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现在的反思意为自我反省,比如考试后,老师叫学生写的“反思”。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一)
一、课程安排方面
高二我五个班的教学任务,其中有一个文科班,四个理科班。理科班这个学期的任务较为轻松,课程安排为必修三,文科班的课程安排为必修三与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发挥“平台”的作用,要求学生熟悉各区域的区域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体会(针对文科班):
1.树立正确的区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首先应给学生讲清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如果对区域不能准确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会发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准确了。所以在学习之前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区域地理的学习定位十分重要,并非简单的机械式记忆那么简单。因此在文科班的教学中我每个周都会列出一到两个典型的高考题,让学生体会自己去体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另外每节课抽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去识别地图,画地图,个人认为效果还是不错的,就是学生感觉每天的知识量有些多。
2.认识区域地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构,构建学习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
区域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1)地理位置:经纬网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及范围等
(2)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地形地势概况、气候特征及成因、河流湖泊、资源等
(3)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工业生产及区位分析、农业生产部门结构和优劣分析等、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现状与格局等
(4)综合探究:结合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联系实际和时事综合分析、探索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潜力,提出相应的发展举措等
每一个区域的研究都要总结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坐到举一反三。
3.充分运用比较法来学习区域地理
比较法是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比如在进行美国田纳西流域治理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流域进行区域特征的比较,加深内容的理解以及方法的掌握。
三、对必修三的感知认识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主要介绍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则是将这些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也就是说“必修3”的教材内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教材内容编排特色
本册教材共5章10节。全书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组织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节内容都冠以“以某某区域为案例”的副标题。既有国内的案例,也有国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内容又并不拘泥于副标题所限的地区,而是以此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就某一个主题向其他区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案例扩展到西非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案例扩展到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开发。教材内容如此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种局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无论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对“必修3”内容的编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来探求和说明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分析这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生必须对这些具体区域的区域特征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1)作好案例教学的知识铺垫
面对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关区域背景知识缺失的现状,要较好地完成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区域地理知识加以补充和进行必要的铺垫。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为例,教材选择的大多都是中国不同地区的案例,因此,学生学习案例的基础就是对中国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基本知识的了解。
(2)案例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
综观“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各条标准,基本都要求“以……为例,分析……”来进行范例教学。在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时,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种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来进行教学。因为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从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例如课本中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的,而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等。在教学中,我便选择了学生较为熟悉的南水北调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该案例,最终使学生学会总结分析相似类型案例的方法。
(3)配合练习,重点在于巩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对学生学习地理“必修3”情况进行评价,应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二)
本学期是我个人初次教授“新课改”课程地理《必修三》(新课程人教版),在此历程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及感受,结合“必修3”“国土整治”特点,谈几点看法。
教学反思一:两种教学设计的启示——看教学案例的优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以第二章《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章节里,教材除了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外,还选取了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前苏联垦荒区为分析的次目标,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呈现,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因为学校教学的需要,我在高二文理科班教授必修三。在这两类不同学生的教学中,我对《荒漠化的防治》这一章节内容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感到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教学设计一: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教学主题“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师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完成教材“活动”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师生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完成教材“活动”内容: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教学设计二——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西北地
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
——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呈现的资料,讨论、分析案例——各小组表述案例分析成果,并板书主要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案例中的共同点(如分布地区、原因、措施)和差异性——师生总结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思路:介绍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教师提出新课题:尝试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学生课后完成
地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三条要求:(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第二种教学设计很好地达成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三条目标,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知识,更学会了探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研究规律和方法,体会了问题探究的过程。这为学生分析新的案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三)
教 学 内 容 | 教学 环节 | 教学活动 | |||||||||||||||||||||||||||||
荒 漠 化 的 概 念 和 发 生 过 程 西 北 地 区 形 成 荒 漠 化 的 原 因 | 导入 新课 展示 图片 设 问 教师 讲解 引导 转入 新内 容 师生 互动 提问 教师 讲解 师生 互动 小结 转折 教师 讲解 课堂 小结 课堂 练习 | 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造成了数千人的伤亡和极大的经济损失。2009年青海玉树也发生了大地震。我们知道地震是会给人们带来很大危害的一种自然灾害。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另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的自然现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我们先来看几副我国西北地区的照片。我们国家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有这么严重的荒漠化?我们将如何去防治?这节课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有关荒漠化的防治。 什么是荒漠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荒漠化的发生?荒漠化的产生过程又是怎样的? 一、荒漠与荒漠化 1.荒漠的概念 主要特征 分类(略) 2.荒漠化的概念: 分别介绍荒漠化的:表现、发生的基本过程过程、原因、实质和主要 分布地区。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相当严重,下面我们来学习我国西北地区形成荒漠化的原因。 二、西北地区形成荒漠化的原因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我国西北地区的确切范围。从地形上来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特点。 ●西北地区的范围
(1)地形: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填表。 归纳之后做课本P17页的思考题巩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西北地区有相当干旱的自然环境?在干旱气候的影响下,西北地区所出现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活动可能是什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 ●(2)气候: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与植被景观的关系
通过我们前面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受干旱气候影响下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特色的学习,我们知道如果人类的经济活动不合理,如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就会破坏植被,导致荒漠化的发生。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具体自然因素。 (1)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因素:我国西北地区发生荒漠化除了受它自身的干旱的气候的影响外,还与当地的气候异常有关。 (2)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下面我们简单地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一、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过程;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三、西北地区干旱气候与植被景观的关系;四、西北地区发生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其中,西北地区干旱气候与植被景观的关系和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大家要重点掌握。 练习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