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复习反思汇总
高三政治复习反思汇总
高三政治学科在文科综合中所占分量较大,分值也较高,需要我们充分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政治复习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政治复习反思
一、吃透考纲,做到知己知彼
作为高三的教师,吃透考纲是第一关,既要明确考试范围,弄清所考查的知识点,理解命题形式,同时要把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对照考试说明逐题分析,抓住高考中常考的主干知识,分析高考试题改变的背后是否改变了根本性内容。在复习过程中,每进行一章节前,教师都应与学生共同学习考纲,让学生知晓该章节应识记什么、注重什么等。教师还可以针对每一个考点编写填空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在上新课前进行5分钟默写,这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会起到重要作用。
二、强化集体备课,实现教学的优质化和个性化
集体教研的重要性和实效性是有目共睹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既可以发挥骨干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可以集思广益。通常集体备课的目的是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统一测试题目和统一教材处理方式,这对教学的整体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教学上的高度统一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说,效果有很大的不同。通常很多知识习题对于普通班来说是很难消化的,而对于重点班来说则又可能过于简单。长期下去,普通班的基础知识没有巩固好,能力也就提不上去。所以,我认为集体备课应注意:宏观上把握、微观上放开,方向上把握、方法上放开,内容上把握、形式上放开,基础上把握、优化上放开,实现教学的优质化和个性化。
三、注重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做到成竹在胸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作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内容;“渔”作为掌握知识的技能,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新高考所考查的侧重点,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等。高三课堂模式通常是一个知识点一套练习题,一个重要知识点一道主观题,再辅之以时政热点,即讲练结合。但这种做法到了二轮复习时,很多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书已经看了好几遍了,打开书感觉没有什么是不熟悉的,一合上书又说不出来书上写的是什么。教师若让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提问,学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问的,可是一到考试连老师讲过的原题都有可能不会做,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完整地把握知识体系,许多需要在大脑中立即再现的知识还停留在简单的认知阶段。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教师除着重于知识梳理和重点知识的讲解外,还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制知识图表,让学生对知识达到“烂熟于心”,相信这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精练精析,提高考试技能,领悟答题技巧
高三政治复习离不开大量的试题训练,这既可以巩固知识,又能训练答题技巧,还能培养学生进入应试状态。因此,高三复习考试最多,起先是月月考,后来是周周考,到三轮复习时几乎是每日一练。其实对政治学科的复习来讲,题海战术是有害的,应有所选择,题量适度,做到精练精析。学生手头的教辅资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有效使用,不然只会让学生疲于应付而忽视做题技巧和方法。通常教师在评讲试卷时,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和一些常规题型的做题方法。笔者认为这样还不够,教师评讲除了帮助学生提高做题能力和审题能力外,还应让学生懂得命题意图和所要考查的能力,要让其在分析试题中明确自己哪方面需要加强,不至于让学生认为知道答案就完事儿了,从而防止学生思维疲劳。
五、开拓思维,以良好状态迎战新高考
近年来,政治试题以社会现实问题立意,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时代性特征尤为明显,这就要求我们要养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通常高三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都能给学生讲解当前的热点问题,虽然学生对热点是熟悉的,但对其衍生出的相关问题却还是不会。究其原因是学生只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没有培养自己的时政敏感度。所以笔者认为,学生应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度和对社会热点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师也要善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各个时政热点能全面地捕捉而非孤立对待。师生要共同分析各类试题对时政材料的选择、设问的要求和角度,进而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组织答案。如由巴以冲突联系到民族问题,由反恐问题联想到贫富差距问题,由地震联想到弘扬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等。这样既让学生通晓了时政热点,更能让学生提高对时政的分析能力,如此举一反三,多总结、把握规律,学生才能熟能生巧,以良好的状态应对新高考。
当然,高三复习不仅是一个记忆和熟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师生只有抓住高考复习的每个环节,不断调整心态,才能在高考中取胜。
高三政治复习五大方法
1.要从“细”处操作教材,扎扎实实讲清每一知识点
高中政治理论内容多,体系庞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时政等国内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考试题具有基础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认真细致地讲清每一知识点,即便是看来很常见,似乎已经清楚了的概念、观点都不应轻易放过。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抱有任何猜题押题的侥幸心里,对认为不重要的知识轻描淡写或大胆舍去,其结果必然既破坏了知识的整体联系,又往往会造成“猜而不中,押而不准”的反向结果。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讲清那些常见的术语,如“统治地位”、“决定作用”、“影响作用”、“主导作用”、“本质”、“现象”、“原因”、“结果”、“表明”、“体现”等等。如在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要让学生搞清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是由各个企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是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波动得到确定和实现的,而不能把此句话中的“决定”与“确定”两术语搞混。由此可见,教师只能把课讲细,才能使学生做到“壶壶都开,愿提哪壶提哪壶”。这是提高学生各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所必需的基础。
2.要从“透”处讲授教材。强化知识的准确含义
“细”和“透”是不可分的,教材上的每一概念和原理都有着严密的科学性,只有在准确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知道它的科学性是什么?为什么科学?离开了准确性就谈不上科学性,更谈不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高考试题中,选择题的迷惑性越来越大,使难度值不断增加,对知识的准确把握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考生在不定向选择题上丢分太多,其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透彻理解所学知识,只是停留在对“条条”的简单记忆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说,强化理论的准确理解,把知识讲清讲透是提高考生答题正确率和准确率的关键。学生也只有透彻理解了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考试中当遇到新情景新命题时仍能得心应手,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3.要从“高”处驾驭教材,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本身有着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结构性。但由于知识点多,其关系复杂,再加上教学过程中授课时间存在间隔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所学到的内容看成机械的知识拼盘,这是和高考试题强调综合性,强调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要求相悖的,从高考试题中不难看出,不论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特别突出了对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而学生想答好这些题非得彻底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可。这就要求教师要从“高”处驾驭教材,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结构,运用教材内部的逻辑性和结构性,来强化知识联系,又要打破教材上的局限性,强化相关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网络,达到系统化、立体化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把孤立的知识放在一定的网络中,通过对比、定位来增强对知识的准确记忆与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使学生能从整体联系上掌握知识,增强知识的整体效应,提高运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强化“课际间”的联系,使每课间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强化“节际间、框际间”的联系。一般地说节际问或框际间的联系比较明显,但并不一定容易理解,也需要教师经常强调和透彻分析。三是强化“专题知识”的联系。就是要打破教材的局限,把知识用“专题”系列起来,它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某一专门性的问题,达到专题化、立体化的目的。这样,通过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从“活”处活化教材,强化知识与实际的结合
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都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尽管教材中运用很多实例进行了说明,但往往由于做例证的材料已比较过时,其说服力明显下降,更因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背“条条”而是为了应用,再加上高考试题灵活多样,取材新颖的特点,所以教师更不能只讲理论而不联系实际,教师要多联系现实中的典型事例和身边的问题,力求把枯燥概念生动化,抽象原理通俗化,防止单纯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法,上复习课也同样要联系大量的新教材、新热点或成语、典故、身边的故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把课上“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各种能力。
5.从“热”处处理教材,强化教材重点和现实热点的结合
复习的重点要和国内外的热点相结合,和改革开放的现实相结合,和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是政治课教学的特有属性,又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要求。众所周知,教材的重点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的交叉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从最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很多试题都与热点有关,众多的热点问题又基本上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反映在高考试题中。所以在复习中,教师必须把教材重点和现实热点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复习重点知识时要联系热点问题,如:在复习到通货膨胀时,要联系近年来的保增长、控通膨的调控政策;在复习到价值规律时,要联系国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转变以及资源配置,控制物价等问题。另一方面,在进行热点专题复习时,又必须结合教材中重要知识点。在复习市场经济的弱点缺陷,要联系三鹿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再复习宏观调控。这样,才能使教材重点与现实热点达到具体的、现实的统一。
高三政治复习建议
一、认真复习基础知识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必须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要认真、仔细、深入地读书。课本的前言、后记、正文、注解都要读。全面掌握知识点,切不可留有知识死角。
2、将概念、原理纵横梳理,形成严密、完整的知识体系,分析问题时才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
3、下大力气将未理解、未掌握或不甚理解掌握的内容弄清楚,明确要领原理的准确含义、适用范围以及在现实中的表现和意义。
4、将教材中一些相近、相似、相关的概念、原理,即容易混淆的问题列出来,加以比较、澄清,从而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准确的印象。相近的例如: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与社会产品两大类;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事物的肯定方面等等。相似的例如:价格与交换价值;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特征;意识与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等等。相关的例如:价值、使用价格和商品;雇佣工人的劳动、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联系、发展和矛盾;物质、运动和规律等等。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教材的重点是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主要矛盾,是知识结构的枢纽,是学生认识中的转折。唯物论的重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辩证法的重点是对立统一规律;认识论的重点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上册)的重点是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对于这些内容,学生必须融会贯通,深刻理解。教材的难点是对考生掌握某一部分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例如,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理解和掌握的,或是最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内容。教材的重点、难点对于考生全面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高考试题的设计形式
高考试题的设计本身来看从形式上看,无论选择,简答、辨析还是论述题,每一种题型,实际都是出题专家把一个或几个考点编成由背景材料包装下的一个个精巧的题,即从抽象到具体,完成一种演绎思维的命题过程,也即因“点”设“题”。考生在答题时,通过审题,仔细揣摩给定背景,看懂巧妙包装的信息及信息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内容,然后再去联系相关的原理及其内涵,最后就能做出判断和抉择,从而正确解题。在政治课复习中,基于对这种高考试题设计形式的认识,有意识地模仿出题专家的设题,从而使考生从心理上和思维上更加贴近高考,增强考生的考试意识。
四、紧密结合材料观点
在政治复习中,教师要学生大胆舍去已知、易知的知识,熟知的材料自己掌握,能评析的观点尝试自己评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例如:在复习经济全球化内容时,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例举生活消费中有哪些外来商品,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国家的跨国公司生产的,这些跨国公司在贸易、投资、生产、信息全球化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析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作用,从中引出全面评价经济全球化影响这一重点问题。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到学科理论,彰显了科学性原则;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彰显了生活化原则;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彰显了主体性原则,培养了考生的答题能力
五、研究解题技巧,提升得分能力
方法往往比知识更重要,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对考生得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这种对解题技巧研究的深入,当你洞察了出题专家的意图,识破了那些小“陷阱”或者小“弯儿”并为能时时识破对方的“机关”而暗自得意时,解题的技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量的积累。
六、加强对论述题的训练
在政治科高考中,论述题是主观性试题的最主要代表。这种题型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组织、归纳和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运用他所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探讨问题的创新能力和评价能力。在引导考生复习中要重点把握:
1.论述题基本类型:限制性论述题和扩展性论述题。
论述题细分为几种类型,较为常见的是以命题规定的作答形式进行划分的。通常在题目中明确规定考核范围,并且对答案长度作了限制的论述题为限制性论述题。限制性论述题与其它论述题相比较具有评分较容易和客观的特点,但是由于它对考生作答的范围和方式作了限制,因此,在考查能力方面,它较适合于考查理解、分析等能力,而不适合于考查综合、评价等能力。
2、论述题具有“活”与“巧”的特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以及贴近身边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培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解答论述题的能力。
看了<高三政治复习反思汇总>的人还看了:
2.高三政治教学反思
4.高三政治教学随笔
7.高三政治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