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
复习可以使你更好发挥知识的作用,熟能生巧,融会贯通;最后,脑子越用越聪明。复习可以增加记忆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仅供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一)
第21课《桃花源记》 P168
陶渊明
一、作者及作品
陶渊明,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二、文章知识
(1)线索:以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顺序
三、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复前行,欲穷其林。缘:沿着。穷:穷尽。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
3、甚异之。异:诧异。
4、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老人。垂髫: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并:都。
8、问所从来,具答之。具:详尽。
9、村中闻有此人,咸(xian)来问讯。咸:都。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1、处处志之。志:动词,作标记。
1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志:名次,标记
13、闻之,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
14、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不久。津:渡口。
1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是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四、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翻译: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12、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五、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六、简答
1、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3、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答: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7、“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A、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B、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二)
第22课《短文两篇》
《陋室铭》P173
刘禹锡
一、文体常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词语解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馨,香气。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借代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案,文书,案卷。牍,公文。案牍是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6、何陋之有?何:什么。
三、句子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简答
1、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答: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答: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作乐。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答:从本文表达的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独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作者的思想又是消极的。(可发挥自己的见解)
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略)
6、人人都有自己的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答:(略)
7、文中有哪些骈句和散句?
答:骈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P174
周敦颐
一、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动词,长枝节。
4、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独:只,仅。濯:洗涤。妖:妖媚。益:副词,更。植:树立。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二、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翻译: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简答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节操的思想感情。
3、文章中“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这些具体特征代表了莲花的哪些可贵品质?
答:“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这些特征代表莲花的可贵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4、细细揣摩“菊之爱”有两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如赞成两种都有道理。自圆其说即可。)
答:作者的意思是避世者不染尘世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6、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你能具体指出都用了哪些句式吗?
答: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的句式分别是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受环境影响,“孟母三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本文的观点,只要保持坚贞的节操,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影响。
8、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有哪些?
答: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9、目前,全国正在进行“国花”推选活动,如果你也参加这项活动,下面三种花中你打算选什么为“国花”,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一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一个)。
示例:我选择杜鹃为国花,因为:花中此物似西施。
参考答案:
我选择荷花为国花,因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选择牡丹为国花,因为: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选择梅花为国花,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10、不久前某行政部门征集公益广告,以一幅清莲图为主体图案的广告创意,因积极的比喻意义被采纳,清你为该主体图案配一句恰当简明的广告语。(不少于8个字)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三)
第23课《核舟记》 P178
魏学洢
一、词语解释
1、高可二黍许。可:大约。许:上下。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修狭:长而窄。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5、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6、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挨着。
7、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若:像。了了:清楚明白。
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戴高高帽子。为:是。
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
二、句子翻译
1、苏黄共阅一手卷。
翻译: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舟尾横卧一楫
翻译: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翻译: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翻译: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翻译: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
6、尝贻余核舟一。
翻译: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船。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翻译: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8、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技艺出真奇妙啊!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翻译: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若听茶声然。
翻译: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