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期中考试题及答案(2)
初二物理上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24.(2分)写出图中两种情况下的温度值:甲 ﹣6.2 ℃,乙 38.8 ℃.
考点: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异同..
分析: 要正确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一定要找到0℃的位置来确定是零上还是零下;每一个大格和每一小格的示数是多少,确定好上面的三项内容就可确定正确的示数.
解答: 解:(1)如图甲:0℃在左侧,水银柱从右侧逐渐接近0℃,由此断定此时是零下,每一大格是1℃,分度值是0.1℃,一定从绝对值小的开始读,示数为﹣6.2℃;
(2)如图乙:0℃在左侧,水银柱从左侧0℃开始逐渐远离0℃,由此断定此时是零上,每一大格是1℃,分度值是0.1℃,一定从绝对值小的开始读,示数为38.8℃;
故答案为:﹣6.2℃,38.8℃.
点评: 温度计读数时,一定要注意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的示数、有0℃的位置来确定是零上还是零下,甲图易读成﹣7.8℃
25.(2分)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轻.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
答: 乙、丁 .(填序号)
考点: 声音的综合利用..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
解答: 解:甲: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向外抽时,听到的声音逐渐减弱,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由此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的振动;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笛子中的空气柱发生振动,而且笛子柱的长度在不断变化,振动频率不断变化,造成音调的改变.所以笛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所以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乙和丁;
故答案为:甲、乙.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音的特征等知识进行解答.
26.(7分)在“研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8 90 92 94 96 97 98 98 98
(1)安装该实验装置时,应该先固定图2中A、B两铁圈中的 B 铁圈.
(2)小明读温度的方法如图2所示,他在实验中的错误是: 视线没有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齐平 .
(3)往烧杯上方加一纸盖,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 98 ℃,根据表中数据,在上图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4)在第6分钟后, 需要 选填“需要”、“不需要”)吸热;
(5)给半杯水加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3中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给一整杯水加热,则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c 选填“a”“b”“c”“d”);
(6)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如图4,其中 (1) 沸腾时的情况.
(7)在同一实验室里,三组同学测得水的沸点分别为97℃、93℃、102℃;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组用的温度计有偏差,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一猜想: 将三支温度计一齐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
考点: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用酒精灯加热物体时,安装装置时,先从下到上,方便调节.
(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齐平,温度计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壁;
(3)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在时间和温度图象上,描出温度和时间的对应点,并把各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4)水沸腾后,需要继续吸热.
(5)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点与气压有关,同种物质气压不变,沸点不变.
(6)掌握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7)要判断几支温度计是否标准,可用这几支温度计同时测量同一液体的温度.若所测温度不同,则温度计有问题.
解答: 解:(1)安装该实验装置时,应该先固定图甲中B铁圈,它是用来固定烧杯的,而A是用来固定温度计的,所以需要先固定B;
(2)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齐平.
(3)由表格数据知,水在第6min开始,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此时水的沸点是98℃.
在时间和温度图象上描出(0,88)(1,90)(2,92)(3,94)(4,96)(5,97)(6,98)(7,98)(8,98),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如下图.
(4)在第6分钟后,水已经沸腾,但需要继续吸热.
(5)由题可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所以水的沸点是不变的,但是b、d表示沸点都变了,所以BD错误.
但由于水的质量变大,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温度升高的比较慢,所以,A错误,C正确.
(6)图(1)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图(2)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
(7)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一齐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故答案为:(1)B;(2)视线没有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齐平;
(3)98;
(4)需要;(5)c;(6)(1);(7)将三支温度计一齐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点评: 本题通过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温度计的读数、沸点等知识,用数学描点法描绘时间和温度的图象,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
27.(6分)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甲所示.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过程用了 10 分钟,冷却到第5分钟时呈 液 态
(2)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凝固前降温比凝固后降温 快 (选填“快”或“慢”).
(3)凝固点为 ﹣2 ℃.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低 了.(选填“高”或“低”)
(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变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考点: 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根据图象可知:凝固过程是温度保持不变的那一段,即可确定正确答案;
(2)液态的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凝固的过程中放热,但温度是不变的;
(3)与水凝固的图象对比即可求解;
(4)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
解答: 解:(1)晶体的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在图象中与横轴平行的一段是温度保持不变的,
所以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到第20分钟凝固完成,凝固过程用了10分钟;冷却到第5分钟时呈液态;
(2)液态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凝固时放热,温度是不变的.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凝固前降了6℃,凝固后降温了2℃,故该物质凝固前降温比凝固后降温快;
(3)从图象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
又知:水的凝固点是0℃,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低了,所以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是对的;
(4)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所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故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故答案为:(1)10;液;(2)快;(3)﹣2;低;(4)变多.
点评: 解决此题的根据是要读懂晶体凝固的图象,特别是要弄明白究竟哪段是凝固过程.还要知道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变化.
28.(4分)如图为光的色散实验示意图.
(1)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白屏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是 红、橙、黄、绿、蓝、靛、紫 光.
(2)如果我们把一支温度计放在红光外侧,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这种不可见光我们称为红外线,为了让温度计的示数上升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 .
(3)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红玻璃,则白屏上将会呈现 红 光.
(4)将红、绿、蓝三原色色光等比例混合后会复合成 白 光.
考点: 光的色散..
专题: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 (1)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
(2)红外线的热效应强,太阳光向地球辐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黑色吸热本领比其他颜色强.
(3)不透明的物体可以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而吸收其它色光;透明物体可以让与它相同的色光透过,而把其它色光反射回去,无色透明的物体能透过所有的色光.
解答: 解:(1)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本领不同,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
(2)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红外线能使温度计示数升高很快,因此应将温度计放在红光外侧;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原因是黑色吸热本领强,使温度计示数变化较大,增加温度计的灵敏度;
(3)无色透明的物体能透过所有的色光;所以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红玻璃,则白屏上将会呈现红光;
(4)红光和绿光混合是黄光,红光和蓝光混合是品红,绿光和蓝光混合是青光.红光、绿光、蓝光三者混合是白光.
故答案为:(1)红、橙、黄、绿、蓝、靛、紫;(2)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3)红;(4)白.
点评: 该题考查了光的色散实验以及红外线的热效应,虽然红外线是不可见光,但可以根据其热效应来证明它的存在.还要明确彩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和物体相同的色光,其它的色光被物体吸收;彩色不透明物体只反射和物体相同的色光,其它的色光被物体吸收.
29.(6分)如图,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能确定像的 位置 .
(2)取两只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为了能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
(3)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倾斜放置 .
(4)如果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再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像的位置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来确定.实验中既能看到物体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要采用透明的玻璃板.
(2)研究物像的大小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把蜡烛A的大小用蜡烛B来代替.
(3)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使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4)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等距、连线与镜面垂直,据此分析实验的操作步骤.
解答: 解:(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选用大小相同的两个蜡烛,是为了用蜡烛B代替蜡烛A,来比较物像的大小.
(3)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像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如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4)光屏能接收到实像,但接收不到虚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1)位置;(2)大小;(3)玻璃板倾斜放置;(4)不能;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5)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此类题目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只要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不难.
30.(3分)某水银温度计的玻璃管上有110格均匀的刻度线,当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液面在第30格处,当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通常情况下的沸水中时,液面在第80格处.(已知水银的凝固点是一39℃,水银的沸点是357℃)
则:①这支温度计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多少? 2℃ ;
②这支温度计在第50格处的实际温度为多少? 40℃ ;
③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39℃~160℃ .
考点: 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 首先明确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 1℃.然后结合题中不准确温度计与沸水和冰水混合物对应的格数,就可求出每小格表示的温度值.再根据总格数求出不准确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解答: 解:(1)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为: =2℃;
(2)这支温度计在第50格处时,距离30格处只有20格(50﹣30)的距离,则这20格的实际温度为:20×2℃=40℃;
(3)从最下面的0刻度到30格处共有30格,则该温度计最下面的0刻度对应的温度是:﹣30×2℃+0℃=﹣60℃,因水银的凝固点是﹣39℃,所以该温度计所能测得的最低温度是﹣39℃;
最上面的110格到80格处共有30格,则最上面的110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100℃+30×2℃=160℃.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9℃~160℃.
故答案为:(1)2℃;(2)40℃;(3)﹣39℃~160℃.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不准确的温度计上的温度与真实温度的换算.解题的关键是找出两种温度计的对应关系.
四、综合应用(共12分)
31.(3分)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D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2)如果小孔变大,它在薄膜上所成的像将 亮度增大,像变模糊 .
(3)猜想一:小孔成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猜想二:小孔成像的大小可能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请选择一个方面设计实验过程(可作图说明) 保持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改变物体到小孔的距离,观察像的大小变化 .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 (1)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这就是小孔成像;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经小孔成的像的形状由物体决定,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
(2)如果小孔变大,则相当于成像的小孔变多,据此解答;
(3)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物到小孔的距离、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解答: 解:(1)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蜡烛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即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成的像是蜡烛的倒立像;
(2)如果小孔变大,则相当于在光屏上有很多的小孔同时成像,且小孔的位置不同,所以蜡烛所成的像亮度增大,像变模糊;
(3)保持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改变物体到小孔的距离,观察像的大小变化;
保持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改变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观察像的大小变化.
故答案为:(1)D;(2)亮度增大,像变模糊;(3)保持光屏到小孔的距离相同,改变物体到小孔的距离.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和像的特点,属于基础知识,比较容易解答.
32.(2分)小明在厨房中发现: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的瞬间会出现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情景,“白气”实际是 水滴 ,你可以确定 甲 是火焰刚熄灭后瞬间的情景.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烧菜时冒白气,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锅周围的温差越明显,液化现象越明显.
解答: 解: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炉子上方看到的“白气”是一种水蒸气的液化现象,“白气”是小水滴;
火焰熄灭前,菜上方的温度较高,水蒸气发生液化的程度较小,故“白气”较少;熄灭后,菜上方的温度较低,水蒸气液化程度大,形成的“白气”就增多.
故答案为:水滴;甲.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液化现象,需要明确两点:我们能够直接看到的“白气”是水滴,不是水蒸气;温度差越大,液化现象越明显.
33.(2分)阳光明媚的早上,想在南北走向的河边拍摄一张水中倒影的风景照,人应该站在河 东岸 (东岸/西岸)拍摄.拍摄的倒影是 西岸 (东岸/西岸)的景物.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 当太阳光照到物体上后,物体反射太阳的光照到水面上,此光线又会经过水面反射,反射光线照到我们眼睛后,我们沿着反射光线看过去,会看到水中有树木的倒影.
解答: 解:早晨太阳在河岸的东边,若站在西岸拍摄,阳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使较强的光进入镜头,看不清倒影.
若站在东岸拍摄,西岸的风景同样会把太阳光反射到水面上,且不会太强,符合摄影的要求,所以需要在东岸拍摄,拍摄到的是西岸的风景.
故答案为:东岸;西岸.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光的反射定律分析解答.
34.电动车的反光镜是用来观察车后情况的平面镜,在某次行驶时,发现左侧反光镜中看到的是车后的树梢和天空,却看不到路面的情况,为确保行驶安全,左侧反光镜的镜面应该( )
A.
向外旋转 B.
向内旋转 C.
向下旋转 D.
向上旋转
考点: 光的反射..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 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 解:发现左侧反光镜中看到的是车后的树梢和天空,说明树梢的反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路面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反射后射向了上面,因此需将反光镜向下旋转.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光的反射现象,将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
35.(3分)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0.50 1.50 2131
2 31.00 2.00 1284
3 48.50 2.50 656
(1)三根管中音调最高的是 1 号.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答: 不能 (能/不能); 理由: 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 .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探究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的关系应应用控制变量法.
解答: 解:(1)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1号管子的频率最大,1号管子的音调最高.
(2)探究管子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的关系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实验中没有控制管子的长度相同而直径不同、或管子的长度不同而直径相同,
即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不能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故答案为:(1)1;(2)不能;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判断音调的高低、实验数据分析等问题,知道音调的决定因素、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即可正确解题.
看了“初二物理上期中考试题”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