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逍遥游》说课稿范文
高一语文《逍遥游》说课稿范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逍遥游》说课稿范文,欢迎参考!
高一语文《逍遥游》说课稿范文
一、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同时,《课标》在“思考·领悟”方面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在“感受·鉴赏”方面要求“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应用·拓展”方面要求“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明确本课的指导思想:立足基础,提高能力,丰富人生。
二、教材分析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集中体现了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古人云:“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安排了四篇与庄子有关的文章,分别是:第一册《秋水》,第二册《庄周买水》,第四册《逍遥游》和第五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只有《逍遥游》是单元的首篇,并由原来的高一内容调整到高二,这固然因为《逍遥游》是其中最能体现庄子思想精髓的一篇,同时也是因为《逍遥游》的“难”——确切地说“难”在对庄子思想的解读。
三、学情分析
高二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疏通文意。
另外,学生已经学过两篇跟庄子相关的课文,初步了解了庄子其人、庄子的思想主张以及庄子的散文善用寓言说理等特点,但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还存在着较大难度。
明确本课的关键:循序渐进,化难为易。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和句式。
2、了解庄子散文的特色,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3、积累文化常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并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和句式。
2、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五、教法、学法分析
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本堂课尝试改变这种状况,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去获取知识。
教法:复习检测法、提问点拨法、创设情境法。
学法:诵读法、自主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布置预习
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进行预习,初步熟悉课文第一段,按教师给出的类别(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常见文言句式)整理归纳文言基础知识,并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这是“化难”的第一步: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扫除文字障碍,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为完成教学目标做准备。
(二)导入
用“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导入: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化难”的第二步:引导学生回顾故事主人公庄子的相关知识,温故知新;并通过趣味性较强的小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庄子追求自由的理想,从而引出跟这一理想紧密相关的篇章——《逍遥游》。
(三)解题
简介《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地位,了解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教师明确: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游,活动之意。逍遥游即指悠然自得,适心任性的活动。
这是“化难”的第三步:明确庄子要在文中表现追求自由的思想,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为突破难点做铺垫。
(四)诵读课文,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第一段,教师正音,包括生字和通假字;正句读,提示学生不读破句;并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内容读出不同的感情。
2、学生出示课前归纳的文言基础知识,教师补充完善。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由其他同学帮助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明确答案。
这是“化难”的第四步:彻底扫除文字障碍,夯实基础,完成教学目标1和教学重点1。
(五)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1、明确本段的主体是两个寓言故事,复习庄子的散文善用寓言说理的特点,然后找出故事的主人公,即鹏和蜩、学鸠,重点诵读描写鹏的文字,感受语言的气势,并归纳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2、提问:除了两个寓言,文中还写到了哪些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明确:野马、尘埃、舟、外出的人;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写这些,明确:这里是运用比喻来说理。
完成这两个步骤之后,用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的一句话进行小结: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这是“化难”的第五步:由具体的形象入手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善用寓言,想象丰富,综合运用夸张、拟人、对比、比喻等多种表达技巧的特色,完成教学目标2的前半部分。
3、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上提到的这些事物是逍遥的吗?为什么?
4、由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明确:鹏的高飞要凭借大风,野马、尘埃也要依靠风的吹拂,船要靠水来托起,蜩与学鸠同样要借助风力,而外出的人必须提前准备粮食,最后得出“万物皆不自由,皆有所待”的结论。
这是“化难”的第六步,也是关键一步: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逐步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完成教学目标2和教学重点2的后半部分,最终突破教学难点。
(六)探讨鹏和蜩、学鸠的区别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并引导学生思考鹏的文化内涵,最后明确:虽然二者都不自由,但境界有大有小,我们还是应该学习鹏的气概。
相关资料:
“鹏”是中国人绘画的传统题材
成语: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岳飞,字鹏举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雍》)
但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念奴娇》)
设计意图:积累文化常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完成教学目标3。
(七)布置作业
安排学生课下利用网络继续搜集关于“鹏”的资料,以“我看中国的鹏文化”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鹏和蜩、学鸠的看法,即“小知不及大知”,也就是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布置预习第二段。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运用现代化手段自主学习,激发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为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打下基础。
七、板书设计
看过" 高一语文《逍遥游》说课稿范文 "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