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后答案

时间: 陈哲凡673 分享

  不要忽视看似简单的课后习题,有时它反而是最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课后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后答案: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B 2.D 3.A 4.B 5.C 6.D 7.A 8.B

  9.(1)①海王星 ②木星 ③地球 ④水星 ⑤火星 ⑥天王星 ⑦金星 ⑧土星

  (2)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或从北极上空看,八大行星均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行,轨道为近圆形,且大体在同一平面上)。

  (3)②⑧ ①⑥ ② ④⑦

  10.B 11.A 12.A

  13.(1)与太阳的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

  (2)金星。 理由:因为金星与太阳的距离、赤道半径、质量、体积、公转周期等数据与地球最接近。

  (3)假如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减小,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就会减弱,地球外围的大气就会逃逸到太空中,地球上就不会有适当的大气厚度与大气成分,也不会有适宜的温度范围,地球上也可能不会出现生命物质了。

  14.(1)能够使“可见宇宙”的范围扩大。

  (2)“大麦哲伦”在地球上对太空进行观测,中间有大气层阻隔,而“哈勃”在太空直接观测;“大麦哲伦”比“哈勃”的成像清晰度高10多倍。

  (3)说明人类对神秘宇宙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对科学真理执著地追求。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1)电磁

  (2)紫外 可见光 红外

  (3)可见光

  (4)可见光

  2.A 3.B 4.A 5.B 6.A 7.C 8.A 9.D 10.B

  11.(1)

  (2)11

  (3)黑子数目增多时,太阳活动处于活跃期,太阳大气层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使磁暴发生的几率增大。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1)N—S 南北两极点(地心)

  (2)箭头略 逆

  (3)正西

  (4)不偏转

  (5)A=B=C=D A=B>C=D

  2.A

  3.(1)地球上除了极点的角速度为零外,其他地方都相等;线速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小,到极点减为零。

  (2)40 000

  (3)1 447

  4.D 5.B 6.B 7.C 8.A

  9.(1)北 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90 ■ W 90 ■ E

  (3)9 23 12 9 23 14 9 22 21

  (4)0 ■  180 ■

  10.C 11.A 12.B

  13.(1)略

  (2)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轨道 黄道(公转轨道)

  (4)近日点 1 快

  14.(1)北极星

  (2)地球公转轨道(黄道) 赤道 23.5 黄赤交

  (3)太阳直射 23.5 ■ N~23.5 ■ S

  15.D 16.B 17.A 18.C

  19.(1)6月22日 北(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夜)现象或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2)远日点

  (3)晨 6时 0时或24时 6时 12时

  (4)0 ■  66.5 ■  正午太阳高度

  (5)A和 E,C和D

  (6)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三个月后到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20.B 21.(1)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2)③④ ①⑥

  22.B 23.D

  24.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随后逐渐减小,冬至日达到最小,此后又逐渐增大,至第二年夏至日再次达到最大。

  25.B 26.B 27.A 28.C 29.C 30.略

  31.

  32.A 33.D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1.(1)地震波传播速度

  (2)横波 纵波 古登堡面 莫霍面

  (3)地幔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4)地壳 硅铝 硅镁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5)液态或熔融状 横波不能在该层物质中传播

  (6)相同点:都能在固体中传播。不同点:B波的传播速度比A波快;A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而B波能。

  2.B 3.C 4.D 5.D 6.C

  7.(1)A

  (2)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会明显加快。

  (3)只有上下颠簸的震感(因为纵波可通过海水传播,而横波不能)。

  单元练习

  1.C 2.A 3.B 4.D 5.A 6.B 7.B 8.A 9.B 10.D 11.C 12.A 13.D 14.C 15.B 16.A 17.C 18.D 19.D 20.D 21.C 22.C 23.B 24.C 25.B

  26.(1)自西向东

  (2)夏至(6月22) 北回归

  (3)9 23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4)冬 极夜

  (5)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7.(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地核 地幔 地壳

  (3)硅铝 硅镁 E(或硅镁)

  (4)地壳(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8.从地球本身看,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当,自身体积、质量大小适中,所以拥有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从恒星际空间看,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稳定,并且太阳光照比较稳定;从行星际空间看,八颗行星绕太阳公转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点,所以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稳定。以上条件保证了生命的产生与演化。

  29.(1)15°/时 0

  (2)>

  (3)23小时

  (4)正东 正北

  (5)地转偏向 右(东)

  (6)地方时相同;二分日日出、日落时刻相同;所处的温度带相同;季节相同等。(答出两点即可)

  30.(1)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

  (2)电子通信、航天工业等方面。

  (3)气候变化、植物生长、人类的某些疾病、农业收成的丰歉等。(答出两点即可)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后答案:第二章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B 2.B

  3.岩石 矿物 岩浆岩(火成岩) 沉积岩 变质岩

  4.A 5.C 6.B 7.D 8.D

  9.(1)岩浆岩(火成岩) 沉积岩 变质岩

  (2)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 熔融作用

  10.(1)侵入 喷出 (2)③ (3)大理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1.C 2.A 3.B

  4.(1)岩石圈 断裂带

  (2)挤压碰撞 彼此分离

  (3)亚欧 非洲 印度洋 太平洋 美洲 南极洲

  (4)消亡 生长

  (5)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所以多火山、地震。

  ②红海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由于板块的不断张裂作用,形成了红海。 ③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抬升而形成的。

  5.D

  6.(1)褶皱 断层

  (2)背斜 向斜

  (3)地垒 庐山(华山西峰等) 地堑 渭河谷地

  7.A 8.B 9.D 10.B

  11.冲积扇(洪积扇) 流水的沉积作用 沙丘(沙漠) 风力的沉积作用

  12.(1)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造成的。

  (2)流水的侵蚀作用

  (3)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4)一方面,华北地区的地壳受内力作用影响缓慢下沉;另一方面,黄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华北地区大量沉积,逐渐造就华北平原。所以,华北平原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13.(1)印度洋

  (2)板块的张裂作用造成的。

  (3)东非大裂谷将会发展成新的大洋。

  第三节 大气环境

  1.(1)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2)随高度增加气温下降 随高度增加气温上升

  (3)大气以上下对流为主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4)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这一层天气变化复杂,集中了绝大部分的空气、水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5)因为B层大气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并且平流层水汽杂质少,能见度高。

  2.A 3.A 4.B 5.C 6.D 7.A 8.B 9.C 10.C 11.C

  12.(1)小 多 (2)长 多 少 (3)小 少 (4)少 多 下垫面

  13.(1)太阳 地面 大气逆 (2)太阳 (3)地面辐射 (4)地面 (5)大气逆辐射 保温 14.B 15.(1)略 (2)> > < < 16.C 17.D

  18.(1)甲 乙

  (2)① ② ③ ④

  (3)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也越大

  (4)摩擦力 成一夹角 平行

  19.C

  20.(1)赤道低气压 副热带高气压 副极地低气压 极地高气压 东北信风 中纬西风 极地东风

  (2)略

  (3)b地区是空气堆积下沉,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 d地区是由于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

  21.(1)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① D F 多 ② E G 少

  (3)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南信风带

  (4)太阳直射点

  (5)D

  22.C 23.A

  24.(1)甲 乙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2)略

  (3)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亚洲东部和南部

  25.(1)C (2)B 26.A

  27.(1)暖 冷 暖气团比重小,冷气团比重大,所以冷气团在锋面的下部

  (2)锋面 云 雨 大风

  28.(1)乙 ■ 锋前

  (2)略

  (3)(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冷气团 暖气团 晴天、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晴天、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大风降温、暴雨或雪 阴天、连续性降雨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29.C 30.略 31.B

  3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低压 高压 四周向中心辐合 中心向四周辐散 上升 下沉  阴雨 晴朗

  33.C 34.C

  35.(1)高压(反气旋)系统 晴朗

  (2)暖 晴朗

  (3)C 将受冷锋的影响

  (4)A B

  (5)M M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低,故气温日较差大。而N地受低压控制,为阴雨天气

  (6)西北(偏北)

  36.(1)甲 (2)中纬 西风 (3)海洋(太平洋)

  37.(1)甲地终年高温;乙地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季节变化大。

  (2)甲地终年多雨;乙地夏季干燥,冬季多雨,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3)甲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降水丰富;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乙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

  38.(1)略 (2)B B处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就大

  39.(1)冷锋

  (2)寒潮

  (3)6 较大的风和雨雪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4)暴雨

  40.(1)副热带高压(副高,反气旋)

  (2)A

  (3)冷锋

  (4)有利方面:缓解旱情,减少病虫害,净化空气,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不利方面: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交通瘫痪,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1.D

  2.(1)蒸发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水汽输送 蒸腾 下渗 降水

  (2)地表径流、下渗、蒸发、降水。

  3.C 4.D 5.A

  6.(1)①⑤ ②⑥

  (2)日本暖流 西风漂流

  (3)寒 暖

  (4)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7.(1)略

  (2)低 A处沿岸有寒流经过,并受冬季风的影响,B处沿岸有暖流经过

  (3)处在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交汇处 沿岸为上升流

  (4)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同时沿岸又有寒流流经

  (5)北大西洋暖流

  8.在山区,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了沟谷、峡谷等地貌,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了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等地貌。例如,华北平原的形成就是黄河、海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9.航线①利用了东北信风和加那利寒流,一路顺风顺流;航线②利用了东北信风和北赤道暖流,一路顺风顺流;航线③利用了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一路顺风顺流。

  单元练习

  1.A 2.C 3.B 4.A 5.B 6.C 7.B 8.C 9.B 10.B 11.A 12.B 13.D 14.B 15.A 16.A 17.C 18.B 19.A 20.B 21.A 22.C 23.A 24.C 25.B

  26.(1)A

  (2)冷锋

  (3)冷锋过境,当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晴天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易出现霜冻。

  (4)烟气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起到防冻作用。

  27.(1)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2)E

  (3)向斜 背斜 山岭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外力侵蚀

  28.(1)热力环流

  (2)右 左

  (3)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气温较低,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因此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

  29.(1)A B B C

  (2)大气吸收 大气反射 地面辐射或反射

  (3)冷

  30.(1)雨雪 下降

  (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3)西北 东北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后答案: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C 2.A 3.B 4.D 5.B 6.C 7.C 8.C 9.B 10.B 11.B 12.B

  13.(1)5 30 46 40

  (2)人口增长越快,物种灭绝的速度也越快(或人口增长速度与物种灭绝速度之间呈正相关) 人类的发展破坏了物种的栖息地;人类过度捕猎和采集生物资源;外来物种的入侵;环境污染使一些物种灭绝。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C 2.B 3.A 4.A 5.B 6.A 7.B 8.C 9.C 10.D 11.A 12.A 13.B 14.A 15.B 16.B

  17.(1)①D ②B ③C ④A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整体 水 土地

  18.东北地区:合理耕作,促进土壤恢复;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华北地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合理排灌。 黄土高原:加强治理,恢复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率,避免土壤裸露而遭受直接冲刷。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C 2.C 3.A 4.B 5.A 6.C 7.C 8.C 9.D 10.D 11.C 12.C 13.A 14.C 15.A

  16.(1)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和板结

  (2)C

  (3)逐渐减少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和土杂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17.(1)C

  (2)B

  (3)水分

  (4)B 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主要为荒漠景观

  18.(1)纬度 热量(或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

  (2)水分条件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3)干旱

  (4)由山麓到山顶的景观变化通常呈现出这样的规律:热带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高山草甸景观—高寒荒漠景观—积雪冰川景观。

  单元练习

  1.B 2.C 3.D 4.A 5.C 6.B 7.C 8.A 9.D 10.A 11.B 12.A 13.D 14.B 15.B 16.A 17.D 18.A 19.C 20.B 21.B 22.C 23.C 24.B 25.A 26.(1)整体性 植被(生物)

  (2)A C D B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加之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27.(1)热带雨林带

  (2)热带草原

  (3)赤道 纬度 纬度 热量(太阳辐射)

  28.(1)光合 矿物养分

  (2)热量 水分

  (3)东北地区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4)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9.(1)③ ④ ① ②

  (2)垂直 纬度地带

  (3)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水热充足;南坡相对高度大,水热的垂直分异明显

  (4)南坡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降雪)丰富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后答案:第四章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D 2.A 3.A 4.A 5.C 6.A 7.B 8.A 9.D

  10.(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的道路要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

  (2)考虑经济因素,尽量多经过城镇,以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修人工运河 图略(在两河最狭窄、最近的距离处)

  11.(1)总投资:青藏铁路线路较短,沿线地势平坦,造价较低,总投资最少;滇藏和川藏铁路要穿过高山峡谷,总线路较长,造价较高,总投资很多。沿线自然条件:青藏铁路沿线的冻土层施工技术问题已经解决;滇藏和川藏铁路要经过地质条件复杂、多断层、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且有积雪、冰川,容易发生雪崩,冰川的破坏作用较大

  (2)A (3)D (4)C

  (5)畜产品、矿产品、当地土特产 工业品和人们生活用品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B 2.B 3.D 4.B 5.B 6.C 7.B 8.D 9.B 10.A

  11.(1)一致

  (2)温暖 寒冷

  (3)温暖 2~3 寒冷 1~2

  12.(1)A

  (2)欧洲 北美洲 亚洲

  (3)大量燃烧矿物能源 过度砍伐森林等 极地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城市被淹,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增强

  (4)全球大多数国家正协同一致,应对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危险的气候变化问题。美国是全球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排放量几乎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应加入国际社会的行动,应该为遏止全球气候变暖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A 2.C 3.D 4.C 5.C 6.D 7.D 8.B 9.D 10.D 11.C 12.C 13.D

  14.(1)B (2)B (3)A

  15.(1)农业社会阶段 矿产

  (2)石油工业 钢铁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

  (3)在后工业化阶段,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不断减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增大,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C 2.D 3.A 4.B 5.D 6.C 7.D 8.C 9.B 10.D 11.B 12.D 13.B 14.C

  15.(1)发生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内的大暴雨

  (2)南方 东部

  (3)季节性 频发性 高强度 广东和广西 受台风的影响

  (4)流域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高;中游地区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

  单元练习

  1.D 2.C 3.A 4.B 5.D 6.B 7.B 8.C 9.A 10.C 11.D 12.B 13.B 14.C 15.B 16.D 17.B 18.B 19.A 20.D 21.B 22.A 23.A 24.D 25.A

  26.(1)A B

  (2)A 网状 B “之”字形

  (3)北方 规模较小,空间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4)A B

  27.(1)0.32 1.1~1.5 1.6~2

  (2)

  (3)见下图(其中B与C,F与H次序可对调)

  (4)全球各国开展合作,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开发清洁新能源逐步取代矿物化石燃料;保护森林植被,植树造林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8.(1)C (2)A (3)湿润 季风 夏季风 (4)A

  29.(1)露天开采 井下开采

  (2)深加工 煤化工

  (3)煤渣、煤灰可作为建筑材料的原料;煤烟脱硫制取硫酸、硫黄;废热可用来发展温室种植

  综合练习

  1.B 2.C 3.C 4.C 5.B 6.A 7.B 8.C 9.B 10.B 11.C 12.A 13.C 14.C 15.D 16.B 17.A 18.B 19.B 20.A 21.B 22.B 23.A 24.A 25.D 26.C 27.D 28.C 29.C 30.D

  31.(1)①喷出(侵入)作用 ②熔融(重熔再生)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A B

  32.(1)首先是塑料膜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滴在装沙的小瓶中,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2)水循环现象。 具体环节是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

  33.(1)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2)略

  (3)西北

  (4)9月30日17点

  (5)带 该纬度带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34.(1)美洲 非洲 太平洋

  (2)消亡 生长

  (3)亚欧 印度洋

  (4)扩大

  35.(1)①6月22日 ②3月21日或9月23日 ③12月22日

  (2)南回归线 近日

  (3)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 ■ ,为一年中最大值;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5 ■ ,为一年中最小值。

  (4)略

101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