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易混点总结
在高中政治必修三教学实践中,发现政治学科中有不少知识存在着易混易错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易混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易混点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对社会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腐朽的、没落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2.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二者有同步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因为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无用论”。(注意: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2.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处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的过程,只有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才会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各民族的文化不但要吸纳外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样才会有生命力。没有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所谓世界文化。多元的世界文化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2.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传媒叫大众传媒。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各地的信息,显示出其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是,旧的传媒并没有消失,仍在当今的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反馈及时等特点。)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正确区分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文化形态的反映,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对经济和社会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就是继承。(注意: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三点:继承(取其精华)、批判(去其糟粕)、创新(推陈出新)。 ②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态度: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
3.对待外来文化就是排斥。(注意:①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三点:吸收(取其精华)、批判(去其糟粕)、创新(洋为中用)。 ②对待外来文化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态度: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
4.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因此,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影响不大。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是唯一的来源,也是文化创新的本质。)
3.文化创新的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不科学。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是一方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但是文化创新还有一个积极作用,即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而也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创新是文化事业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吸取营养,创造出无愧时代和人民的文学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5.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之间是矛盾的。(不矛盾。文化创新不能离开传统而空谈,否则就失去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要求文化创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6.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与基本途径是一样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基本途径有两条: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相互交流、融合、借鉴,即:面向世界、播采众长。)
7.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创新。(片面。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是相互促进的。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又不断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和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8.文化创造的途径就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基本途径包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鉴。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9.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矛盾的。(不矛盾。“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融合、共处。)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注意: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与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流传下来。②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注意:①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引,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注意: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但不等于各民族的文化之间无共性。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七课 中华民族精神
1.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矛盾的。(二者并不矛盾。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注意,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弘扬民族精神就会影响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弘扬民族精神不但不会影响经济建设,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3.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个改革的各个时期,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时间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流行文化是经典文化。(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经典文化。经典文化是经过历史考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好的阐释。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并不一定是经典。)
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是一样的。(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本质区别。共同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都是文化中糟粕的东西,对社会都有严重的危害,都应当加以抵制。区别:①含义不同:落后文化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势表现出来;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②态度不同:对待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待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回事。(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一回事。(文化事业是指以弘扬主旋律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它不以赚钱为目的。文化产业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二者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道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等。所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是对个人利益的否定。(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从根本上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二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二者也有矛盾,按照集体主义原则,必须把集体主义利益放在首位,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来捍卫集体利益。集体主义原则不是随意要求放弃个人利益,只是在十分必要时才这样做。通常情况下,集体总是更好的完善自己,以便更好的满足个人利益。)
3.现在是市场经济,集体主义的思想道德已经过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除了依靠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调节外,就道德而言,就是用集体主义去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其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顾全大局,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根本对立的。(此观点只看到二者的区别,没有看到二者统一性。区别::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本质讲,都是治国的方略,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社会主义道德补充着社会主义法律的不足,并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法律的贯彻和实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
5.学生阶段主要是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是以后的事。(这种观点忽视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割裂了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性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6.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是一回事。(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7.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时可以统一的,有时可以分割。(必须随时随地都把二者结合起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只有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才能保证省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长治久安。以德治国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而且为经济建设的发胀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只有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才能达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备知识点
1. 传统文化的继承
(1)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 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政治必修三考点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
6.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 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看了<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易混点总结>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