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是高中语文的一篇传统课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苏武传》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研读体会文章鲜明突出的对比与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卫律劝降、苏武牧羊、李陵劝降等重点段落,对比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
2.从文中归纳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言行选择?
【教学设想】
1.为避免课堂流于枯燥的字词讲解,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译注等准备工作;
2.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应让学生多读,以培养文言文语感;
3.在欣赏课文时,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将重点由“言”转移至“文”上,吸引学生兴趣。
【辅助手段】
PPT,板书
【课时安排】
4课时
公开课为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标题:苏武传)故事讲到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牵连入匈奴国中叛乱事件,他两度寻死,慷慨陈词,终于消弭了可能导致两国发生误解争端的危机,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但是不料匈奴公然违背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扣留了苏武等使节,要逼迫他们投降,以此来羞辱汉朝。卫律的威逼利诱以失败告终。(板书:苏武-张胜,苏武-卫律)匈奴明白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便改变了劝降策略。
二、 研读:
“乃幽武至大窖中,绝不饮食。”想以摧毁折磨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可是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顽强地活了下来。以至于“匈奴以为神”。于是匈奴变更为残酷的方式,“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把他单身流放到气候苦寒的无人之地,这已经够残酷了,何况又被判处了终身流放。但“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又顽强地活了下来。
思考: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请学生讨论。参考: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可见,他的求生求死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好不容易过了三年温饱日子,偏偏王短命而亡,卫律又使人盗牛羊,苏武又陷入了困境中。人不怕平地摔交,怕的是从高处摔落。此时正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而苏武的故友,叛将李陵就在此时出场了。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李陵受命而来,显然是来说降的,可是他的技巧比较高明,他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这一句道尽了那些沽名钓誉之辈的心事。如果苏武是此类人,一定会为之动摇,也正中了单于让他“羝乳乃得归”的心理战术。
李陵知道苏武久处异域无人之地,对于来自家中的消息当然是很喜欢听的,所以他下面的话正迎合了苏武的心理:“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这几句话大有深意,他诉说苏武兄长与弟弟被汉武帝逼死的经过,其实是在说明汉武帝对苏家的薄情。这句应与后文“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结合来看,言下之意为何呢?汉武帝年高昏聩,又对不起你苏家,这样的皇帝实在不值得你效忠,意在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而把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妹妹子女下落不明的消息告诉他,又是为何呢?为了断绝苏武对妻儿家室的挂念之情,使他了无牵绊,屈心受降。李陵又说:“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何苦为了这个忠义的虚名耽误了大半辈子时光呢?“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接着他又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进一步劝降苏武,我李陵刚投降时,顾虑比你还多,我不想投降的心情绝不亚于你苏武,可如今我也这样过来了,投降也并非难事。“愿听陵计,勿复有云!”这些话确实是李陵的心里话,说得是推心置腹,通情委婉,可惜,苏武不是李陵。
我们看苏武是如何回答的。“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苏武的回答并没有提到亲人生死离散的问题,只是强调了自己愿意肝脑涂地,杀身自效,心甘情愿,因为汉武帝对我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君臣之间犹如父子关系,子为父死,天经地义,所以请李陵你不要再多言了。
当李陵再想多言时,“子卿,壹听陵言。”他刚一张口,苏武立刻制止道:“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马雚,效死于前!”请注意这里苏武对李陵以“王”相称,有何用意?划清两人界限,揭去朋友间饮酒谈心的幌子,让李陵无法再多言。
以上两处苏武的回答话语虽少,但都表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意志坚定。以至于“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连李陵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耻之心都被苏武坚定不移的气节唤醒了。
思考:在本部分,李陵的话语委婉动听,而苏武则显得沉默少言,此处苏武与李陵的对话实际上就是两者的对比。(板书:苏武-李陵)面对生死和民族大义,他们是如何选择呢?他们本质上的不同体现在哪里呢?请学生分角色饰读,然后讨论。
参考:李陵的话语中处处是从个人、家庭考虑打算,他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苏武则相反,他“先国家而后私己”。两人胸怀,有如天渊之别。
拓展:有人认为,苏武的这种忠诚的出发点也是一家一己,只是他知恩图报,不计仇怨,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愚忠”,你认为呢?课上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三、 作业:
作为降将,李陵与卫律劝降时的情形和说辞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苏武对二人的措辞态度又有何不同?这又体现了苏武什么样的品质特征?请学生课后思考。
看了“高中语文《苏武传》公开课教案”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