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欢迎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了解词作的背景,并且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

  2、情感目标:学习感受并理解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3、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

  壮志。

  2、重点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学会积累。

  难点:1、怎样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2、怎样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教授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情景设置法、点拨法

  2、学法:诵读欣赏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预习: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标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

  2、搜集作者及背景的有关资料。

  3、找出本诗的生字词,预习并掌握。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以一代伟人毛泽东来导入新课,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英雄,毛泽东是光照千秋万代的民族之魂。幻灯片播放毛泽东的图片以及历史上毛泽东带领人们所奋斗的一幕幕往事。引发同学们的感触。请同学们进行发言,表达对毛泽东同志的敬仰之情。

  由毛泽东的光辉历史来引出毛泽东在文学上的成就,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中国成立的开拓者,更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极高。他勤学苦读,手不释卷,终其一生,孜孜以求,虽学者不能过之。毛泽东的文学成就在散文和诗词方面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家。

  继而由毛泽东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来引出本诗词,《沁园春· 长沙》是毛泽东作于1926年秋的一首情彩飞扬的诗词,全词刚健遒劲,大气包举,表达出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气度,也显示出他诗词艺术的充分成熟和高度成就。

  二、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末,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三、指导朗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诗歌,学生跟随诗歌通读全诗。注意本诗词的基调,要铿锵有力。分小组进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 怅寥liáo 廓kuò 遒qiú 遏è

  3、通读全文后,挑选两名学生,一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另外一名上台默写生字词。四、通读全文、整体构思,把握诗词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这个囊括悠悠时空、茫茫大地,涵盖人类历史、现实斗争的大问题,正体现了本篇的中心思想。

  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写年轻“百侣”的群体活动;但又专写其在长沙的行迹,追忆了同学时光,又以贴切本地风光,使全词的取材即绘景和叙事两者又复统一,紧紧集中在词题“长沙”上。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五、着重分析诗词,分别理解上阕和下阕

  第一、齐读上阕内容,分析上阕内容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小结”。

  教师请一位学生读三句—起句,问:作者在前三句给我们交代了什么情况?

  答:时间为深秋,地点为橘子洲,游者为作者独自一人。

  教师适时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独立一词不仅表明了站在橘子洲头的是独自一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教师请一位学生读中间七句—铺叙,问: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 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第二、齐读下阕内容,分析下阕内容

  下阙开头两句称“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教师读下阕内容,问:下阕忆往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问”,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六、从艺术角度分析整首诗词

  中国古典艺术的表现手法,大多都讲究情与景的交融。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形象的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的宏伟画面。整篇诗词是情景融合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获得了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七、设疑讨论、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1、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曾"和"忆"两字在表达时间上起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曾"和"忆"两字,表示从上阕旧地重游的描写,开始转入到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起了描写秋色之深的作用?

  教师点拨 ;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词,突出了秋色之深。

  3、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使用"赋",有什么艺术效果?

  教师点拨 :诗人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这样写,使诗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与毛泽东的另外一首《沁园春 雪》进行比较赏析。

  九、板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看过"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的还看了:

1.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教案

2.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3.《沁园春·长沙》阅读理解答案

4.高一语文必修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128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