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一条大河》课后习题答案
成功,要靠辛勤与汗水,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一条大河》课后习题答案,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条大河》阅读练习・探究第一题答案
背诵《当我死时》《黄河颂》《长江之歌》。这三首诗(歌词)及《长江》都以“母亲”指称长江、黄河,但抒发的情感各有不同,请具体谈谈。
《当我死时》抒发了去国怀乡的强烈情感,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和对祖国统一的热望。《黄河颂》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颂歌,抒发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伟大坚强的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长江之歌》抒发了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热爱。诗中以长江的美好、博大、仁厚、雄伟的形象象征祖国母亲,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热爱、深情赞美的感情。《长江》抒发了对新中国的赞美之情,歌颂了祖国母亲所处的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新时代。
《一条大河》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答案
《黄河颂》和《长江之歌》中的黄河、长江并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黄河、长江,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黄河颂》:“英雄的气魄”“英雄的故事”“英雄的体魄”“英雄儿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伟大坚强”等。《长江之歌》:“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等。
《一条大河》阅读练习・探究第三题答案
你是否像《-条大河》的作者那样,由《黄河颂》《长江之歌》或其他歌唱祖国、中华民族的歌曲引发过某种亲切、深情的感受?如有这种体验,请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听。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谈出自己的深切感受即可。
《一条大河》词句品味·积累题答案
1.许多现代歌词往往化用古代诗词的经典语句。试体味“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黄河颂》)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间的联系。
2.《长江之歌》中的“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原稿为“你从历史走来……”请
体会这一改动的妙处。
3.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
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
乐,滔滔,朝东(《当我死时》)
品味上述诗句,尤其是加下划线词句,揣摩其想象的躯体和现实的躯体之间的不同,想象的听觉和现实的听觉之间的不同。
4.郎朗的手像气功状态中的起式,缓缓地飘落在键盘上,像灵巧的船桨划开了宁静许久的河面,那清泠泠的波纹舒缓地荡漾开来。我感觉那悠荡的波纹正款款地朝着我的心灵漫过来,层层浓烈着我的记忆,我的情感,熟悉的主旋律从一种由弱渐强的缠绵演奏中,排箫般引起了我的共鸣。我的内心随着清脆的琴键而合唱起来。(《-条大河》)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上述语句尤其足加下划线词却使人对音乐有了生动的感觉。文中还有类似的描述。仔细体味,琢磨其中的妙处。
1.体味“联系”,就是体味它们在表现大江大河的雄伟气势以及语句上的相似点,同时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是语句上发生了变化。
2.“远古”比“历史”更为具体可感。文学要直观可感,要有形象,尽可能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人的感觉,使人感动。
3.诗人把自己的躯体想象得异常庞大,并睡在黄河、长江之间,可以同时拥有两个母亲河。诗人表达的就是:彻底地拥有祖国、全身心地融入祖国,生前无法满足的情感,愿死后能得到加倍的补偿。
“最母亲”中的“母亲”在此处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可理解为“温暖”“慈爱”。
现实中的长江、黄河的涛声往往是咆哮的噪声,但久别的游子却把能听到这久违的浪涛之声当作最美妙的享受、最美好的催眠曲。
4.运用了通感,“像灵巧的船桨”一句的画面和音乐旋律的轻盈、柔缓是协调一致的,画面的透明感明显,表现了作者感觉的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