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政治>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文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中政治试卷中对时事类题目考查日益增多,学生该如何写有关时事的评论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文(一)

  时事评论背景:

  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目前农村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保障,而能否妥善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农村养老问题?

  农村家庭养老方式转变及制度保障不健全

  我国农村历来基本实行的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然而,随着我国正在发生的急剧社会和经济变革,家庭养老正受到来自计划生育政策,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子女减少,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变化,流动人口增加以及价值观念变化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其功能日趋弱化。制度保障不健全或缺失。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长期游离在社会保障制度的 边缘,政府对农村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

  巩固并完善传统的家庭养老机制

  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是老年人的最佳养老模式。就老人而言,居住在家里,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保持原来的生活节奏;另一方面老年人可以通过照料孙辈、简单的农业生产等方式在家庭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认同感。政府应该促使家庭养老由传统的道德软约束转变成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使家庭养老逐步由“伦理型”向“伦理型+法律型”转变:加强道德建设和思想教育,大力弘扬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对善待老人的家庭,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提高子女赡养父母的自觉性;依法打击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虐待老人的恶劣行为,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和典型案例的教育作用;同时对部分由于子女残疾、失业等原因而无力赡养老人的家庭,当地政府和有关社会组织在就业、救济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最后,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和改善农村家庭养老状况,将家庭养老由道德层面上升为制度层面。

  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险

  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措施。根据我国农村当前的现实,应该逐步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并在推进的过程中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

  在条件较好农村可以低标准起步,坚持个人缴费为主、国家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坚持以个人账户为主的储备积累方法,坚持自愿参加与政策鼓励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坚持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制度等一系列条件的前提下逐步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在条件差的地区,政府要调整财政分配格局,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在欠发达地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其次,完善社会化救济和“五保”供养制度,以确保能应对因突发灾害造成的养老困难以及无子女老人的养老问题。最后,政府应该对有老人尤其是有多个老人的家庭予以补贴。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文(二)

  时事评论背景:

  制度的自觉和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党的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任务,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现代农业发展?

  一、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加强建设现代农业的紧迫感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成就显著。粮食连续9年增产,农民连续9年较快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新农合、低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这10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又一个黄金时期。但是,农业底子薄、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大的矛盾是由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长期累积形成的,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彻底改变。

  从当前情况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部分农产品供给增幅赶不上需求增长速度的矛盾已经显现。近年来,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城镇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农产品数量开始基本稳定,但对加工食品、绿色食品的消费数量开始明显增加。二是农民表现出对农产品自给性消费减少而商品性消费增加的趋势,同时又呈现出人均消费的口粮下降而对食用植物油、肉禽蛋奶和水产品消费数量增长的趋势。三是城镇化使农业转移人口直接消费的农产品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鲜菜和食用植物油分别比农民多28%和24%,猪牛羊肉、家禽和禽蛋多51%、136%和87%,水产品多出近2倍。显然,我国当前的农产品供求已呈现“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局面。

  为了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国对部分农产品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我国是一个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需要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以减轻国内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但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牢记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的警示:“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从我国的国情看,再靠增加自然资源的投入来发展农业已没有多少余地,再靠增施化肥农药来增加农产品产量不仅提高成本更会破坏环境。因此,要端牢我们自己的饭碗,就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舍此别无他途。

  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大兴农田水利、加强科技服务、不断提升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更离不开深化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本身的活力。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已成为建设我国现代农业必须突破的一大瓶颈。

  二、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制度保障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既是我国农村改革已经取得的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起点。我国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包含着三重内容:一是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二是集体土地承包到户实行家庭经营;三是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事情通过多种形式的统一经营去解决。只有把握住这三者内在的紧密联系,才能准确理解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深刻内涵。

  当前,农业农村领域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家庭经营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发挥统一经营的作用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农业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主要是由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农业是一个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特殊产业,需要人类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利用和控制动植物的生命过程来从事生产活动,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条件下要保证农产品的顺利成长,就必须依靠农业生产者对它们及时和精心的照料。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农业生产者成为他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主人,不需要别人监督,不需要计算劳动付出,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竭尽全力。正是由于农业的这些特点,人们才普遍选择了家庭经营的方式。即使在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中,农业仍普遍实行家庭经营。因此所谓“家庭经营已没有前途”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在工业化手段的推动下,一些农产品实现了工厂化的生产,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可以控制,雇员付出的劳动能够计量和监督,对每个生产环节是否符合标准也可以及时检测。但这样的农业毕竟只占很小的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农业的发展一要靠农业人口的减少而逐步扩大经营规模,二要靠现代物质技术的投入而提高效率,三要靠通过合作和社会化服务来弥补家庭的不足,但家庭经营本身始终是难以被替代的。

  随着农业人口的逐步转移,我国农业家庭经营的规模也将逐步扩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逐步形成。要因地制宜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但家庭经营只靠自身的力量毕竟难以应对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的所有问题,因此,还要从实际出发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间的联合与合作,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在推动这“两个转变”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党的报告所提出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文(三)

  时事评论背景:

  党的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抉择。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实质,对于进一步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必将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生态文化是促进天人和谐的凝聚力。泱泱五千年,中华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生态文化通过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维护和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支持、文化四项服务功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说,中华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加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生态文化哲学智慧,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伴随和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成为凝聚人民追求梦想、鼓舞斗志的力量源泉。

  生态文化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源动力。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奢侈消费、资源低效高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否定,是科学发展的思想精髓,也是生态文化的时代内容与创新。绿色发展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由于绿色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文化内涵,显示了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形成节约资源、恢复生态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向心力。生态良好、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状态和高尚的心灵境界,是构成美丽中国的基本要素。人们都向往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气清地净,老百姓渴望着能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空气、吃上安全食品、住上敞亮房子、有个舒适的宜居环境。这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诉求,也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森林文化、湿地文化、荒漠绿洲文化和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等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出版科普读物及影像制品,开展生态文化公益活动,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和文化服务,提高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公信度和参与度,增强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的自我约束力和社会影响力。

  生态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驱动力。文化软实力已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却不尽如人意。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强国。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撑,生态文化的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必须继承、发展和弘扬生态文化,以文化人,提升公民综合素质,增强核心凝聚力、竞争力,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作用,让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走出国门,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生态文化代表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追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是生态文化的根本价值向度。深入生态文化研究、挖掘、修复,继承、发展和创新建设,不断增强生态文化与时俱进的适应性,将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发展活力,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看了<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文>的人还看了:

1.高中时事政治论文800字

2.高中政治论文800字范文

3.时事政治论文800字范文

4.高中政治论文范文欣赏

5.2017高中政治时事点评

298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