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2、古今异义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
3、翻译重点句子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但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而不能够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知识点,准备下节课抽查
2、完成第三课时学案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文章第3、4、5自然段
2、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1、齐读课文
2、抽测知识点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研习课文3、4、5自然段
(一)梳理字词句,解释加点的字词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二)合作探究讨论问题:
1、第三段着重写什么?
2、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提示: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3、作者认为“志”“物”“力”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你同意吗?(本题着重研究作者的观点态度。)
(1)作者认为要达到“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那么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对于“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2)迁移讨论:你认为“志”、“力”、“物”三个因素,对于达到成功,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
此题目的讨论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互相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讨论应当遵循切合学生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自圆其说即可,不必一概而论,强求统一。
4、在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5、第5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四、随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
于是余有叹焉(①古义: 。②今义: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①古义: 。②今义: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①古义: 。②今义: 。)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①古义: 。②今义: 。)
2、指出词类活用现象
①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②问其深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 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3、句式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此余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2)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因而人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的人不能到达那里。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而没有外物帮助,也不能达到。
(4)其孰能讥之乎?
译:难道谁能讥笑他们吗?
(5)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书不存在,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本来的情况,哪里说得清楚呢?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啊。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3自然段
2、完成第4课时学案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2、归纳文言知识,辨析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齐读课文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问题讨论:
1、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
(1)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2)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3)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2、归纳主旨:
本文把游山_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四、讨论拓展:态度决定成败──也谈“尽吾志”
1、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毕淑敏)
2、如果老天爷不曾给你聪明的才智和显赫的家世,那么,“态度”将是唯一能使你胜出的金钥匙。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是飞奔而去追赶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跑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再说兔子带伤终于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那只猎狗那么凶,你又带了伤,怎么跑得过它的?”“它是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的话我就没命了。”
五、总结归纳本课的文言现象
(一)《课堂新坐标》P.40
(二)总结虚词“其”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8、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11、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六、课堂活动:男女生PK随机提问复习文中的文言知识
规则:(1)知识点全部是本课中(课本与导学案)出现的。提问方必须自己知道问题的答案,否则倒扣1分。
(2)男女生轮流随机提问,被提问者应在关闭课本的情况下回答问题。不允许其他人代答否则倒扣一分。
(3)被提问者不应受到任何干扰,否则倒扣干扰方1分。
(4)同一位同学最多被点名提问两次。
(4)回答正确加己方1分,回答错误给对方加1分。
七、布置作业:完成《创新作业》相应内容。
看了<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