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2)
这一段,说明了中国诗歌篇幅短小意味悠远的特征。作者指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但是,“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正因为诗体的限制,中国诗家们才在有限的字数里寻找无限的意蕴,追求一种含蓄之美。通过这样的分析,使我们看到,篇幅短小,也许是中国诗歌的缺陷,但恰恰又成了中国诗歌的优点。作者的分析体现了辩证的观点。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南宋诗人、诗歌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苏东坡也曾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宋代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中引用同时代诗人梅尧臣的话,说的是平淡而又含蓄的诗风。)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①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②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③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④的歌曲
空泛⑤联接着确切⑥。(①逗:文中是表现、呈现的意思。②凑泊:原来是佛教禅宗术语,意为生硬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指诗歌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心灵与客观反映对象两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没有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是显得生硬,有勉强结合的意思。③魏尔兰:19世纪法国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惶惶不安的情绪,富有音乐性。④灰色:即指诗歌中伤感的色调。⑤空泛:是指想象、联想,即所谓“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⑥确切:是指一首诗歌里的具体意象,即所谓“最确定精细的形式”。正是那“确切”让读者产生无限的“空泛”,留下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因此,“确切”具有很强的暗示性。)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引用中外诗家的评述点出中国诗“富于暗示”或“怀孕的静默”的特征。“怀孕”指有所包含,内蕴丰厚。钱钟书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莱辛认为,画家应挑选全部‘动作’里‘最耐寻味和想象’的那个‘片刻’,千万别画故事‘顶点’的情景。一达顶点,事情的演展到了尽头,不能再生发了,而所选的那个‘片刻’,仿佛妇女怀孕,它包含了从前种种,蕴蓄了以后种种。”]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①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①济慈:19世纪初英国人。著名诗篇有《夜莺》《希腊古瓮颂》等。)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①”;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②”。(①此时无声胜有声: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原指音乐间歇处引人回味,此处指言外之意耐人寻味。②解识无声弦指妙:这是清代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中的诗句。是说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淡雅有琴韵,“虽不着一字之痕,而尽得风流雅韵”。)[继续引述中外诗家的评论说明“暗示”这种表现手法的艺术魅力。]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①,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②。”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③。”(①穷边涯际: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②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出自陶渊明的《饮酒·五》。原意是山水中含有的自然之趣只可意会,难以言传。③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这是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的诗句。意思是读禅经心境淡泊,无法用言语表达;但悟出佛理內心畅快满足。)[这里说明了中国诗运用“暗示”的第一种表现方式:静默不言,欲说还休。]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①:“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②。”“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③。”这“不知”得多撩人!(①遥思远怅:怅惘地远望。怅,《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望其还而未至为恨也。”。②“美人”句:这是李白诗《怨情》。诗以“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至于怨谁?恨谁?作者一字未提,铺下了无限的空间让读者想象。颦蛾眉,皱眉。③“松下”句:这是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中的诗句。台湾学者黄永武评说:“就时间而言,只是一问一答的顷俄。然而师父采药去是‘过去’的事。云纵不定,何时回来,仍是‘将来’的事,把过去和未来都压缩到‘当前’的问答中,这是时间的压缩。就空间而言,对话的地点只在一颗松树下面,然而由采药的去路,引出一座山,由一座山再引出了云雾迷漫、高深莫测的无限空间。这样偌大的空间全都压缩在松树下童子的指划中,容积被压缩如此小,张力之大,可以想见。)[这里说明中国诗运用“暗示”的第二种表现方式:故说“不知”,不了了之。]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①的《古美人歌》②: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③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①维荣:15世纪法国诗人。②《古美人歌》的主题是感叹过往的在神话与轶闻中的美女们,皆如昨日白雪般不知所终。③南威:春秋时晋国美女。)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②”;“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③”;“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④”;“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⑤”。(①“壮士”句:出自南北朝时诗人鲍照的《代挽歌》。②“阁中”句: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诗》。③“今年”句:出自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④“同来”句:出自唐代诗人赵嘏《红楼感旧》。⑤“春去”句:出自清代诗人黄仲则的《酷相思·春暮》。)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①《哀希腊》般的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①拜伦:英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人。著名诗篇有《唐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等。)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①的没有下文。(①吞言咽理:形容心情激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这里说明了中国诗歌运用“暗示”的第三种表现方式:问而不答,以问为答。作者特意强调:这种方式在中国诗歌里虽然很多,但是每一次都能令你“回肠荡气”,没有任何使人生厌的感觉。]
这几段文字,说明中国诗歌富有暗示性,或者说是“包孕性”的特征。这是本文重点,研读时首先要着重理清文章层次。作者先点出中国诗歌富有暗示性的特征,“言有尽而意无穷”。接着论述了这种表现手法的艺术魅力,外国诗家说是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中国诗家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最后具体论述了中国诗歌中三种不同形式的暗示手法。其次要领会这几段文字与上面文字的联系。文章在前面论述了中国诗歌篇幅短小的特征,凸现了中国诗歌诗体的浓缩性,这里则论述了中国诗歌意韵含蓄的特征,凸现了中国诗歌诗心的延长性,正是这二者的结合使中国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产生“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①”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①比重:意为厚重程度。)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中国诗的风格特征。]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从语言本质的角度,用类比方法,说明中国诗调轻淡的第一个原因。]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①,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①凌风出尘的仙意:语出苏东坡《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①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②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③(①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②惠特曼:美国诗人。诗集有《草叶集》《桴鼓集》等。③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意思是,不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从美学的角度,用比较和夸张的方法说明中国诗调轻淡的第二个原因。]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