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同学们要准备好一些关于语文文言文的阅读训练题来练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一、日喻①
苏轼
生而眇②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③,以为日也。日之与钟、樾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樾,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④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⑤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⑥,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⑦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②眇:瞎子。③樾:笛类乐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说。④苏子:苏轼自称。⑤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⑥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⑦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东滨县一带。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扪烛而得其形( )
(2)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3)自盘而之钟( )
⑷皆求道之过也( )
⑸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
⑹君子学以致其道( )
⑺故凡不学而务求道( )
⑻方求举于礼部(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道可致而不可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夫没者岂苟然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眇者不知日与钟、日与樾的区别,原因在于什么?(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盲人识日”比喻什么?这个故事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作者认为“求道之过”表现在什么地方?(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中“道可致而不可求”,作者认为什么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四段中“北人学没”的教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尾作者肯定吴彦律的“有志于学”,同时也通过“昔”和“今”的对比,劝勉吴彦律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秦氏好古
秦朝有一士人,酷好古文,价虽贵必求之。
一日,有人携败席踵门告曰:“昔鲁哀公命席以问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秦氏大惬意,以为古,遂以附郭之田易之。
逾时,又一人持古杖以售之,曰:“此乃太王避狄,杖策去豳①时所操之棰②也,盖先孔子之席数百年,子何以偿我?”秦氏倾家资与之。
既而又有人持朽碗一只,曰:“席与杖皆未为古,此碗乃桀③造,盖又远于周!”秦氏愈以为远,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
三器既得,而田资罄尽,无以衣食,然好古之心,终无忍舍三器。于是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碗,行丐于市,曰:“衣食父母,有太公九府钱,乞一文!”
【注释】①豳:古地名。②棰:竹杖。③桀: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为商汤所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秦氏大惬意()
⑵三器既得,而田资罄尽()
⑶秦氏倾家资与之()
⑷盖又远于周()
2.下列句子与“子何以偿我”中“以”字用法相同的是()
A.秦氏大惬意,以为古。
B.昔鲁哀公命席以问孔子。
C.遂以附郭之田易之
D.无以衣食。
3.翻译下列句子。
⑴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于是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碗,行乞于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氏得到哪三件古物?分别是用什么东西换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卖者各是以什么理由劝秦氏买下自己手中的古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找出描写秦氏破败形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读了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王翦将兵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③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释】①果:果断。②顿舍:停止。③为: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⑴王翦将兵()
⑵少而好兵()
⑶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⑷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⑸始皇以为贤勇()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始皇以为贤勇。
D.扶苏以数谏故。
3.翻译下列句子。
(1)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李信果辱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始皇要攻取荆,问两位将军需要将兵多少时,李信回答曰:“不过用二十万人。”他为什么这样回答?王翦回答曰:“非六十万不可”,“非……不可”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怎样看待王翦由“谢病”而重新“将兵”大破“荆军”的举动?试结合文段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用笔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认真通读全文,用“/”标出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
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2.解释加点的词。
⑴ 恐不能秘之()
⑵ 待儿成人,吾授也()
⑶ 不盈期月()
⑷ 父喜,遂与之()
3.下列句子与“不期盈月,书便大进”中“书”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书诗四句。
B.我读《与朱元思书》。
C.书中自有黄金屋。
D.他向名家学书。
4.“七岁善书”中加点的“善”应选的义项是( )
A.好,好的,善良的。B.友好,亲善。
C.善于,擅长。 D.爱惜。
E.应答之词。F.副词,好好地。
5.与“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中“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其夫呓语。
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6.翻译下列句子。
⑴ 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此子必蔽吾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答案:
一、1.⑴摸⑵道理、哲理、规律⑶至,到 ⑷过失 ⑸那么⑹到 ⑺致力,这里有“单纯地”的意思。⑻正要
2.⑴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加上有效的指点,也跟对瞎子用盘、烛形容太阳差不多。⑵循序渐进,道自然而至,不能不学习而强求。⑶善于打仗的人能掌握主动权,使敌方听我调动,自己却不受敌方牵制。 ⑷善于潜水哪里是随随便便能达到的呢!
3.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4.“盲人识日”比喻一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必然要犯错误。作者用故事来感染读者,让读者从具体形象中悟出所要讲的道理。这个故事在文章中起了加强生动性和说服力的作用。
5.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
6.莫之求而自至。
7.不重视认真实践。
8.⑴求学必须有目的,即“求道”;⑵要踏踏实实下苦功夫做学问,不能只追求皮毛。
二、1.⑴很,非常⑵已经 没有剩余⑶给 ⑷比2.C
3.⑴于是就把自己住的房子让出来,给了那个人。⑵在这时候秦氏披着鲁哀公的席,拄着周朝太王的竹杖,拿着夏朝桀王所制作的碗,在大街上讨饭。
4.破席、古杖、古碗 外城的田地、全部家产、住房
5.⑴此孔子所坐之席。⑵此乃太王避狄,杖策去豳时所操之棰也。⑶此碗乃桀造。
6.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碗,行乞于市。
7.一个人的追求爱好,要考虑自身的具体条件,从实际出发,切不能盲目而为。(意同即可)
三、1.⑴带(兵)⑵喜爱,喜欢⑶派 向南⑷对,正确⑸认为
2.D
3.⑴王翦是频阳东乡人。⑵我想攻打楚国,在将军看来估计用多少士兵才够(足够)。⑶李信果真使秦国蒙受耻辱。⑷在这时王翦率兵六十万人,始皇亲自送到灞上。
4.李信年轻气盛,又刚用不多的兵力打败了燕太子丹,所以认为用较少的兵力就可以战胜敌方,在始皇面前显示自己本领大。 王翦是老将军,经历的战事多了,能正确估计敌方的兵力,来决定自己用多少兵力才有把握取胜对方,比较沉稳。
5.王翦的托病是因为秦王轻信李信的话疏远自己,是迫不得已告老还乡。当楚兵每天向西进军时,国难当头,王翦义无反顾,重新带领军队攻打楚军,表现了王翦不计较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四、1.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2.⑴严守秘密 ⑵传授,教授⑶满,到⑷给
3.D4.C5.C
6.⑴(王羲之)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头中发现前辈论书法的书,就偷偷地拿来读。
⑵这个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掩蔽(掩盖、超过)我的名声的。
7.原因: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认识:在实际学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欢写字,好学上进,才成为“书圣”的。
看过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