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周末练习试题一(含答案)

高二语文周末练习试题一(含答案)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高二语文周末练习试题一(含答案)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周末练习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周末练习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论儒学的复兴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因此,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21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原因,但与“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个自我反省的机会。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新的现代儒学必是“反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中国文化必须在传承中更新,这样中国文化才得以真正的“复兴”,而“重新燃起新的火焰”。

  本世纪初,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而言十分重要,它会对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学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思想资源。《礼记•礼运》的“大国”思想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说“和谐”将会对调节人们社会生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和而不同”又可以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了理据。特别是《周易》中的“太和”观念经过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已具有“普遍和谐”的意义,这就是说,“和谐”应该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等诸多方面的“和谐”,才可以称为“普遍和谐”。所以王夫之说“太和”是“和之致”,“太和”是最完美的“和谐”,如此等等,在儒家思想中比比皆是。

  近两百多年来,由于对自然界无量的开发,残酷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至于残酷的战争。由于过分注重金钱的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因此,当前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甚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这些无疑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课题,其中人们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自我觉醒。针对上面说到的三大矛盾,我们认为,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当然,必须注意,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来逐步解决。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为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

  1.对“新的现代儒学”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使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而成为新的现代儒学。

  B.新的现代儒学必是“反本开新”的,在传承中更新;“反本”才能“开新”,“燃起新的火焰”。

  C.新的现代儒学应是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

  D.新的现代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新的现代儒学。

  2.下列是“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A.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民族要想在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首先就要使儒学复兴。

  B.由于儒学曾经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C.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D.以西方哲学为代表的“西学”对以“儒学”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冲击。

  3.对文本分析、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大国”“ 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为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大量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B.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虽然受到“西学”的冲击,但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

  C.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矛盾。

  D.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但要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矛盾还需探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少倜傥,尝语其里人王密曰:“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太祖遇美素厚,及受禅,命美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陕帅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黩货,且缮甲兵,太祖虑其为变,遣美监其军以图之。美单骑往谕,以天命既归,宜修臣职,彦遂入朝。上喜曰:“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岭南刘鋹(chǎng )数寇桂阳、江华,美击走之。开宝三年,征岭南,以美为朗州团练使,进克富州,鋹遣将率众万余来援,遇战,大破之,遂克贺州。十月,又下昭、桂、连三州,西江诸州以次降。进次韶州。鋹复遣其弟保兴率众拒战,美即率厉士卒倍道趋栅头,距广州百二十里。鋹兵十五万依山谷坚壁以待,美因筑垒休士,与诸将计曰:“彼编竹木为栅,若攻之以火,彼必溃乱。因以锐师夹击之,万全策也。”遂分遣丁夫数千人,人持二炬,间道造其栅。及夜,万炬俱发,会天大风,火势甚炽。鋹众惊扰来犯,美挥兵急击之,鋹众大败,斩数万计。长驱至广州,鋹尽焚其府库,遂克之,擒鋹送京师,露布以闻。

  七年,议征江南。十月,命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与曹彬偕往,进次秦淮。时舟楫未具,美下令曰:“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遂麾以涉,大军随之,吴师大败。及采石矶浮梁成,吴人以战舰二十余鸣鼓溯流来趋利。美麾兵奋击,夺其战舰,擒其将郑宾等七人,又破其城南水寨,分舟师守之。金陵平,以功拜宣徽北院使。太平兴国初,改任南院使。四年,命将征太原,美为北路都招讨,部分诸将进讨,并州遂平。继征范阳,以美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师,命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捍北边。三交西北三百里,地名固军,其地险阻,为北边咽喉。美潜师袭之,遂据有其地。因积粟屯兵以守之,自是北边以宁。美尝巡抚至代州,既秣马蓐食,俄而辽兵万骑来寇,近塞,美誓众衔枚奋击,大破之。封代国公。八年,改忠武军节度,进封韩国公。雍熙三年,诏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明年卒,年六十七。

  4、对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遇美素厚 遇:对待。

  B.进次韶州  次:驻扎。

  C.间道造其栅 造:修造。

  D.以美知幽州行府事 知:主持。

  5、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潘美有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命美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

  ②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

  ③若攻之以火,彼必溃乱

  ④又破其城南水寨,分舟师守之

  ⑤尝巡抚至代州,既秣马蓐食

  ⑥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岭南刘鋹屡次进犯桂阳、江华等地,到潘美率兵进击时,他又于广州城北一百二十里处率众拒战。潘美出其不意,以火攻取胜,于是攻克广州。

  B.太祖即位后,潘美受命到陕西晓谕陕帅袁彦,希望袁彦顺应天命,归属宋朝,袁彦听从了劝告。太祖因此十分高兴,认为潘美替他完成了心愿。

  C.太平兴国年间,潘美多次受诏出征,先平并州,后征范阳,又驻守北方边境,在代州时打垮了突然来犯的辽国骑兵。因战功卓著被封为代国公。

  D.宋朝征讨江南,在舟楫未准备好的情况下,潘美果断下令涉水而战,打败了吴军。后来在采石矶打败了其水军,夺船擒将,又攻破了城南水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

  (2)美潜师袭之,遂据有其地。因积粟屯兵以守之,自是北边以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 ①《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臣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②《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8.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3)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4)间关莺语花底滑,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

  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一夜一夜地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理解,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我正在轻轻地走,灵魂正在离开这个残损不堪的躯壳,一步步告别这个世界。这样的时候,不知别人会怎么想,我则尤其想起自己轻轻地来的神秘。

  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趟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出欣慰,看我渐渐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

  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西番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处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那声音清朗,欢快,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去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唯有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回事?

  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要是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时间限制着我们,习惯限制着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限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诅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甚至盼望站在死中,去看生。

  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灵魂常在黑夜出行,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

  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

  11.作者轻轻地来的“神秘”在第四段中有哪些体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为什么说“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题为“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结合全文,谈谈文中是如何体现“轻轻”二字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怃然(wǔ) 畏葸(xǐ) 喁喁私语(yú) 酩酊大醉(dīng)

  B.豆豉(chǐ) 阒寂(qù) 扺掌而谈(zhǐ)曲径通幽(qū)

  C.勾当(gòu)订正(dīng) 一差二错(chā)拾级而上(shè)

  D.诨名(hùn)窸窣(sū) 相机行事(xiàng)疾风劲草(jìn)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作为旅游城市,杭州刚刚进入世界瞩目的焦点,但国际著名女旅行家奥丹•科汉说,“杭州早已凭借极其炫丽的宝塔,历史悠久的寺庙和葱翠舒适的花园,俘获了中国的文人骚客” 。

  B.得知世卫组织宣布流感病毒已被彻底消灭的消息后,国人不由得喜从中来,真是“额首称庆流感灭,从此人间得太平”啊!

  C.为应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出了一篮子经济刺激方案。他说,“想从70多年不遇的衰退中恢复过来,并没有立竿见影的良方”。

  D.一些学者读诗的毛病,在于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后,便疑心是微言大义,于是穿凿附会,捕风捉影,往往把天机浑然的兴到之作丑化成了忸怩作态的怨臣之语。

  1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他谦逊地表示:“除了舞文弄墨,别无长物了。”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C.近日有评论指出,特权阶层上下其手,已经严重危害到高考招生的公信度,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D.对教育问题的长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不同观点的广泛涉猎和兼收并蓄,使得他能够高屋建瓴,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辞世后,不计其数的读者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众多媒体刊载了大量缅怀他的文章。

  B.一路“高歌猛进”的房价牵动着每个购房者的神经,也受到了中央的关注,自今年年初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防范金融风险。

  C.影片《让子弹飞》是本年度最耀眼的电影明星。大家即使只是把它当做喜剧看,这部电影也会超量满足观众对于中国喜剧片的期望。

  D.因为春晚压力颇大的赵本山,无时无刻不在哼唱《忐忑》减压。经喜剧大师赵本山的二度演绎,《忐忑》喜感更胜。

  18、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站在政治的立场,我们曾批评过孟子的义利之辨, 。

  ①他把一个属于道德的原则,予以扩广越位地运用了②义利之辨不仅是保住人格的一道防线

  ③那是因为④站在道德的立场⑤且是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之间辨识的一个标准

  A.④①③②⑤ D.④②⑤③① C.③①④②⑤ B.③②⑤④①

  19、请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要求不出现具体数字,字数在30字以内(包括标点)。(5分)

  周日落下帷幕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184天的参观人次达到7308.44万,上海证券报周一引述中国旅游研究院初步统计数据称,此次世博会带来的直接旅游经济收入将超过800亿元人民币。

  报导指出,本次上海世博会超越了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6400万参观人次的最高纪录,其中海外游客超过35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超过103万人,平均每天有将近40万人进出世博园,高峰客流60万-80万人,极端客流超过100万人。

  超大客流也给世博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信康表示,游客的餐饮、购物支出都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期,“实际收入应该超过一年前预测的468.64亿元。”

  此外,由于世博机遇,上海市消费品市场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除1月份外,其馀各月增速均超过15%。而在世博游客大量集中来沪的影响下,上海市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也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6.8%。其中6-9月的单月增速更是超过25%。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那是处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桥。山势的巍峨,涧水的轰鸣,越发烘托出桥的危险与简陋,经常有行者失足葬身涧底。

  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人;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铁索桥,必须攀附了,路至此,决无退路。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结果呢?盲人过桥了,聋人过桥了,一个耳聪目明的人过桥了。另外一个则跌下铁索桥,丧了命。

  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心平气和地攀索。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很多。那么过桥的健全人呢?他的理论是,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管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A“使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夸大其词,原文是“奠定了基础”.C变必然为或然D 所答非所问应是新的现代儒学的作用]

  2. D.[ABC项都属于次要原因]

  3. C.[颠倒是非“无疑能”与作者“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来逐步解决。”相反]

  4.C(造:到达)

  5.B(①是宋太祖的行为,潘美仅仅是执行命令。②不能表现军事才能⑤只是行动。)

  6. A(张冠李戴。在广州城北拒战的是刘鋹的弟弟,不是他本人。)

  7.(1)大丈夫不在这个时候建立功名,取得富贵,(而)碌碌无为与世间万物一同了结(自己的一生),是值得羞耻的。(以:在;碌碌:碌碌无为,平庸;可:值得;“……可羞也”判断句式;以上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潘美暗地派兵袭击它,就占领了这个地方。于是囤积粮食驻扎军队来防守此地,从此北部边境因而安宁。(潜:暗中派遣,秘密出动;因:于是,就;自是:从此、由此;北边:北部边境;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8、景物描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颇见匠心。(2分)“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3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2分)尾联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4分)(结合其它诗句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

  10、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幽咽泉流水下滩 别有幽愁暗恨生

  11、答案:①出生时天降罕见大雪;②年轻漂亮的母亲,却生了我这个“丑东西”。

  12、答案:第一问:因为作者渴望冲破“白昼的魔法”,摆脱病躯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第二问:表现了作者参透人生、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

  13、答案:描写的景物是轻柔的;回忆的往事是平淡琐碎的;笔法是轻灵的;思绪是飘忽的;对生死是看得很淡的。

  14、B(A酩酊大醉dǐng C 订正 dìng D 疾风劲草jìng)

  15、D(A“炫”应为“绚”B“首”应为“手”C“篮”应为“揽”)

  16、C【解析】C.“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A.“别无长物”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此处不是形容 “穷困”或“艰苦” 。 B.“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处指行为、做法,不指“ 意见”。D.“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此处仅指一人。

  17、D(A中途易辙;B成分残缺,“出台”主语残缺;C语序不当,应为“即使大家”)

  18.C【解析】②⑤的衔接毫无疑问,而且,从“保住人格”来看,属于“道德”角度,故应放在④后,①句虽含“道德”一词,但把属于“道德的原则”,“越位地运用”恰巧解释了首句“站在政治的立场”“批评过其义利之辨”的原因,所以用句③衔接首句和句①。故选C。

  19、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次创历史最高,直接旅游经济收入可观。

  20、写作(60分)

  【解析】材料中地势险恶的峡谷、光秃秃的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桥的铁索、四个过桥的人、过桥的两种结果分别具有象征意义。地势险恶的峡谷,象征着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坎坷障碍。光秃秃的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桥的铁索,象征着度过艰难困苦坎坷障碍的艰险途径。四个过桥的人分别象征着面对艰难困苦坎坷障碍时的不同心态。过桥的两种结果象征着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坎坷障碍的两种结局。

  根据材料立意角度可以是围绕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坎坷障碍时,不同心态所呈现的处世原则。心平气和,目标明确,不惧艰险,注意脚踏实地等。

  评分标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译文】

  潘美字仲洵,大名府人,父亲潘璘任军校官守卫常山。潘美年少时,洒脱豪爽,曾经对他的乡人说:“后汉气数将尽,凶恶的官吏胡作非为,国家有改朝换代的征兆。大丈夫不在这个时候建立功名,取得富贵,却碌碌无为与世间万物一同了结(自己的一生),是值得羞耻的。”宋太祖对待潘美一向优厚,到受禅即位后,命令潘美先到汴京拜见后周执政官,传达圣旨,晓谕中外。陕军将帅袁彦凶残蛮横,信任一群小人,喜欢杀人,贪占财物,并且善于用兵。宋太祖担心他发动兵变,就派遣潘美监督他的军队来对付他。潘美单人独马前往告诫,认为天命已有归属,应该遵循做人臣的本分,袁彦于是入朝觐见。皇上高兴地说:“潘美不杀袁彦,能使他来朝觐见,成就了我的意愿。”岭南刘鋹多次进犯桂阳、江华,潘美率兵击退了他们。开宝三年,征讨岭南,任命潘美担任朗州团练使,进军并攻克了富州,刘鋹派遣将领率兵一万多人来救援,两军相遇激战,潘美大破敌军,于是攻克贺州。十月,又攻下昭、桂、连三个州。西江各州依次投降。进驻韶州。刘鋠又派他的弟弟刘保兴率兵抵抗,潘美就率领精兵兼程赶到栅头。在距离广州一百二十里的地方,刘鋹十五万士兵依靠高山深谷,加固壁垒等待,潘美趁机修筑堡垒休整士兵,与各位将领谋划说:“敌人编竹木当作栅栏,如果用火来进攻,他们必定溃乱。趁势用精锐部队从两面夹攻他们,这是万分周全的策略。”于是分派兵丁几千人,每人拿着两把火炬,从小路来到敌人的栅栏之下。到了夜晚,千万只火炬一齐点燃,碰巧天刮大风,火势很猛。刘鋹众兵慌乱,潘美指挥士兵猛烈进攻他们,刘鋹军队大败,斩杀数以万计。长驱直入到了广州,刘鋹把他的府库全都焚毁,于是攻克了广州,擒获刘鋹送到京城,贴出布告,让天下的人都知道。七年,商议征讨江南。十月,任命潘美为升州道行营督监,与曹彬一同前往,进驻秦淮。当时渡船没有准备好,潘美下达命令说:“我接受皇上诏令,率领勇猛果敢的将士数万人,期望一定胜利,难道被一条衣带那样宽的江水阻挡而不能直接渡江吗?”于是举起旗帜率先涉水而过,大军紧随其后,吴军大败。等到采石矶浮桥架设成功,吴人乘二十余艘战舰擂鼓逆水而上,以求取战利。潘美指挥士兵奋勇进攻,夺取他们的战舰,擒获他的将领郑宾等七人,又攻破他的城南水砦,分派战船和军队守护。金陵被平定,潘美因功被封为宣徽北院使。太平兴国初,改任南院使。四年,下令派遣将领征伐太原,潘美担任北路都招讨,部署各路将领进攻讨伐,并州于是被平定。接着征伐范阳,让潘美掌管幽州府行政事务。到班师回朝时,命潘美兼任三交都部署之职,留下来屯兵驻守北部边境。距离三交西北三百里,有一个叫固军的地方,那里地势险要,是北方边境的咽喉要道。潘美暗地派兵袭击它,就占领了这个地方。于是囤积粮食驻扎军队来防守此地,从此北部边境因此而安宁。潘美曾经巡视各地,到达代州,喂了马,在寝褥上吃过早饭以后时间不长,辽国一万多骑兵来犯,已靠近边塞,潘美领着众士兵发誓,然后口含木片悄悄奋勇出击,大破敌军。封为代国公。八年,改任忠武军节度使,加封为韩国公。雍熙三年,皇上下诏,命令潘美及曹彬、崔彦进等人率兵北伐,潘美单独夺得寰、朔、云、应等州。第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附诗歌赏析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巩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看过"高二语文周末练习试题一(含答案) "的还看了:

1.高二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2.高二上学期语文课后练习试题及答案

3.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4.高二语文必修三课后作业练习题答案

128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