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13课反思范文
二年级下册语文13课反思范文
《动手做做看》是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老师在上完课后应该进行怎样的反思呢?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二年级下册语文13课《动手做做看》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年级下册语文13课《动手做做看》反思范文1
《动手做做看》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学家郎志万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并从中受到启发,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朗志万和伊琳娜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白“朗志万是科学家,他可以说是知识的权威。”然后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为了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的能力,我提前布置了一个实验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往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子里放进一条金鱼,观察水的变化。让学生亲手操作、亲眼所见,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能有效轻松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对别人所说的话,要通过思考去判断,敢于大胆质疑,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要动手做做看。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抓读的训练。在课堂上,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力求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如: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比赛读等。并且抓住了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味伊琳娜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提高朗读水平。
2、抓了语言文字训练。如理解“哄骗”,让学生给“哄骗”找个近义词。理解“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这句话中的“光”字,老师让学生换词读一读,促进学生语言内化。让学生把“您怎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改成陈述句说一说,促进学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3、抓说、写的训练。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之后,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些什么?这是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有利实践,并让学生在说后写一写,锻炼了学生写话的能力。
教学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在今后不断探索与改进的地方:如教师语言还不够精简;如何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当学生的回答有偏差时,如何有效地引导等。
二年级下册语文13课《动手做做看》反思范文2
《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伊林娜在朗志万的启发和鼓励下,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但是只停留在这个科学素养的培养定位上显然过于肤浅,更重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感悟——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文章情节简单,语言平实,却给人以启迪。。要让学生感悟以上两点核心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的关键。教学时,我为了激发学生读书探究的欲望,唤起学生的科学意识,做了如下尝试:
一、课前试验,激发兴趣
上课之前,让学生在家里做试验:两个不同重量的球从同一高度落下,哪个先落地。作业一布置,课堂上当即众说纷纭,对于这一生活细节,孩子们有过想法但没有实践经历,强烈的好奇心会趋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回家试验,在兴奋中感知,在疑问中探究。
二、学习课文,突破难点
有了以上的切身实践,加上课文浅显易懂,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的含义,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伊琳娜,此时此刻你会对郎志万说些什么?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这两个角色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设计了此环节,“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或疑问?你是怎么做的?”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当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时,自己会先思考,如果实在做不出来,再向家长和老师请教。而大部分学生都称自己以前害怕困难,懒于思考,但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明白了产生疑问时要多动手做做看,一定要想办法弄明白。
二年级下册语文13课《动手做做看》反思范文3
——敢于质疑,不盲从
《动手做做看》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学家郎志万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并从中受到启发,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在进行教学之前,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是这样的:我拿出了两只长短不同的粉笔,问学生:“这两只粉笔同时落地,你认为哪一只先落地?”有的学生说长的先落地,有的学生说段的先落地。我也认为是长的先落地。借此机会,我做了这个实验。做完之后,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同时落地。”这时学生议论纷纷。由此我告诉学生有权威的人地话不一定全是对的,引入新课。
进行教学时,我开头设计了两个问题: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呢?再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学课文,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此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学习课文就特别投入,效果也较好。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也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
在教学这篇课文中,老师设计了“朗志万和伊琳娜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白“朗志万是科学家,他可以说是知识的权威。”然后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为了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的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往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放进一条金鱼,观察水的变化。让学生亲手操作、亲眼所见,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能有效轻松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对别人所说的话,要通过思考去判断,敢于大胆质疑,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要动手做做看。
而后在引导学生懂得道理时,我紧抓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和“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围绕这两句话,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学习时,还运用讨论、交流、实验、评价、点拨等手段,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相机落实各项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并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完成难点的突破。
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效果还不错。但也出现了几个不和谐的地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改进。如,在引导学生读出伊琳娜生气的语气时,我提醒学生可以想想平时生气时会做什么动作,用表演的形式来朗读这句话。有的学生就加上了一些粗鲁的动作或不文明的语言,这样反而过火地强调了伊琳娜的生气,也教给了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在引导学生理解朗志万最后说的那段话后,我出了“( )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 )。”这样一句话让学生仿照“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学生说:“小偷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自己试试看。”我当时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与正确的引导,导致后面几个同学也出现说偏题的现象。如果我及时引导说:“朗志万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是有一定权威性的人物,他说的话一般人都会相信的。小偷的话当然不可信,他是一个坏人,没有人会相信他的话。要在括号里填有一定权威性的人物才行。”我想学生听了后,也一定能够及时明白题意,就不会这样的课堂尴尬了。
在阅读对话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鼓励学生主动朗读给同学听。这是自我表现的机会,力争读出个性、读出风格。读后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同学之间自由开展读、听、评活动,是锻炼和提高朗读、听读和评价能力的有效方法。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促进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但在教学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问学生一些问题时,学生并没有像我所预设的那样回答,我在引导他们时,虽然学生的回答接近我的教学设计,但同时也有点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后要向老教师多听课,多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