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 > 高中政治时事热点评论精选

高中政治时事热点评论精选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中政治时事热点评论精选

  高中政治复习阶段,学生需要注意时事热点的复习,更应该会写时事评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时事热点评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时事热点评论(一)

  时事评论背景:

  甘肃平凉,曾因农村彩礼过重而备受关注。最近,当地一个小伙子上门提亲时说到彩礼,没想到老丈人摆了摆手:“日子是你们的,咱不管那一套,表个心意就行。”象征性地给了8888元后,新婚之夜,彩礼又被岳母放在了小两口新房的床头。“一座大山从背上卸了下来”,这份宽容与理解,激起了众多网友心中的暖意。

  时事评论观点:

  作为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一项婚姻礼仪,彩礼被视为男女双方关系确认的象征,对于维持婚姻关系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一些地方,彩礼男方当负担不想给、女方认为是面子必须要的情况还有不同程度存在。“城南城西产粮区,万紫(1万张5元钞票)千红(1000张百元钞票)一片绿(若干50元钞票)”——小品《彩礼》,曾这样形容某地年轻人结婚所需彩礼钱,大致估算,礼金超过10万元。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63元,按每户3个劳动力计算,娶个媳妇,不吃不喝也得攒钱三四年。“脱贫不易,小康更难;喜结良缘,毁于一旦”。当现代婚姻获得更加自由、独立的定位和空间,给婚事减压,早已成为群众的普遍心声。

  有人说,这边的亲闺女,到那边是儿媳妇,都是一家人,不是做买卖。话虽不错,却忽视了礼金背后的复杂性。除了索取抚养费和劳动力输出补偿费的传统观念外,盲目攀比、养老焦虑等,都是助推农村彩礼水涨船高的重要原因。比如有学者调研发现,村民之所以不想把彩礼要低,“是不想让别人背后说闲话,怕人说自己女儿身价低”;收受彩礼,或多或少有借此保证老年生活质量的隐性诉求。即便懂得“嫁女儿并非卖女儿”的质朴道理,考虑到个人与家庭未来的经济状况,也难免会在彩礼上有所要求。因此,移风易俗,就要对症下药,综合调理。

  儿子快结婚了,自己的彩礼钱才刚还完;为了娶媳妇,全家打工还债……还应当看到,男方在彩礼问题上往往没有“议价权”,和男多女少的社会现实有直接关系。据统计,我国“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比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则高达206比100。“剩男”问题在农村尤其严重,而随着外出打工常态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是不是城里人,经济条件好不好,也逐渐成为农村女性择偶的主要参考标准。结婚成本上升是客观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铲除高价彩礼的生存土壤,还需进一步改善农村发展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婚姻本是你情我愿的美事,因为彩礼问题导致亲家债台高筑,甚至逼出人命,相信谁都不愿看到。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根据国家部委相关意见,“十三五”期间,我国各级政府将加强引导,倡导婚事简办,反对包办婚姻、违法早婚、大操大办和借婚姻索取财物。近年来,无论是华南农村地区彩礼不升反降,还是重庆、武汉等地出现的结婚“零礼金”现象,抑或是山东、河南等地成立诸如“红白理事会”“红娘协会”的民间组织,以乡规民约遏制高价彩礼,通过倡导新风良俗来破除人情陋俗,正成为越来越多地方的自觉行动。顶住闲言碎语,党政领导干部带好头,充分激发村民自治的积极性,扫除不正之风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婚喜事,莫虚荣,高彩礼,伤感情。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带偏了风气,成全了陋习,也伤害了自己。一好不如两好,彩礼最后还是会用到子女以及家庭第三代的身上,只要子女情投意合,淡化彩礼彰显身份、利益交换的色彩,为他们营造轻松、自由的恋爱环境,反而是给家庭幸福最大的投资。

  高中政治时事热点评论(二)

  时事评论背景:

  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却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在荧屏内外,收获掌声无数。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持续霸屏朋友圈。“有多久时间,没有提起笔来好好写一封信了?”节目甚至不断激发起观众提笔写信的冲动。

  时事评论观点:

  引发共鸣的,何止是《见字如面》。这段时间,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来水”。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

  见字如面,睹物相思。有人说,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令人感动。确实,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那份最纯粹的情感。就拿写信来说,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诚。而字迹又往往能印刻下书写人的性情,古人甚至有“尺牍书疏,千里面目”的说法,见信如晤,读信之人见字便能捕捉对方写信时的表情。字如其人,不加掩饰地将自己完整地展现在对方面前,正是这种纯粹和真诚,更令人神往。我们会被画家黄永玉给曹禺写的信所感动,恐怕就是“心在树上,你摘就是”的直白。而歌手蔡琴写下的“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让人直叹“看哭了”,也正在于其真挚的感情。

  如果说,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那么,声音就是撩动琴弦的拨片。正如《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所言,“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当普通夫妇对念起朱生豪的情诗,“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说不感动于斯;当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说到动情处,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这样的评价,也足以道出这几档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在于怀旧,而在于真情实感。

  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经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词?”一个得到最多人点赞的答案是这样回答的: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很难说,这几档节目受到热捧,就意味着综艺节目的格局就此改变。但这至少证明,诗和远方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更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只不过,传承文脉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的总结,大概也是人们内心的呼唤吧。

  高中政治时事热点评论(三)

  时事评论背景:

  超过六成的受访者享受丰富信息在指尖滑动的感觉,认为获取更多信息让生活更便捷;仅20%的人感觉自己被巨量信息“压倒”,比10年前的数据明显降低……当几乎人人都在说不堪信息轰炸之时,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近期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却让人颇感意外。

  时事评论观点:

  信息过载,几乎已成这个时代的共识。2014年,就有民调机构将信息过载列为未来10年网络带来的四大问题之一。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曾指出:“在信息重荷下,人类行为的崩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精神病理学有关。”如今,现实似乎还没有完全按照“剧本”发展,或许可以让我们对未来多一点乐观的想象。

  不过,信息过载并非“多余的担心”。当信息量激增形成“超载”,部分受众处理、利用信息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以信息减量实现信息减压,是一直以来技术探索的重点。而放眼国内,以作用于社交关系链的社交软件、算法推荐为核心的内容整合软件等,都在努力使信息更精准地抵达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多,面对海量信息反而越从容”,技术的助力无疑是重要原因。

  量的问题缓解了,人的作用就更凸显。收入、学历、年龄等等,往往影响着个人的信息获取渠道、适应能力,也成为区分信息焦虑易感人群的标度。调查显示,家庭年收入在3万美元以下的人群里,有1/4的人感觉信息过载,而家庭年收入7.5万美元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数字仅为1/7;大学生与高中以下文凭的人相比,更能适应海量信息;65岁以上的老人感受到信息焦虑的比例,约为18—29岁年轻人的3倍。走出那间熟悉的“信息茧房”,迎接更广阔的认知天地,有赖于加强自我教育、提升媒介素养等深层次联动。

  有人曾比喻,信息是宽的,“比南美的亚马孙河还宽广”;信息也是窄的,“就像2.4毫米边框的手机”。当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主动去获取信息时,较少感受到信息焦虑,但在学校、银行、政府机构等办事时,则常常因为需要了解的信息太多而有点头大。调查显示,超过56%的受访者认为,需要花大量时间收集信息时最让人感到有压力,“他们可能对我们收集信息的能力期待太高了”。因此,如何做好特定情境下的信息舒压工作,驯服泛滥的信息流,尤其是简化和统一办事机构的信息输出至关重要。只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加载,于洪流之中萃取珍宝,从复杂的信息中获得简单,才能锤炼我们通向未来的能力。

  “十年前,你需要一片森林,在网络上却找不到一片树叶;十年后,你需要一片树叶,网络却给你一片森林。”未来一切皆是媒体,一切皆可连接。信息激增不可逆转,不被持续上涨的信息潮水淹没,不仅要善假于物,更要习惯反求诸己,换位思考。如此,才能把握好人生航向,与信息愉快地相处。
看了<高中政治时事热点评论精选>的人还看了:

1.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例精选

2.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文精选

3.高中政治时事评论精选

4.高中政治时事评论3篇

5.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论文800字

6.高中政治关于时事评论的范文

3015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