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非选择题【押题精粹试题】(2)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联合推出的大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旨在提高中小学生乃至全民的汉字书写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节目一经推出,就引发了关于汉字书写的全民关注热潮,更是创造了超高的收视率,同时比赛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生僻字引发网友热议。对待生僻字,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生僻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代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因为在生僻字中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或是有着时代的印记,可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也有人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文字用于交际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简捷和效率,而生僻字影响了文字交际的使用价值。这些不常用的汉字已经没有意义了。
2015年12月15日,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组确定:2016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在湖北枣阳汉城“开写”,这无疑又为大家关注汉文字、领略汉文化魅力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遇。
(1)对于生僻字的争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对生僻字产生争议的原因。(12分)
(3)请你为今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写两条宣传广告,每条不超过16个字。(4分)
【答案】(1)答案示例1:支持“使用生僻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历史见证。(3分)汉字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2分);汉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使用生僻字有利于表达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3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分)。
答案示例2:反对“使用生僻字”:语言和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媒介,生僻字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分)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生僻字阻碍人们之间的交际、沟通和了解。(3分)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生僻字大多和产生这些字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时代变迁,一些生僻字被淘汰符合文字发展的规律。(3分)过度推崇生僻字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①认识是人的主观对客观对象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等主观因素的不同,对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正是因为人们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不同,导致了人们对生僻字认识的差异性。(4分)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对生僻字所持的不同观点,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范围及特定的过程,没有绝对的真理。(4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对生僻字争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更好的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示例;书写中国汉字,弘扬中华文化;文字贯通古今,书写传承华夏;传承中国汉字,创新中国未来。(每条2分,必须有“汉字”“文字”“中华文化”字样,其他酌情给分)
【解析】(1)本题为探究性设问,考生可以任选一个观点进行分析。考生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围绕材料观点进行分析,注意思维既要发散,又要能够支持所阐述的观点。
(2)本题要求分析对生僻字产生争议的原因,考生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从主客观原因及认识自身的发展角度分别进行分析,防止答案要点的遗漏。
(3)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考生解答本类题的关键在于:第一,紧紧围绕主题,不能偏离主题。第二,注意语言简洁、句式整齐、对称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传播、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美丽窗口。“讲好中国故事”,是倡导者,也是践行者。他坚持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也门撤侨行动中的感人瞬间,到陕西粱家河村的今昔对比,他在不同国家的演讲中别具智慧的讲述,带来一股外交新风,重塑着中国对外传播新格局。
在文化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走出国门。电视剧《木府风云》在东南亚掀起“中国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地道的中国美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征服了大批海外“粉丝”。一套中国味十足的“诸子百家国风画传”丛书已成功展开版权输出……一股勃勃涌动的“华流”正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并不断走进世界人民心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发展中华文化的意义。(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关知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的理由。(12分)
(3)青年要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请你从文化交流的方式或手段角度,就如何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提出两条建议。(4分)
【答案】(1)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分)通过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3分)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4分)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着不同矛盾,寻找解决传播中华文化的正确方法。(4分)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承认中外民众在语言思维方面存在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传播。(4分)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要遵循文化传播的共同规律,用国际化的方式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文化。(4分)
(3)建议一:制作动漫作品或微电影,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对外宣传。(2分)
建议二:通过参加中外文化社团活动或文化沙龙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发展中华文化的意义,此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答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助于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走出国门,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关知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的理由。此题属于说明类主观分析试题。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做到“两结合”即把哲学理论与材料实际相结合。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着不同的矛盾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要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来传播我们的文化;中外民族之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说明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找到传播文化的方式;最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的,要遵循文化传播的共同规律。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题而言,在提建议时要注意从文化的交流的方式和手段方面去考虑,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考点定位】文化传播、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越先进的国家,越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传统;传统保护得越好,对自己越有信心。越落后的国家,传统的流失或支离破碎就越厉害,对自己的定位与前景越是手足无措,进退失据。节庆的热闹可以移植,节庆里头所蕴含的意义却是移植不来的。节庆变成空洞的消费,而自己传统中随着季节流转或感恩或驱鬼或内省或祈福的充满意义的节庆则又弃之不顾。语言是活生生的千年老树,盘根错节、深深扎根在文化和历史的土壤中。移植语言,就是移植文化和历史,移植价值和信念,两者不可分。
“国际化”不是移植别人的节庆,不是移植别人的语言,那么是什么?它是一种知己知彼。知己,所以要决定什么是自己安身立命、生死不渝的价值。知彼,所以有能力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文字、讲得通的逻辑词汇,去呈现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典章礼乐。它不是把我变得跟别人一样,而是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的不一样。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一谈我国文化怎样实现“国际化”。(12分)
(2)运用“辩证否定观”的有关知识,谈一谈材料给我们的启示。(IO分)
(3)为推进我国“国际化”的进程,我市拟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请你为该活动提两条建议。(4分)
【答案】(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推动我国文化“国际化”要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文化是民族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我们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提升我国文化国际竞争力;文化是世界的,寻求共性,借助大众传媒并通过各种途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立足实践,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顺应时代发展,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化”水平。(每点3分,共12分)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文化“国际化”发展要立足自身;(2分)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自己传统中充满意义的节庆被弃之不顾、要决定什么是自己安身立命、生死不渝的价值,因此要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革故鼎新;(3分)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国际化”不是移植别人的节庆,不是移植别人的语言,而是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的不一样,因此无论对于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应该既克服又保留,创造性的推广我们的文化;(3分)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汲取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扬弃传统,促进民族文化发展。(2分)
(3)举办中外民俗文化展;中外传统文艺演出活动;主题文化旅游等。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考生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一谈我国文化怎样实现“国际化”,为措施类主观题。考生作答时,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材料,找出其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解决材料中所存在的问题,考生作答要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切忌泛泛而谈。
(2)本题要求运用“辩证否定观”的有关知识,谈一谈材料给我们的启示。考生作答要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多角度组织答案,注意答题语言一定要是从方法论角度。
(3)本题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考生作答时一定要围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这一主题进行发散思维,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创新。辩证否定观。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材料一 上海徐家汇是著名的现代商业区,同时又富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到处是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近年来,该地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特色,着力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灵魂”。有效利用徐家汇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在文化上保持海派历史文脉,让沿路街景、民宅都与现存的无数幢历史保护建筑相协调,保留人们喜爱的老上海城市风貌,充分展现徐家汇具有历史发展脉络、人文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巨大魅力。
材料二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建设应着力提高发展持续性宜居性。为此,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坚持集约发展,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材料三 2016年2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这一规定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有人表示赞成,有人表示反对。
(1)结合材料一运用“传统文化继承”的有关知识,分析徐家汇的经验对城市建设的启示。(10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中央对城市建设的部署是如何遵循系统优化方法的。(12分)
(3)你是否赞成材料三中的规定,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
【答案】(1)①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建设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为继承传统文化提供物质载体。(3分)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本地历史和文化特色,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3分)③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城市建设既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4分)
(2)①为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4分)②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4分)③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坚持了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4分)
(3)答案示例:(1)赞成。这样可以缓解交通拥堵;能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倡导共享理念。(2)不赞成。这样会带来安全、卫生等问题;会缩小人们的休闲空间,居住环境可能会变差。(任选一个角度,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每个要点2分。)
【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传统文化继承的有关知识,分析徐家汇的经验对城市建设的启示。考生作答时,要认真分析徐家汇城市建设的经验,同时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继承”的有关知识,将理论与材料一一对应。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中央对城市建设的部署是如何遵循系统优化方法的。考生作答时,一方面要对系统优化的方法进行演绎,同时要结合材料进行取舍,然后将理论与材料对应起来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对材料三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评析,考查考生的辩证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可以从赞成或反对角度进行分析,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需要结合材料观点阐明理由,切忌无病呻吟。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系统优化。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材料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研制380多个样品,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因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
材料二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在国内外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收集二千多种药方基础上,归纳编纂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200多方药,组织筛选。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创新引入西医炼药技法,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使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被认为是近五十年来人类治疟的最大进步,并将随着其推广显示出更大的效益。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青蒿素发现的认识。(12分)
(2)材料二体现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哪些观点?(10分)
(3)结合“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就学习屠呦呦写出两条座右铭。(4分)
【答案】(1)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青蒿素的发现得益于屠呦呦团队长期的研究。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屠呦呦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考生若回答出“尊重文化多样性”,也可以给分)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青蒿素的发现离不开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的合作。⑤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屠呦呦借鉴西方医学成果,获得了研究活动的成功。(每点3分,答出上述任意4点可得满分,其中观点2分、结合材料1分;但最高不能超过12分)
(2)①针对疟疾这一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在国内外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不断改进提取方法,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分)②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被认为是近五十年来人类治疟的最大进步,并将随着其推广显示出更大的效益,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3分)③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2分)④为解决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的疟疾,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3分)
(3)(4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者事竟成。成功永远属于那些爱拼搏的人。(本问比较开放,只要符合人生价值的两条座右铭均可,每条2分、共4分)
【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青蒿素发现的认识,为“认识”类主观题。解答本题时,要围绕“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限定知识点,理论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相关观点,解答本题时,考生只需要对材料进行逐一解读,然后转化为教材相关理论即可。
(3)本题要求结合“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就学习屠呦呦写出两条座右铭。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考生解答本题时,要围绕“学习屠呦呦”这一主题,并针对材料中屠呦呦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写出座右铭,注意答案语言要工整、简洁。
【考点定位】文化创新的途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看过"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押题精粹试题】 "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