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学习效果如何呢?做一份试题检测下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一册第二单元练习检测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押解(jiè) 渐染(jiàn) 图穷匕见(xiàn) 恃才傲物(shì)

  B.熨帖(wèi) 箴言(zhēn) 啖以重利(dàn) 惴惴不安(zhuì)

  C.间或(jiàn) 倔强(jué) 扼腕叹息(é) 繁文缛节(rù)

  D.戏谑(xuè) 挑剔(ti) 拊膺顿足(fǔ) 尔虞我诈(y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秦王购之金千斤 购:购买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情

  D.见陵之耻 陵:侵犯、欺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其还也 君知其难也

  B.夜缒而出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C.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箕踞以骂

  D.行李之往来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夫晋,何厌之有

  5.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敢以烦执事 ⑥大王来何操

  A.①⑤/③⑥/②④ B.①④/③⑥/②⑤ C.①⑤/③⑥/②/④ D.①④/③/⑥/②/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化,但是这种神化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袭,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6.下列有关“记录的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就是“真实的历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7.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 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化”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故事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 有者

  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属孟尝君 属:请托

  B.比门下之客 比:和……相同

  C.左右以君贱之也 贱:轻视,看不起

  D.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 子:子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不如因善遇之

  B.驱而之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孟尝君就国于薛 贪于财货

  D.左右以君贱之也 使工以药淬之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冯谖具有非凡的才智的一组是( )

  ①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②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③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④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⑤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⑥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⑥

  12.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齐人冯谖,贫困至极,投靠孟尝君,颇有爱才之名的孟尝君没有因为他没有什么爱好和才干就不接受他。

  B.冯谖具有非凡的才智,但他却抱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心理,从一开始就不断地索要,以检验自己准备辅佐的人到底是不是胸怀宽广、礼贤下士。

  C.冯谖几次弹着他的宝剑唱歌,要鱼要车,孟尝君也都满足了他。后来,孟尝君问谁能替他去领地讨租税,大家都争着要去,冯谖更是毛遂自荐愿意前往。

  D.冯谖为孟尝君干的这件事在常人看来是愚蠢至极的“千金买义”。说它愚蠢是因为它放弃了诸多眼前的金钱利益,而正是这一点体现了冯谖的战略性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

  四、(24分)

  13.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5分)

  (2)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8分)?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请分析“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中“满”字和“浸”字的妙处。(4分)

  (2)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敏而好学,?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2)?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鸿门宴》)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

  ①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②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③“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 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④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⑤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 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⑥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6.(1)“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2)“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

  提升精神: (2分)

  一根骨头: (2分)

  17.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4分)

  18.文章以“天地苍茫一根骨”为题,有何用意? (4分)

  19.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4分)

144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