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汇总(2)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物”“我”之间完美融合的写作特点。

  2、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赞美北方遒劲之秋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一:用1——2个词形容你所知道的郁达夫。

  (学情估计:学生对郁达夫可能不太了解,所知大约只是根据课下注释所了解到的。应提前让学生准备。教师也要准备资料。给学生看完资料后,学生应能够了解到郁达夫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和知识分子。)

  (附郁达夫个人简介:(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沦》、《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关于其死亡的推测最早出于胡愈之的文章,胡文中推测郁达夫是为日本宪兵所杀害。建国后此一推论基本被延续下来,在1985年郁达夫的纪念会上,日本学者玲木正夫提出郁达夫系由日本宪兵掐死在森林里的观点,但是其对“凶手”却用英文字母表示,似嫌证据不足。此外还流传着其他的看法,如郁达夫系由印尼游击队杀害(郁达夫曾当过日本宪兵队的翻译)。故现在在学术界郁达夫只能谨慎地称为是失踪,而不能武断地认为其为日本宪兵杀害。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搞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准备活动二:

  1、读课文,思考: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著名风景的秋天?

  2、本文写故都的秋,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二、重点活动:

  (明确学习目标:理解郁达夫在本文中体现出的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重点活动一:读课文,思考:哪一句话说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学情估计: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都应该能找出是“清”、“静”、“悲凉”。)

  简单评析一下:“清”、“静”、“悲凉”是同一个层面上的吗?

  (说明:“清”、“静”侧重于景物特点,而“悲凉”侧重于人的感情。)

  重点活动二:

  (师:假如以“二中的春”为题写作,你主要通过写什么来表现二中的春天来了?(写景)郁达夫主要是通过写什么来表现故都的秋的?(写景)文章中集中写景物的主要是哪些段落?(3——11段))

  圈画3——11段:郁达夫写到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体现郁达夫所说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说明:在第3段中,作者写到了“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还要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这里作者选用了冷色调的景物渲染故都秋天的“清”,冷清,“细数着”、“静对着”等词又表现出清闲。此外,“听得见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又表明故都的秋的极其静谧。

  在第4段中,作者写到了秋槐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没有声音,没有气味,能感觉那么微细、柔软的触觉,可见其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能注意到地上扫帚的丝纹都没有被踩乱,可见其心的静。

  在第5段中,作者写到了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里一者以“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静,又以“衰弱”、“残”等字眼表现了秋之悲凉。

  从第6段到第10段写秋雨,“灰沉沉的天”、“息列索落的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灰袄的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的互答声”——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一幅清、静背景之下的悲凉、落寞的心绪的交流图。

  第11段写秋果,主要写了枣子,颜色是淡绿微黄的。“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这一句显示了秋之肃杀萧索。

  总之,这些景物从色彩、声音等方面表现了故都之秋的冷清、安静和悲凉。)

  重点活动三:王国维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们前面读到的故都秋天的种种景物,都是通过郁达夫的眼睛看到的,自然也体现了郁达夫的某种心境。请大家再次读课文,说说文章当中折射出了郁达夫怎样的心境,表现出了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怎样的情感?

  (说明:作者的心境:悲凉、孤独、忧伤、落寞

  对故都的秋的情感:热爱、眷恋、忧虑)

  重点活动四:阅读全文,作者除了描写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之外,还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

  (学情估计:学生能独立找出对比,比喻等手法,但是直接抒情,议论等手法可能需要通过讨论得出。)

  (说明:在第1段中,作者总写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并表达了希望饱尝故国之秋的迫切的心情。

  在第2段和第13段中,作者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进行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秋味的浓烈。

  在第12段中,作者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汇总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1.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设计

2.《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设计

3.《故都的秋》公开课教学设计以及原文

4.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5.人教版高一语文《故都的秋》鉴赏

6.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汇总(2)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物我之间完美融合的写作特点。 2、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赞美北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557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