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小学学习方法 > 二年级方法 > 二年级语文 >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爱发脾气的孩子课文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爱发脾气的孩子课文

时间: 嘉馨975 分享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爱发脾气的孩子课文

  《爱发脾气的孩子》是二年级语文课文,这篇课文揭示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啦小编为二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爱发脾气的孩子》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爱发脾气的孩子》课文原文

  有个男孩儿,脾气很不好,不管遇(yù)到什么事,稍(shāo)有不顺心,就大发雷霆(tínɡ)。虽然事情过后,他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别人道歉(qiàn),但是,他的朋友还是越来越少。爸爸对他的这个缺点提出了批(pī)评,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我不是已经道歉了吗?”

  一天,爸爸交给他一盒钉(dīnɡ)子和一把锤(chuí)子,然后把他领到院子里的一个木桩(zhuānɡ)前,说:“下次你再要发脾气,就往这个木桩上钉[dìng]一颗钉子,等你想道歉了,再把这颗钉子拔出来。”

  男孩儿不理解爸爸的用意,不过还是点了点头。

  很快,爸爸看到木桩上钉了很多钉子。过了一段(duàn)时间,爸爸发现新钉的钉子少了,开始有了拔出钉子留下的洞。到后来,几个星期才有一颗新钉子。

  终于有一天,男孩儿来到爸爸面前,把当初(chū)爸爸交给他的钉子和锤子还给了爸爸。他说:“爸爸,我已经不需要这些东西了,我现在可以控制(kònɡzhì)自己,不再乱发脾气了。”

  爸爸让男孩儿讲一讲原因。男孩儿说:“当我拔出第一颗钉子的时候,看到一个那么深的洞,再也填(tián)不平,我的心受到很大的震(zhèn)动。以后每钉一颗钉子,我心里都非常难受,因为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无法填平的洞。”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爱发脾气的孩子》课文分析

  第1自然段讲男孩儿爱发脾气,朋友越来越少。第2至4自然段介绍男孩儿改掉爱发脾气毛病的经过。后来男孩儿的爸爸要他发脾气时往木桩上钉一颗钉子,不生气了,再把钉子拔出来,男孩儿答应了。刚开始,木桩上钉很多钉子,过了一段时间,钉子少了,后来几个星期才有一个新钉子。最后,男孩儿把钉子、锤子交还给爸爸。他不再乱发脾气了。第5自然段讲男孩儿改掉毛病的原因:他体会到发一次脾气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就像一个无法填平的洞。

  课文插图生动、形象地描绘男孩儿把钉子、锤子交还爸爸时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第5自然段的内容。画面上男孩儿身后的木桩上一个个无法填平的洞说明了发一次脾气带给别人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揭示了要学会自控的做人的道理。

  课文有4道练习题。第1题朗读课文,说说男孩儿道了歉,为什么朋友还是越来越少了。目的是理解主要内容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第2题是读准多音字的练习。星号题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说一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着眼于思想上受到教育。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爱发脾气的孩子》教学札记

  从古至今,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教师讲到哪里就听到哪里,不可有任何异议。后来“放宽政策”,学生随教师所问,举手获准后可以发言。若偶有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就会被定为“乱插嘴”,有违课堂纪律,轻则挨批,重则受罚。现在在“新课标”引导下,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了,学生受到了尊重,可是“插嘴”的学生还是被在不遵守课堂纪律之列,受到老师、同学的“另眼相待”,我认为这种一概而论地斥“插嘴”为异端的做法是欠妥的。

  记得我讲《爱发脾气的孩子》这篇课文,讲到“以后每钉一颗钉子,我心里都非常难受,因为我知道着又是一个无法填平的洞”这一句时,话没说完,晶晶同学就插嘴问“木桩上的洞填不平也没有关系呀,为什么这个男孩会非常难受呢?”我先一楞:这正是我马上要提的问题,是以课堂纪律为重批评她插嘴还是顺着她的提问让学生思考呢,我看着他有些紧张的脸(我对班级的课堂纪律要求很严格)心想:她已经知道不应该“插嘴”了,我就不要在批评他了吧。我顺势引导,说:“这正是我要问的问题,你能回答吗?”她摇了摇头,认真地和同学们一齐思考,忽然一生插嘴叫道:“爸爸让他发一次脾气就在木桩上钉一颗钉子,他每钉一颗钉子就代表自己又发了一次脾气,而且当他向同伴道歉后虽然能把钉子取下来可是他的朋友还是越来越少了,他当然难受啦!”同学们经他一提醒,便纷纷举手,……这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当时我想:正是这两位同学的“插嘴”带动了其余学生的思维,这个问题的答案才得以从学生口中说出,不然从我口中宣布答案后,学生一定又是一副似懂非懂、没有兴趣的表情,那样教学效果可是大打折扣哦。

  从这次教学的“插嘴”我想到我班的一名女生--------陆俞,她活泼好动,思维比较活跃,不墨守成规。可她在课堂上是经常被老师点名提醒的对象,你瞧:她一会儿翻书看后面的内容,一会儿玩橡皮、铅笔,一会儿又和同桌讲话……哎,为了她,老师一节课要组织好几次纪律。可只要她听讲了,她又能回答出一般学生说不出来的精彩答案,当然多数时候她都等不急举手让老师请她回答,而是让答案脱口而出,为此,在得到老师表扬时会受到要举手才能回答问题的警告,而受到警告后她就会学习兴趣全无,回到自己做小动作的状态。

  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种现象,觉得教师应善待这种“插嘴”。因为插嘴的学生,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了,我认为有时多几个这样的插嘴,课堂气氛将会因之而活跃起来。

  有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舱,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方法:在鱼舱里放进几条鲇鱼,鲇鱼生性好动,四处乱游,而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了机体的活动量,因而死亡率降低,渔民的受益也就高了。其后把这种利用鲇鱼以增大沙丁鱼活动频率、激发其活力、延长保活期的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若把只知道听老师讲课,“墨守陈规”的学生比作沙丁鱼,课堂气氛显得死气沉沉,而这个“船舱”中放进几条生气勃勃的“鲇鱼”,便能打破沉闷,增强活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便会提高。这几个会“插嘴”的同学不正是那几条“鲇鱼”吗?

  为此,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老看法:认为学生课堂上坐得端端正正,定神地听老师讲课,才是最好的学生,这样的班级才是守规矩的好集体。事实上这样的鸦雀无声、平静无波的课堂无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动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而课堂上学生的“插嘴”,除少数胡说、有意捣乱外,多数总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情不自禁的主动发言,他们这种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思维,主动要求自觉学习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比那些脑子里也许还在想着如何坐好才能受到老师表扬,张着嘴等老师“喂知识”,甚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着教室外面的学生要好得多。

  在课堂上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成为“新瓶装老酒”的表面文章,教师应该更新观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保护这种“插嘴”,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的这种“插嘴”一味受到批评或指责,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会使他们以后连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了。因此,我们要区别对待课堂上学生的“插嘴”。


猜你感兴趣:

1.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

2.二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9课最大的书课文

3.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29课掌声课文

4.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最大的书课文

5.爱发脾气的孩子教案设计

6.爱发脾气的孩子教学反思

316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