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体会诗的宏阔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运用进而掌握朗读的方法,自由发挥想象并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开阔博大的心胸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联想、想象体会并把握诗歌形象,理解诗的意境。

  2、难点:体会诗中所运用的情景关系并掌握一般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请同学们跟我来一次穿越,(多媒体播放抗战时期中国国内的片段,炮火连天,山河破碎;然后画面转入一座山顶,其下可见河流树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此刻你就站在山顶,秋日的天空显得无比辽阔、高远,远处有一只雄鹰在展翅飞翔,漫山火红的树林,山下是滚滚而去的长河,河面千帆相竞……而你就站在山巅,你会有何感想?

  请学生畅谈,教师稍作评价并总结

  现在我们回到课本,通过一首词,走进1925年的那个秋天,看看毛泽东在我们刚才所体验的情境中都看到、想到了什么,都生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这首词就叫《沁园春 长沙》 板书

  2、简要解题(可根据学生情况简化)

  词,因句式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称为诗的一种别体,有人将它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或称词调,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不同的规格去写,又叫做“填词”。词按字数多少,分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阙,也叫双调。本课的“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听读全诗

  1、布置思考题:①词中表现了哪些主要景物?其典型特征是什么?

  ②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2、播放配乐朗诵,注意字词读音,感受词中所抒情感。

  3、请学生读,注意节奏、停顿,控制语调、重音,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简要总结。

  4、师生齐读,进一步感受理解。

  5、回答思考问题:

  ①寒秋的湘江(碧绿清澈),山(多),林(红),舸(多),鹰鱼(有力)

  ②独立深思,忆旧言志,胸怀天地宇宙。

  三、鉴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湘江一去不复返的壮景,更易使人缅怀逝去的峥嵘岁月】

  1、点明时间——寒秋(指深秋),地点——橘子洲

  2、为增强词的表现力,语序被打乱(前三句正常语序应是——深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北去。)“独立”前置,就像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主人公从背景中推出,凸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并将读者的视野不断扩展。

  3、关于“独”。李白有“独坐敬亭山”的闲适,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里有隐适,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落寞中的超脱,而毛泽东的“独立寒秋”,表现的是一种卓然超群与大气无畏。

  4、关于“秋”。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言“悲哉,秋之为气也”,杜甫更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人笔下的秋景多是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么样的呢?看下文。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铺叙)

  1、一个“看”字引出一幅秋景图,沿着诗人的视野你看到了什么?能否尝试着概括一下其特征?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要点:

  ①“万”写山之多,“遍”写红之广,“层”写林的层次之丰富,“尽”写红之透彻,“漫”写水之多,“百”写水之多,“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②请用几个词组概括这幅秋景图【绚烂多姿,生机无限】

  ③作者在表现这幅图时有什么特点?

  a.意象密集,有山、水、江、舸、鹰、鱼,这些意象具有的共同特征:充满活力与生命力

  b.视野开阔,有远眺、近观、仰视、俯察,这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

  c.组合有序,山上、江中、天空、水底;表现有分有总,“看”领起,“万类”收束。

  d.用词极富表现力。(“万”“百”表现数量之多,“遍”“漫”突出范围之广,“尽染”“碧透”强调色彩之浓,“争”“击”“竞”体现竞争之烈)

  e.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突出景物特征。

  可以看出,这幅图不是词人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成,而是经过词人细致的艺术加工,宇宙万物在秋日生机勃勃的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这种艺术加工必须融入词人的情感,才能使客观景物有机结合,富于诗意,而这幅生机无限的秋景图也使我们感受到词人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尽扫千古悲秋之气。这样这幅图就达到了情景交融。

  现在看到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与古人的差异了吧?(毛泽东的有豪情在,是积极充满活力的,壮丽的)

  2、以“万类霜天竞自由”作结,是作者对自然特征、规律的认识和揭示,此时词人胸中已充溢了无限感慨,接下来,词人的心绪该奔向何处呢?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

  1、“怅”这里表达的是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词人由上文的景自然生出无限心绪,终于冲口而出“谁主沉浮”这样的诘问,万类有大自然掌控,那人世呢?这大地上的人世间的一切,该由谁主宰?

  2、这里,词人由景及情,最终借景抒情,积蓄的情感终于以直白的发问爆发。这一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这一问,也拓宽了词的意境,使词有了深沉的哲理意味,这一问,还将词人的心绪拉到了另一幅画面,所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到底开启了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讲解。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上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多姿、生机无限的秋景图,并即景抒情,发出了对家国命运主宰者的诘问。

  这一问题的答案你知道了吗?我们一起看词的下阕。

  二、赏析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今游引起对往昔的回忆)

  1、“曾”“忆”表明词人在回忆,上阕中所表现的深沉思索很自然的唤起了词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

  2、略作背景介绍

  3、“忆”领起下文八句,回忆当年岁月。

  “峥嵘”“稠”:表明年代特点,时事艰难反衬人的奋发有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恰”引起的是一段铺叙,表现了当年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恰”“正”“方”:极写年华之美。

  “茂”“遒”:极写才情之美。

  “粪土”表明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2、这些句子怀人忆事,形象化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3、最后一句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词人以设问作答,照应上阕;主宰国家命运的是胸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立志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呼唤青年,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三、归纳总结

  上阕写景,宏阔的深秋意境,是壮景;下阕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是豪情。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查资料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2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