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研论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研论文
经验的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们在自己的教学课程结束后有什么样的总结与反思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网络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研论文以供大家学习参考,相信这些文字可以让你受益匪浅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研论文(一)
“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问题最大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很多始料未及的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后,教师往往马上令其坐下,而不让其陈述理由。这样有些错误常常被忽略,不是无时处理,就是觉得无需处理,学生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关于正确与否的评价。久而久之,学生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无从获得课堂上真实的信息,看似进展顺利的课堂,实质上抹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独特性。如果教师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充分利用好“错误”这一教学资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巧用“错误”资源,激发探究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习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交通与数学》这一课中有一道练习: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出示完题目后,我让学生自己读题、解答,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做好了。我请了一位学生汇报算法。
生1:12×6=72(秒),72秒﹥1分,小东在1分时间内不能从一层走到家。
还没等我让他们判断对错,全班齐答:对!
“学生全都被题目蒙骗了。”我在脑海中思索着。但我还是希望有学生,哪怕是一位学生能有不同的想法,于是我说道:“认为他回答对的同学请举手。”除了几位没做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我不甘心:“请再读一下题目,再想一想。”
生2:老师,是这样的,是对的,没算错啊!
全班学生表情惊讶:是啊,没错啊!
我想了想,笑了笑,说:“你们房间在几楼啊,你们从一楼到自己的房间要走几层楼梯呢?”
生3:我家是三层楼,我的房间在2楼,我从1楼到2楼走1层楼梯。
生4:我的房间在5楼,我从1楼到5楼要走4层楼梯。
……
生5:老师,我知道了,小东家住6楼,他从1楼到6楼,只要走5层楼梯就可以了。
其他学生也恍然大悟,“是的是的,走5层就可以了。”
生6:如果走6层的话,就走到7楼去了。
一个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我高兴极了:“同学们,请再算一算这道题目,看看小东在1分时间内能不能到家。”
半分钟后,喜悦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教室:“能!能!12×5=60(秒),小东刚好能到家。耶!”学生兴奋极了。
课堂上的错误资源由学生而起,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针对学生的错误,笔者没有立即给予否定,也没有直接把正确结果展示给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你们房间在几楼啊,你们从一楼到自己的房间要走几层楼梯啊?”没想到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精神状态下纠正了错误,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善用“错误”资源,突破学习难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它是由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与学习的新知识之间不协调而产生的。这些数学中的难点,学生学习时往往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资源,进一步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如,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老师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1/2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道判断题“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 1/2”。结果学生的回答截然不同,教师没有简单做出评判,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了辩论。师:认为这道题正确的同学请到我的左边排好队,认为是错误的请到我的右边排好队。于是全班学生走到台上,分成左右两队。“你为什么认为是正确的?”“你们又为什么认为是错误的?”学生进行了辩论。真理越辨越明,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也纷纷明白了怎么样分才是1/2。学生一开始的错误是受年龄的局限,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学生的辩论,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好多学生纷纷改变主意,走到了老师的右边。一句本身错误的话在这欢乐而激烈的辩论中逐渐清晰明了,知识的难点重点突破了。
三、借用“错误”资源,激活创新思维
思维是艺术的体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错误”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和思维创新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主动应对”的新理念,才会看到“错误”资源背后隐含着的数学思维和隐藏着的价值,才会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个过程不正是师生教与学智慧的闪现吗?
如三年级上册学习乘法这一内容中有一道练习:光明小学三(1)班有单人桌12张,双人桌18张,这个班级可坐多少学生?应该说这是一道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大部分学生都会做,他们很快列出了算式:18×2+12=48 ,而有一位学生却列出了算式:(12+18)×2=60,全班同学一致否认,出错的那位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笔者微笑着请出错的学生讲讲解题思路,他轻轻地说:“我把这些桌子都看成了双人桌。”嘿,居然在这个错误的算式和这位学生的回答中出现了闪光点,因为他把12张单人桌也看成了双人桌。笔者马上抓住了这个思维的火花,启发这位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结果,他不但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2+18)×2-12=48。这时,同学们不禁为他鼓起掌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他的创新思维的启发下,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的一些错误的回答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位学生虽然刚开始的解题思路出现了错误,但教师没有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让他在自己讲解解题思路中激活思维,激发灵感。实际上,这是一个思维分析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思辨得出正确的方法,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创新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展。可见,教师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能够让解题中的错误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通过这个教学实例,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办法。
四、利用“错误”资源,体验成功喜悦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如学习数学的动机、成功的学习体验、成就感、自信心等。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堂教学出发,正确引导对错误的分析评价,从错误中领略成功,实现学生由“失败者”向“成功者”的转变。
如三年级的数学作业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1只猫吃1条鱼要1分钟,5只猫同时吃5条鱼需要多少分钟?大多数学生都认为1只猫吃1条鱼要1分钟,所以5只猫同时吃5条鱼就要5分钟。显然学生的这样回答是不正确的。这时,我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这一答案正确与否。有的学生认为1×5=5(分),所以5只猫同时吃5 条鱼要5分钟;有的学生认为5÷1=5(分),因此5只猫吃5条鱼要5分钟。而此时我也不急着下结论,而是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时有学生想到 5÷5=1(分)这表示的是5只猫平均吃5条鱼要1分钟,有了一个学生的带头,接下来学生的思维就开始活跃了。有的说因为同时吃,所以每一只猫都吃到了一条鱼,就是花了1分钟,有的说不管有多少只猫,只要是同时吃,就是花1分钟时间……学生在心情放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他们在纠错改错、评错赏错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常常听到同行们这样说:“没有错误的课堂是失败的”,也听经常赛课的老师说:“学生出错之时,就是老师出彩之时”。看来,错误的确是很珍贵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面对学生的错误,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动态生成的“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让其闪现创新的火花,发挥应有的价值,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研论文(二)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3.数学教研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