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左传》中的名篇早已为众人所熟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若、说、辞、鄙、微、之。
2.争取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3.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课 时】 两课时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教学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谋略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计谋就可以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古语说:“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比如,《史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称赞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还有像双腿残废的孙膑、轻摇羽扇的孔明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谋略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了解一下发生在被孔子称为“无义战”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烛之武是如何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就使秦、晋军队撤退的故事。
二、预习检测
提问,检查学生对本单元涉及的史传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三、介绍《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或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他以《春秋》为本,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经文考》
四、结合《春秋形势图》简介《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背景
这是秦国,这是晋国,这是郑国。你们看: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需要怎么样?(越过晋国)。”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xiǎng,从前;旧时)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熟悉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明确句读
1.听课文录音,明确生字词读音。
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杞(qǐ)子 不知(zhì)
2.齐读课文,感知句读,注意语气。
3.明确课文内容层次。
(一)晋、秦围郑(1段)
(二)烛之武临危受命(2段)
(三)烛之武说退秦师(3段)
(四)晋师撤离郑国(4段)
五、讲解课文第一、二、三段
1段“晋、秦围郑”(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晋侯、秦伯围郑,以(介词,因为)其无礼于(介词,对)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矛盾,为下文说退秦师设伏】。晋军(名词作动词,驻军)(于)函陵,秦军(于)氾fán南【“函陵、氾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占领,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两国军队未驻扎在一起,这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