建议再读一点文学书
②今天我们读书不能过于势利,事事讲求实用
③审美趣味和精神意志的培养同样不能忽略
④经济、法律等专业书籍当然很重要
A.④③①② B.③④②① C.②①④③ D.②④③①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138分)
请注意:考生必须将答案直接做在试卷上。
一、按要求答题(共35分)
7.下列词语中共有4个错别字,一一找出打“×”,然后按顺序改正在田字格里。(4分,书写工整、规范、美观可另加1分)
(1)竣工 (2) 成群集队 (3) 物竞天择 (4) 分庭抗礼
(5)销毁 (6) 眼花缭乱 (7) 中西合壁 (8) 言简意赅
(9)烦燥 (10)融会贯通 (11)司空见贯 (12)开天辟地
8.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10分,(1)~(6)每题1分,(7)~(8)每题2分)
(1) ,金石为开。 (2)木受绳则直, 。
(3) ,她在丛中笑。(4)日出而林霏开, 。
(5)沉舟侧畔千帆过, 。
(6) ,似曾相识燕归来。
(7)《与朱元思书》中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形容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三峡》一文中,间接表现江水相似特点的句子则是:, 。
(8)写出《春望》或《过零丁洋》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 , 。
9.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列三题。(5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2分)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1分)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
10.情境口语交际。( 4分)
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假如你看到了这一场景,会对那位母亲说些什么?
11.名著阅读。(5分)
(1)《水浒传》中有着许多生动的情节,如鲁达“拳打镇关西”, (人名)“醉打蒋门神”,林冲“ ”。
(2)除保尔·柯察金外,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个人物的名字是 ,保尔身上最能打动你的人格特征是,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创作了题为《 》的中篇小说。
12.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7分)
(1)乱砍乱伐森林,将会引发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课本中“叶”的专题为我们讲述了不少道理,请运用相关知识,说说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1分)
(2)中国人对长城有着独特的情结,我们也学过了“长城”专题。下面句子哪一句最能引起你心灵的震撼,在横线上写下你的读后所感。(2分)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写于长征途中)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我的中国心》)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义勇军进行曲》)
(3)今年的泰州市中考,首次把理化实验操作考试的成绩纳入总分。对此,社会、家庭,老师、同学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为此,你所在的班级要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为在会上发言,你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会后,如果校报记者对你进行采访,让你从提高能力的角度谈谈参加这次研讨活动的收获,你会说些什么?(收获至少谈两点)(4分)
二、阅读理解(共43分)
(一)(10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二)神秘的运动常数(15分)
①鸟儿在空中飞翔时,翅膀每分钟拍几次?每次幅度有多大?鱼儿在水里游动时,尾巴每分钟摆几回?每回幅度又是多少?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意义,难道空中的飞鸟和水里的游鱼不是完全自由的吗?它们的运动不是完全无拘无束的吗?
②答案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看上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它们的运动似乎恰恰遵循着严格的规律。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和试验,发现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常数,那就是它们的翅膀或尾巴的振动频率、振幅以及运动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振动频率乘以振幅再除以运动速度,计算得到的数值总是落在0.2~0.4之间。
③比如,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蜂鸟,其双翅展开仅有10厘米左右,飞翔时振幅大约是20厘米。蜂鸟的飞行速度非常快,大约能达到50米/秒。而科学家们以往观察到的蜂鸟飞行时双翅振动频率在50~70赫兹之间,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蜂鸟的运动常数就落在0.2~0.4之间。
④与蜂鸟体形相差悬殊的海豚也是科学家们观察的一个对象。成年海豚的体长一般在3米左右,在大海里游动时,海豚尾巴振动的振幅大约是1米,频率是每分钟30次左右,游泳速度是每小时100公里,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海豚的运动常数是0.3,也落在0.2~0.4之间。
⑤这不仅仅是巧合。研究者们作了大量的试验,发现几乎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这个神奇的常数,事实上,只有当这一运动常数的值处于O.2~0.4之间时,动物们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
⑥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运动常数,它的值又为什么恰恰落在0.2~0.4之间,但这一神奇的常数似乎像物理学中著名的光速不变原理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像光速一样神秘。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出那些早已灭绝了的动物曾经具有怎样的运动速度。甚至不能排除,这一常数很可能对外星生物也同样适用。很多科学家都表示:“如果在其他星球上真的存在游水生物或飞行生物的话,我们相信,它们的运动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⑦此外,这一常数还能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比如说,一个翼长15厘米、翼振振幅为10厘米的机械间谍如果要做最有效飞行的话,其最佳翼振频率应该是30次/秒左右。目前,美国军方已经着手研制类似于飞鸟的有翼飞行器,在配备上微型摄像机之后,这样的机械鸟将可能深入敌方的任何机密要塞进行刺探。当然,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能够研制出体积更小,无孔不入的机械昆虫,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也为时不远。(选自《青年文摘》2006年第1期)
17.读完全文,说说“神秘的运动常数”指的是什么?这一发现对科学研究有何意义?(4分)
18.说说第⑤、⑥段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4分)
几乎:
很可能:
19.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科学道理?作者为什么要列举蜂鸟和海豚这两个例子进行说明?(4分)
20.科学家们发现“神秘的运动常数”的过程,对我们进行科学探究有哪些启示?(3分)
(三)人,总要仰望点什么(李兴濂)(18分)
①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②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他突然被那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被那种壮丽博大的景象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的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幸福的?”
④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凝神仰望夤(yín)夜星河。“每当我静静地伫立仰望那浩渺深邃的蔚蓝色的天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神秘而伟大的授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
⑤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黄昏来临,我满怀着惊奇感,注视着天空,坠入沉思。一群闪闪发光的天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止境……此时此刻,我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渐渐的,我试着把那团激情转化为音响……打开心坎的东西必然来自天空!”
⑥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山涧、鸟鸣、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黎明的曙光射出万支金箭,点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现出它坚实的轮廓。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喷涌,流动,一个熠熠闪光的世界点亮我的双眼!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到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此时,朝阳、白帆、碧空,把我对遥远未来的瞻瞩和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
⑦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穿越灵魂,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皇座,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皈依的崇高,最终作为生命的坚强支柱而矗立在世界上,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
⑧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的形象,或者一些伟大的词句就会从你的内心涌起! (选自《读者》2006年第2期,有删改)
21.阅读全文,说说“老画家”、康德、贝多芬和“我”在“仰望”时各自的感受是什么?
(4分)
老画家:
康德:
贝多芬:
“我”:
22.说说第⑦段中加点的“精神的皇座”的含义。(3分)
23.“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在生活中,你也许也“仰望”过,请仿照例句,写出你对“仰望”的理解。(3分)
仰望,就是 ,它使人 。
24.作者在第⑥段写自己于泰山极顶看日出,就视角来说,不能算作“仰望”。这应该不是作者的疏漏,请谈谈你对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的理解。(4分)
25.人,总要仰望点什么。苏轼仰望中秋的圆月、青天,吴均仰望富春江两岸的群峰、寒树,同样激起了他们“心底的波澜”或“涟漪”。请结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或《与朱元思书》分析说明作者仰望后思想感情的变化。(4分)
三、作文(60分)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少年时立志成为萧伯纳那样的优秀剧作家,一有空闲就读书和练习写作,心醉神痴。做裁缝的父亲知道后问品特:“你快乐吗?”品特回答:“我非常快乐,而且还在享受读书和写作的过程。”父亲说:“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享受过程本身就是幸福,就是成功。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裁缝,但每当给别人做衣服时,就非常快乐。”
请以“享受过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1)除诗歌外,其它体裁不限。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4分)
初三语文中考题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12分)
1-6CCBCAD
说明:每小题2分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138分)
一、 按要求答题(共35分)
7.略
8.⑴精诚所至 ⑵金就砺则利 ⑶待到山花烂漫时 ⑷云归而岩穴暝 ⑸病树前头万木春 (6)无可奈何花落去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或“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本题10分。(1)-(6)每题1分,多、漏、错一处则不给分;(7)-(8)每题2分,多、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9.⑴“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2分,写出词语1分,品析1分)(2)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3)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2分)
10.本题4分。称呼1分,肯定母亲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1分,指出这种教育方法欠妥1分(可从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或轻视平凡的劳动岗位方面进行分析),语言得体、连贯1分。
11.(1)武松(1分) “误入白虎堂”,“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等(1分)(2)朱赫来,冬尼娅,丽达,谢廖沙,瓦莉亚、达雅等(1分)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忍的意志。(1分,写出一点即可)《暴风雨所诞生的》(1分)
12.(1)可从增加氧气含量、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等方面回答,须运用相关知识具体说明,如:绿叶在阳光下,将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呼出大量的氧气;叶子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中的湿度,造成多云、多雾,增加了降雨量,改变了环境小气候;叶子能吸收工农业生产中排出的大量有害气体,还有的叶子能分泌杀菌素,可以杀死多种病菌;叶子还可以防治噪音;等等。(1分,答出一点即可)
(2)①表现了红军不取得长征胜利决不罢休的革命豪情,(1分)表现了红军历经艰险翻越六盘山,长征胜利在即的喜悦之情。(1分)②表现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说明了长城在“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或表现了华夏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一点1分,答出两点给2分)③表现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坚强决心。(2分,答“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坚强决心”也给2分)
(3)准备工作:①调查了解。②梳理观点。③搜集资料。④寻求指导。(2分,答出两点即可,次序颠倒不扣分)收获:可从提高了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搜集材料、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等方面来回答。(2分,答出两点即可)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10分)
13.(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4.(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
16.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二)(15分)
17.振动频率乘以振幅再除以运动速度,计算得到的数值总是在0.2~0.4之间。(1分)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出那些早已灭绝了的动物曾经具有怎样的运动速度;用于研究外星可能存在的游水生物和飞行生物;帮助军方研制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3分,一点1分)
18.“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很可能”,表示可能性大,但不完全肯定。(本题4分,每一问2分)
19.几乎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这个神奇的常数。(2分)因为这两个事例分别代表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或分别代表体形小和体形大的动物。这样使得出的结论具有代表性,增强说服力。(2分,答前一句即给2分)
20.大胆质疑、大量观察、大量试验等。(本题3分,一点1分)
(三)(18分)
21.老画家: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康德: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神秘而伟大的授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答出第1句或第3句即可)贝多芬: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答出“神游魂驰”即可)“我”:把我对遥远未来的瞻瞩和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本题4分,一点1分,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
22.指崇高或神圣的理想(信念、精神品质)。(3分)
23.示例:仰望就是迷茫徘徊时的精神探求,它使人回到有价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就是消沉苦闷时的心灵震撼,它使人找回生活的希望和目标。(3分)
24.这里的仰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视觉角度的“仰视”,(2分)而应该理解为一种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一种心灵的崇敬和景仰。(2分)(意思对即可)
25.仰望使苏轼放弃了消极遁世的念头,(1分)转为对人世生活的热爱,(1分)并在仰望中寄托了对离人的美好祝愿。(2分)(意思对即可)
仰望使吴均否定了喧闹繁杂的世俗社会,(2分)激起了他对大自然的向往。(2分)(意思对即可)
三.作文(60分)
说明:①书写4分放在基础等级分内。先按50分整体评判基础等级分,然后根据书写标准扣分。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扣完4分为止,不倒扣。
②发展等级评分,分解为12个评分点,只要有符合要求的就得分,每一点2分,最多得10分;其中一点突出的可评至发展等级满分。
③缺题目扣2分。
④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
说明:①书写4分放在基础等级分内。先按50分整体评判基础等级分,然后根据书写标准扣分。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扣完4分为止,不倒扣。
②发展等级评分,分解为12个评分点,只要有符合要求的就得分,每一点2分,最多得10分;其中一点突出的可评至发展等级满分。
③缺题目扣2分。
④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
看过初三语文中考题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