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复习检测试卷及答案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五复习检测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五复习检测试题
第I卷(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星宿 良莠 铜臭 秀外慧中
B.诽谤 扉页 风靡 蜚短流长
C.召唤 沼泽 韶光 千里迢迢
D.宛然 惋惜 蜿蜒 措辞委婉
A.十多年来,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在香港歌坛上鼎足而立。
B. 经济适用房制度本是一项利民为民的民心工程,如果在实践中走了样,让本来惠及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适用房成为新的奢侈,就只能让百姓望而却步。
C.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D.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3.在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配合新版护照的启用,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日前推出一系列便利措施,中国公民申领护照出国将更加 。
②为了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规范建委行政审批行为,建委民工委决定将对建设工程全程办事代理过程和效能实施 。
③由文化局、教育局联合举办的艺术展极大地活跃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有数十万人参加了相关活动。
A.简洁 监察 期间 B.简捷 检察 期间
C.简洁 检察 其间 D.简捷 监察 其间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江河解冻,春意阑珊,熬过一冬的人们惊喜地注视着大地上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黄莺的鸣唱尤其让他们心醉。
B.初上口语课,外国教授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我虽聚精会神,洗耳恭听,但仍不知所云,一节课下来,身心疲惫,收获甚微。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神六”发射和回收是一项要求相当精确的技术,每一个步骤都要认真核对,否则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后果不堪设想。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党和国家决定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今年大学将继续扩招,我省录取的比例有望达到二比一。
B.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C.梵高在死了很多年之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D.高等教育产业化动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圆大学梦,又可以筹措更多资金,帮助高校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困难。
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最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他们 , , 。有一位作家写到,她曾带几个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 , ,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①心里惦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
②在这样一种与大自然完全隔绝的生活模式中成长
③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
④因而也很难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
⑤压根儿没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
A.②①④⑤③ B.②⑤④③① C.①⑤③②④ D.③④②①⑤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现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7.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 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 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 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 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9.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 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 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 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世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0.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草木有本心
C.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窃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4分)
四、(14分)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5分)
流 莺 李商隐①
流莺②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③何处有花枝?
[注]①李商隐: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斥,飘零潦倒终生。
②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 ③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这首诗颈联的对仗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2分)
(2)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
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每小题1分)
(1)真的猛士, ,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鹏之背, ;怒而飞, 。(《庄子·逍遥游》)
(3)野马也, , 。(《庄子·逍遥游》)
(4)天之苍苍, ? ?其视下也, 。(《庄子·逍遥游》)
五、(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美好的声誉
比尔·盖瑟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在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
“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一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噘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中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亩3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3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财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
(选自《青年文摘》2006年第2期)
16.小说第一节,比尔·盖瑟想对儿子说些什么?他为什么选择在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讲这
个故事?(3分)
17.小说在第五、第六两节为什么极力渲染银行家尤尔先生不肯卖土地?(3分)
18.先概括小说主人公爷爷的品质,再分析小说为什么没有直接描写爷爷的音容笑貌,而
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来介绍他的人品和声誉。(4分)
19.分析小说结尾所引用的那首小诗的作用。(2分)
六、(8分)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0—21题。(8分)
甲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19.23)
20.(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
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
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 。(1分)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
于何处?请做评价。(3分)
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1.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4分)
七、(30分)
22. 阅读艾青的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30分)
盼 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最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上海
(选自《归来的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根据诗歌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C(C项中分别读zhào zhǎo、sháo、tiáo,字音全不相同。A项中“莠”读yoǔ,其余都读xiù。B项中“靡”读mǐ,“诽”读fěi,其余读fēi。D项中“蜿”读wān,其余都读wǎn。
2.B(“望而却步”是形容遇到危险困难或者力所不及的事情往后退缩。使用正确。A“鼎足而立”比喻像鼎的三条腿一样三方面对立,不能用于“四人并立”的语境;C“危言危行”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情,此处使用不当。D“一文不名”是一文钱都不占有,表示很穷。此处应为“一文不值”。)
3.D(“简洁”是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内容;“简捷”指简便快捷。“监察”是指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工作人员,“检察”是指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前者偏重于监督、检举,后者偏重于审查。“期间”是指某个时期里面,不能单用;“其间”是指某一段时间,一般是单用。)
4. D 5. B 6 .B
二、(9分,每小题3分)
7.B 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原文: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8.C.文中只是说艺术家常用这种方法
9.A.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错。
三、(9分,每小题3分)
10.D(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动词,可译为“喜欢”。B动词,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叙写”“描绘”,但如译为“根据”,亦可通;名词,可译为“原有的,固有的”,此处指本性。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带领”;动词,可译为“认为”)
11.D(B、C项的前句不属于“山川美”,A项的后句不属于“风俗美”,可据此排除。)
12.A(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四、(14分)
13.(1)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3分)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2分)
14.(1)(2分)颈联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句子内部“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音节和谐、深沉幽婉,写出了流萤无休止的啼啭、漂荡,寻找渺茫无日的佳期。(答出“对仗”结构特点1分,音节特点1分,句意说明1分。)
(2)(3分)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寓怀。答“象征”亦可)的手法,(1分) 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自持(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1分),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抒写不为人赏识运用(怀才不遇)的精神苦闷(1分)。(大意对则可)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每小题1分)答案:略
五、(12分)
16.想对儿子说这片美丽的土地的来历;(2分)儿子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希望他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继承爷爷的美好品质。(1分)
17.与下文尤尔先生不仅卖土地而且低价出卖的情节形成对比,(1分)从而证明爷爷的美好声誉在这件事中起了巨大作用。(2分)
18.勤劳、宽容、慈祥、诚实、正直;(2分)通过他人之口介绍爷爷的品质更真实可信,
更能表现一个美好声誉的广泛影响。(2分)
19.12.作用:升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1分)照应开头。(1分)
六、(8分)
20.(4分)
(1)登堂入室
(2)子贡认为孔子的学问修养就像数仞之高墙,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宫室的华
美;所以如果根据外表评价就看不到内涵丰富的孔子。而叔孙武叔就是这样孤陋
寡闻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21.(4分)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
七.作文(30分)参考2009年浙江省高考评分标准,以21分为基准分。
诗歌赏析:一首好诗,能给人以启迪、遐想,而且往往是读者意会到的要比诗人字面上写出的还多。艾青的《盼望》就是这样一首好诗。它一共只有六句,描述了海员在“起锚”和“抛锚”时的喜悦心情和两种“盼望”:一种是“盼望出发”,因而便喜欢看到“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种是“盼望到达”,因而就很高兴听到“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至于海员们为什么喜欢“盼望出发”,又为什么高兴地“盼望到达”,诗人没有说,留给读者去思考。
艾青一贯强调诗歌的语言应富有启示性。他的《诗论》有云:“启示的语言,以最平凡的外形,蕴蓄着深刻的真理。”他的许多歌唱平凡的真理的短诗,大都是“以最平凡的外形”抒写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真知灼见,语言都富有启示性 。《盼望》一诗也是如此。诗中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因为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没有出发,就无所谓到达;没有战斗,也就谈不上胜利。因此,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正是表达了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推而广之,出发与到达——战斗与胜利,岂只是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每一个革命者在人生的征途上不也常常在脑海里涌现这两种盼望么?船在海上,会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碰到困难。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就应该象英雄的海员那样,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这就是《盼望》一诗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艾青诗作刻意追求单纯的美、朴素的美。这首小诗意象单纯,主体是两个海员的两句富于形象的话,而这两句话又由两个象征性意象组成。诗人正是通过对两种盼望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一代海员的思想情怀。诗作完全采用口语入诗。诗人曾说:“我用口语写诗,没有为押韵而拼凑诗,我写诗是服从自己构思,具有内在的节奏,念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就完了。”(《诗论》)这首小诗正是这样。诗中两句散文句式的诗行长达二十余字,但念起来像山泉一样自然流泻,显示出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美。
看过"高中语文必修五复习检测试卷及答案 "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