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 > 高三政治时事评论精选

高三政治时事评论精选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三政治时事评论精选

  时事评论作为高三政治科目复习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学生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政治时事评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政治时事评论(一)

  时事评论背景:

  近日,苏州地铁2号线发生滑稽一幕,一名男子竟电梯上突然强吻地铁站女保洁,该地铁站监控画面记录了男子强吻女保洁员猥亵过程。监控画面显示,女保洁员奋力反抗,但男子并不罢休,可能是看到监控探头,这才放开女保洁员并逃离。事件发生后,有媒体直呼“辣眼睛”!

  时事评论观点:

  在当前的舆论场上,有这样一种现象,但凡有任何荒诞奇葩的事件发生,网友们都会调侃议论一番,虽说猎奇心态人人都有,可在围观一件事情时,应该保持的是理性和善意,而不是将自己的调侃,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就拿此次“男子强吻保洁阿姨”来说,如果是一个陌生男子强吻了美女,就是性骚扰,可为何强吻了保洁阿姨,就变成了大众娱乐谈资?

  需要警惕的是,这种对于职业和性别的调侃,是极具歧视意味的。因为,当一个“性骚扰”事件,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时,它的严肃意义已经被消解于无形。虽说网络平台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会让一个话题的讨论,呈现出光怪陆离的状态,但话语方式的解放,绝不能丢失严格的人文底线。比如对于“辣眼睛”这个词,媒体在采用这类网络用语的时候,应该分清它的适用环境和社会意义,不顾公序良俗地广泛传播,只会让观众的价值观,受到明显的误导。

  同样都是性骚扰,换做是小学生,恐怕会受到“口诛笔伐”,但在保洁阿姨这里,却变成了“辣眼睛”。这种明显具有职业和年龄歧视的传播,体现的不是新闻素养,而是“节操碎了一地”。在其背后,恐怕还有“泛娱乐化”心态作祟。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今天,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取向,是摒弃对职业和性别的偏见,守住基本的人格底线,不能只是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心态,只顾抖包袱、造笑料。否则,这种充满恶趣味的价值取向,带来的就只能是戏谑和“愚乐”效应。

  当指责变为调侃,当严肃讨论变为无所顾忌、消费戏谑,恐怕最受伤的,还是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弱势群体,而无形之中,这种以“辣眼睛”为名的新闻传播,就会变得越来越无聊和低俗。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开放、多元的价值观体现,也许有人会将那句“言论自由”挂在嘴角,但这些人,无非都是一些罔顾审美趋向、价值虚无的“看客”,非但没有对严肃性事件的敬意,反而还消解了其中的价值和警示意义。

  当一切都可以被恶搞,当一切都可以被消费,社会上的众人,可能就只剩下一副早已成为娱乐附庸的空壳。当保洁阿姨还在为自身权益受到损害,而独自伤感时,部分媒体就已经在渲染其“情绪稳定”。我想,三观不正的,可能不仅是那位实施强吻的男子,还有那些恶意调侃、哈哈大笑的看客们吧!

  在《娱乐致死》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由一起“强吻”事件,我们看到了各色各样的人生百态,只是,这种浅薄与平庸的“集体狂欢”,最终带来的,就只是一种扭曲的“审美快感”。

  高三政治时事评论(二)

  时事评论背景:

  公安部日前公布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一条取消了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不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限制性规定,将初次违反治安管理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的年龄范围从之前的“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修改为“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时事评论观点:

  近年来,校园凌霸事件、少年凶杀等犯罪事件屡见报端,本该朗朗书声的校园充斥暴戾、本是天真无邪的年纪满含凶恶,一起起恶性事件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因而,关于完善立法及帮教未成年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虽说“满14岁可行拘”目前还只是征求意见稿,并不意味着最后确定能够写入正式版本的法律中,但是,这一修改显然是对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进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甚至强烈不满的“积极”回应。

  但是,需要明白的是不要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原先的满16岁才行拘的旧规也好,如今的修法征求意见稿也罢,其实本质上一方面是为了匡正踏入歧途的未成年人,另一方面是对“矜老悯幼”儒家思想的仁政文化的继承。因而,就此意义来说,16岁和14岁的差异倒是其次,重要的是“匡正”和“矜老悯幼”的方式该是怎样的。

  需要承认,如今的孩子早熟,不仅指生理层面,更指因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多元、获取的信息量更多、生于长于互联网环境中等因素,导致现在不少孩子们看待世界的眼光远远差异于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思想的成熟程度。也就是说,将目光放在孩子们的心理层面远比只关注实际年龄更重要。

  要知道,违法甚至犯罪,已经是未成年人的一次歧途,这其中有的是因为家庭不完整导致心理扭曲进而走上犯罪之路的,也有家境富足疏于管教纵容成“小霸王”的,还有性格特立独行被一众拥趸者推为“老大”的,甚至更有因为“看不惯”“情敌”“她长得漂亮”等琐事引发冲突的……不论哪种,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因素在作怪,比如青春期少年所谓的自尊、面子等。

  然而,若因“熊孩子”犯事儿就直接行拘,恐怕这将会成为另一个歧途的起点。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不管是14岁还是16岁,被拘留当然会形成我们想要的震慑力,但更多的恐怕还是给他们带来心理阴影。资料显示,成年累犯80%以上有未成年人时期的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或者违法犯罪经历。因而未成年人时期的拘留和监禁对于阻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并无太大的帮助,反而让他们在缺少分管分押的情况下,掉进大染缸,同时变得更加自卑、心理扭曲,人格被异化甚至形成反社会人格,成为更大的隐患。

  修法的本意挺好,但社会长治久安,人人存心向善更是制定法律的初衷。有时法律的“刚”并非解决一切问题的“万金油”,一些同样属“刚”的社会问题,更需要道德的“柔”和整个社会的关怀来“克”。

  总之,别让已经误入歧途的孩子们被这“刚”的法吓到另一条歧途上。家校关爱、社会共治等精神匡扶才是对“矜老悯幼”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回应。

  高三政治时事评论(三)

  时事评论背景:

  “孩子们带我们看帆船落日、出海、沙滩散步、跳伞,很开心。”这是一位高中数学老师在鸡年春节期间发布的一则朋友圈,也是无数中国家庭春节团圆相聚的新缩影。春节期间的数据显示,团聚主题没有变,但团聚的方式却有了新变化,许多家庭“要么在景区,要么在去景区的路上”。旅游,正成为中国人的新年俗。

  时事评论观点:

  有人把春节作为观察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窗口。如果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看作一把吉他,每条琴弦代表了不同的侧面,那么旅游过年就是一个拨片,拨动琴弦奏出“红火”“井喷”“风尚”等旋律。在那些跳动着的舆情音符背后,有着中国节拍的数字表达,既可以感受春节旅游的变化,又可以聆听多彩中国的律动。

  从宏观层面看,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23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8%、15.9%,其中旅游消费占到春节全国零售与餐饮企业销售额的一半以上。惊人的数字,折射其带动的新时尚正改造着现代人的节庆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微观层面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春节5A景区舆情热度排行榜显示,网友们的关注热点主要集中在这些景区为节日举办的庙会、社火等传统民俗活动,如湖南岳阳楼长乐故事会、南京秦淮灯会、趵突泉迎新春花灯会等。告别“看看看”“买买买”的简单模式,转向现代景致和古老民俗的感受之旅,正在成为千万人跨越时空的文化诉求。

  最强劲的律动来自青年,最生动的乐章来自新生代。一方面,鸡年春节中80后占到旅客总数的45%,他们撑起了消费、生活、建设的半边天;另一方面,新事物、新体验占据多数,超过七成用户选择移动端下单,网约导游服务备受青睐,便捷、品质成了不可抹去的标签。实际上,从古老年俗到时尚选择,从老一辈到新一代,历史传统在代际间传承,而“春节+旅游”组合出了新经济、新动能,也蕴藏着发掘未知的可能性。

  中国律动不仅跳跃在东方,也响动在西方。今年春节,出境旅游人次超过600万,出境目的地近到新加坡、越南,远至瑞士、意大利甚至破冰南极,均有较大的游客涨幅。外媒纷纷发出这样的感叹:“春节成为许多国家争夺中国游客的好时机”“中国最大的节日正走向全球”。甚至有外媒给出“为何每一个中国新年的日期都不相同”的解释。正是因为600万乘以消费额便是不可估量的经济效应,春节因而具备了“全球黄金周”的一面,也让世界越来越熟识地认知中国及其文化传统。

  然而,不管身在何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让中国律动产生杂音,这是不容忽视的缺憾。有因违反规则而付出的生命代价,这不是相声中的“虎口遐想”,而是现实中的“虎口悲剧”;有管理不足的口碑损失,不管是景区打人还是欺诈消费,短期的急功近利换不了旅游市场的持续健康,有刮骨疗伤的净化决心才能实现“下不为例”;有境外出游的安全意外,马来西亚沙巴沉船事件、埃及热气球超载坠落……凡此种种,说明即便是和声也要奏出美妙乐曲,而不是将琴弦“拨断”。每当让人痛心的消息传来,在关切与揪心的同时,更应举一反三,时刻警醒。政府、旅行社、民众都应该“和对弦、用对力”,协奏才能更动听。

  “再美的景点只有两季:中国人去是旺季,中国人不去是淡季。”这或是赞叹中国人流动起来的能量,或是对扎堆拥挤的反讽。不管怎样,通过舆情数据,我们看到了一个“旅行箱里的中国”,有精彩也有悲喜,有对家的眷恋也有对世界的渴望。恰如此时中国的行进,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出去”,才能于广阔天地间找寻未来的意义。
看了<高三政治时事评论精选>的人还看了:

1.高中政治时事评论精选

2.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例精选

3.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文精选

4.高三政治时事评论

5.高中政治时事评论3篇

6.高考政治时事评论集锦

301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