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滕王阁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3)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滕王阁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8)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这也是争议最多的句子之一,首先是“他日”,有两个完全相反的意义,可以解作“以往、昔日”,如“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孟子?滕文公下》),也可以解作“将来、来日”,如“他日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教材解作“过些时候”,取“将来”的意义。译为“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有幸谒见阎公,如登龙门。”但是,许多人不同意,以为“他日”与下句的“今兹”相对,当取“往昔、过去”的意义。这个理由不充分,因为取“将来”义,也是与“今天”相对。这个句子最要探讨的是“叨陪鲤对”,但对此倒是从来就没有分歧,一致认为王勃用孔鲤与孔子对答的故事,指代自己接受父亲的教诲。
但是,这个句子不管是说王勃将来去接受父亲的教诲也罢,还是说王勃过去接受过父亲的教诲也罢,都存在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那就是它游离了文章的中心,与上下文无法衔接。王勃在激昂慷慨地抒发了一通豪情壮志之后,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不得不放弃对功名的追求,“奉晨昏于万里”,而就在这潦倒狼狈的旅途中,却有幸参加滕王阁宴会,“接孟氏之芳邻”。那么,对待这些“芳邻”自己是什么态度呢?文章合乎逻辑地当然会落笔于此,但文章竟突然插入一句将来去听父亲教诲的叙述,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把“他日”释为“往昔、过去”,意思是说因为我过去听过父亲的教诲,受过很好的教育,所以今天才能“接孟氏之芳邻”。但是,作者得以去滕王阁赴宴,仅是一次偶然的机遇,与“趋庭鲤对”有什么因果关系?
出现这种困惑,主要还是把“鲤对”这个典故过于坐实了。其实,古人“用典以言事,达意而已,不必与出典故实一一对应”。王勃在滕王阁宴会上,一直把自己摆在晚辈属下的位置,把在座贵宾尊为自己的长辈上司,“童子何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等等足以证明,因此作者用“趋庭鲤对”这个典故,无非也是为了表示对在座贵宾的尊敬客气而已,并不是实指听父亲的教诲。作如是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便立即豁然明朗:将来,我一定恭敬地来到您们的府上,像接受父亲训示一样地聆听诸位长辈的教诲;今天,我很高兴有机会拜见诸位,使我身价倍增,好比鲤鱼跳过了龙门。
第二个问题:研究题目,实际是为了研究文章的体裁。题目不同,体裁有别。文章有四个题目,每个题目都示意了一种体裁。
《滕王阁序》之题,《唐摭言》首用,《古文观止》沿用,现行教材亦用。但诚如有人所言:“流行的是此题,不通的恰恰也是此题。”滕王阁为一建筑物,唐人文例,对建筑物有“记”(《庐山草堂记》),有“赋”(《阿房宫赋》),惟独没有“序”。所以,文章的体裁不可能是什么“阁序”。
《滕王阁诗序》,《四部丛刊?王子安集》采用此题。那么,体裁是诗序吗?文章结尾写道:“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请洒潘江,各倾陆海”,说明与会诸公写了诗作了赋,而且也传下了王勃的《滕王阁诗》。“诗序”之说,并不全是空穴来风。教材注释:王勃“即席赋诗,并写下了这篇序”,暗示了这是诗序。《教师用书》则说得明确:“是《滕王阁诗》的序文”。但是,《滕王阁诗》是一首写景诗,于中完全看不出与此次“盛筵”有何联系。至于“群公”之作,亦无蛛丝马迹可见。“诗序”说,无具体证据,难以令人信服。
那么,属“赠序”吗?有人说:“文题中已有‘饯别’二字,内文‘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这‘临别赠言’四字,点明了此篇体裁”。粗一看,好像言之成理,细一想又大有问题。“赠言”者只能是宴会的主人阎公向出席宴会的客人赠,因此,只能用阎公的口气。但是,通观全篇都是王勃的口气,丝毫听不出阎公的声音。而且文内又说“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大家都写了,那么谁向谁赠呢?难道是大家互赠?
本书认同“饯送序”的说法。“饯送则往往宴集赋诗,序以引之。撰序之人文完诗成,与会诸人更作唱和”。这与文内“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请洒潘江,各倾陆海”等语完全吻合。况且文题原本就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宴滕王阁序》。此说应该可以作为确论。
将文章的题目和体裁确定下来,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直接关系到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解读。
如果说这是一篇“赠序”,那么本应是阎公向赴宴的客人赠言,但是王勃作为一个客人,却做了“越俎代庖”的事情。为什么出现这种怪现象呢?合乎逻辑的解释只能是阎公请王勃代言。阎公何以会请王勃呢?进一步的推想,王勃与阎公必是老相识乃至老知交。于是便可能引伸出种种匪夷所思的猜测。
如果说这是一篇“饯送序”,题目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那么题目和文章的内容便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运思谋篇,都紧扣了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第二部分即第2、3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第三部分即第4—6段,对宴会的描写,中间插叙对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最后第7段,写自己“临别赠言”,望群公各呈“潘江”“陆海”之才,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总之,作者借这篇文章吐心中块垒。王勃所处正当所谓“唐尧之朝”、“圣明之代”,但他却逢圣代而遭坎坷,即《序》中所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于是内心充满牢骚与不平,所以文中以怀才不遇为中心,将自己的自负与失落,壮志与感叹,安贫知命的豁达,不甘沉沦的豪情,报国无门的苦闷,乃至飘蓬江海、他乡作客的愁烦,表达得极为委婉而曲折,代表着李唐王朝鸿业初开时期部分失意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情绪。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滕王阁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