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政治必考基础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政治必考基础知识点归纳
政治复习,考生每天要保持一定的练习量、阅读量和背诵量;摸准各个知识点的“要害”,找出自己的盲点加以强化;关注热点,知其来龙去脉,才不至于在高考中遇见时,感到突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生活与哲学》政治必考基础知识点归纳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生活与哲学》政治必考基础知识点归纳
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Ⅱ
哲学的智慧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任何哲学智慧都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活动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工作和生活。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说明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Ⅱ
哲学指导人们的生活。真正的哲学自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理解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Ⅱ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阐释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即是什么,怎么样?)。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阐释人们对待事物的方法和态度,即怎么看,怎么做?)。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说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Ⅱ
⑴区别:
具体科学研究某一特定领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如心理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研究各自领域的运动变化的具体规律,而哲学则从这些具体规律中概括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⑵联系:
①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②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轻视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是错误的。
注意以下三个错误观点
①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②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总结:哲学是什么——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知道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Ⅰ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阐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Ⅲ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明确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Ⅱ
(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本原,即物质 = 具体物质形态
B、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局限性: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根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它只是一种直观的想象和观测,缺乏科学依据,并没有真正揭示物质的本质;也很难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②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A、基本观点:认为原于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即物质 = 原子、分子
B、进步性: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C、局限性:第一,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二,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的多样性。
第三,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四,不彻底性,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 = 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它不仅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起来,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了唯物主义,做到了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明确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Ⅱ
(1)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是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英雄、帝王等。
如:“智子疑邻”中,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②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思想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封建迷信思想都认为有超现实的理念或上帝、神灵等主宰世界,这些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超自然的“客观精神”。
知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Ⅰ
知道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Ⅰ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的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Ⅱ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古代科学中曾有过自发的结合,在近代二者却处在分离状态,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而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一切旧哲学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企图用唯物主义解释社会历史,但它不理解劳动、实践的历史作用,因而最终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使马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自己所创立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他们第一次旨学中引入并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观点,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认识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者实践、指导实践,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认识工具和武器。正是依赖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摒弃一切旧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嗪观与历史观脱节和割裂的根本缺陷,使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防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建立起由辩证唯物池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与革命性是有机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它的科学性,集中表现为“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它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眭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显示了它极大的创新功能和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原理、每一观点,都是实践的总结。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认为惟有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科学的理论;也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才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革命性。实践活动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革命的、批判的。它以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根本任务,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是广泛地掌握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越是化为广大群众的革命实践,就越是呈现出它的彻底的革命性。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才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核心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离开了实践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思想体系,也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Ⅰ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 Ⅱ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物质具有“可知性”: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
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Ⅱ
原理: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也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它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Ⅱ
①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Ⅱ
①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②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了解规律的含义 Ⅰ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明确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懂得尊重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Ⅱ
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Ⅰ
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起源)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进化——人——才可能产生意识。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②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有了人不能说就有了意识,如“狼孩”。
2、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生理基础)
①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动物大脑和 “电脑”都不具备。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Ⅱ
从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而且只有经过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环节,客观存在才能进入(作用于)人脑中,这时才产生了意识。
结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离不开客观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有正确的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不能自己产生意识,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原型。意识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表现为:①意识形式的主观性;②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③意识的创造性。
(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生活与哲学》政治必考基础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