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解析的13种办法及成绩差的解决方法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下面学习啦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高三数学解析的13种办法及成绩差的解决方法》供考生们参考。
详细解析高三数学成绩差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1.数学学不好的几个原因及表现症状
(1)数学基础知识差。高三数学基础差的同学首先表现在基础知识掌握不全,对有的知识掌握得好,而有的知识基本不知道,所以做题经常只能做一部分,甚至有的题目一开始便做不下去了。曾有一名高三学生数学一般,分析其原因,他主要是对空间图形的识图与画图掌握很差,因此关于立体几何的题总也做不好。数学基础差还表现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一知半解,理解问题似是而非。甚至有些同学对基础不理解,只是死记硬背下来的,因此题目稍有变化便错。
(2)数学学习习惯较差。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数学学习需要通过学生不断地思维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水平。但高三数学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有两种:一是在课堂上只满足于听得懂,一知半解。另一种是在听课时忙于记笔记,根本没听懂内容。这里这两种情形便造成基础知识的缺陷和基本技能的下降。
(3)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足。对基础题不重视做得出也无成功感;较难的题做不出,严重措伤自信心。对高三学困生来说,学生自信心的不足,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不了解。数学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的差距其实很小,但多数学生不了解,其实对一名高三学生,好学生与差学生相差并不大。在一次考试学生考60分与考100分的学生,相差的40分分到每一题中,也就相差几分,而一道数学大题相差几分,其实相差不大。也可能就是一个失误,或知识的不全面造成的。
2.解决数学难学、学不好的方针及对策
许多学生学习基础差,尤其是数学基础更差。那么,如何搞好高三复习呢?指导思想是复习方法、复习步骤、复习内容、复习进度与学生实际尽可能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具体做法是抓基础,重能力,教通法。
(1)抓基础。近年高考试题,基础题覆盖面占70%以上,其中易、中、难的比例一般是5:3:2(部分省市是3:5:2),因此复习时应对每个章节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基础有更深的认知。例如:在复习函数奇偶性时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①抓住实质,用简短语言和数学符号来描述,梳理基本概念。
②f(-x)=f(x)偶函数;f(-x)=-f(x)奇函数。注意强调:ⅰx,-x必须满足定义域且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ⅱf(x)是偶函数其图象关于y轴对称;f(x)是奇函数其图象关于原点对称。ⅲ既奇又偶的函数存在如,f(x)=0。
③从定义、性质入手,归纳基本方法
证明函数f(x)是奇(偶)函数,首先要验证它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然后证明f(-x)=-f(x)(或f(-x)=f(x))。
④挖掘相关的知识点,加强基本概念的联系。ⅰ利用奇偶函数的对称性可进行作图。ⅱ奇函数在R+与R上有相同的单调性而偶函数则刚好相反。
⑤围绕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联系,编好基础训练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组织题型:ⅰ考查奇偶性的定义学生是否掌握。ⅱ有意识有目的地选用比较容易出错的练习题。ⅲ考查学生单调性与奇偶性相结合的综合能力。ⅳ考查学生利用奇偶性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能力。重基础,出活题,考能力已成为目前高考命题定势,在新课标背景下,《考试说明》中更是特别强调学生的能力应用。因此如何在总复习阶段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应成为复习时的重头戏,高三教学复习应培养如下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①转化和化归的能力;②数形结合的能力;③分类讨论的能力;④用函数与方程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⑥准确、快速的运算能力;⑦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3)教通法。高考不出怪题,重在考通性通法。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规律,认真钻研《考纲》和《说明》,重视通性通法的教学。即在数学课程学习和做题过程中,我们始终要以数学思想为主导,寻求数学式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①从题目的众多解法中分析选择通法,着眼于传授和培养学生的一般解题思路、一般解题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实质,真正能熟练掌握,否则盲目追求巧解怪招,试图取胜的做法,势必影响高考成绩的大面积提高。
②认真落实双基,狠抓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学困生高考复习的重中之重,不仅能训练学生坚实的基本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解析学习数学的十三种好习惯
习惯是长时间逐步形成的自动行为与定型化倾向。数学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科质量的提高,而且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所以,我建议广大数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下列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认真听的习惯。
为了教和学的同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听边思考,对中、高年级学生提倡边听边做听课笔记。
2、积极想的习惯。
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使自己始终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达到: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随着年龄的升高,思考问题时应逐步渗透联想、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不断提高思考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3、仔细审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学会抓住字眼,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旁注、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性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建议教师们经常进行一字之差义差万的专项训练,不断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4、独立做的习惯。
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实践活动,还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教育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盲从优生看法,不受他人影响轻易改变自己的见解;对知识的运用不抄袭他人现成答案;课后作业要按质、按量、按时、书写工整完成,并能作到方法最佳,有错就改。
5、善于问的习惯。
俗话说:好问的孩子必成大器。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大力提倡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问题,大胆、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这样既能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同学友情,又可以使学生的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
6、勇于辩的习惯。
讨论和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介,它可以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渠道、广泛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争辩中表现自我、互相启迪、交流所得、增长才干,最终统一对真知的认同。
7、力求断的习惯。
民族的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新大纲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受常规思路局限,乐于和善于发现新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诠释数学命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问题,能创造性地操作或制作学具与模型。
8、提早学的习惯。
从小学生认识规律看,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必须牢牢抓住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四个基本环节。其中,课前预习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9、反复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这也是新大纲明确了的教学要求。练习后,学生一般应从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合理、灵活、正确,应用题、几何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反复检查验算。
10、客观评的习惯。
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11、经常动的习惯。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所以新大纲强调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理解数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对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举实例加以解决,对较复杂的应用题通过画图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对模糊的几何知识通过剪剪拼拼或实验达到投石问路的目的。
12、有心集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问题多次犯错。为避免同一错误经常犯,有责任民的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错会诊专栏,有心计的学生建立错误的知识档案,将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收集在一起,反复警示自己,值得提倡。
13、灵活用的习惯。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既能起到巩固和消化知识的作用,又有利于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还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以上列举了良好数学习惯培养的主要方面。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学生有意志,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只有要求具体,严格训练,反复强化,持之以恒,习惯的培养才会取得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