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基础卷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基础卷
狠抓基础是成功的基础持之以恒是胜利的保证。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基础卷,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基础卷:
一、积累与运用(12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shū( )然 bèi( )论 jūn( )裂 愚méng( )
2.补全下列成语空缺的字。(4分)
司空见( ) 毛骨( )然 闲情( )致 ( )次栉比
3.想想看,下面一段文字中甲、乙、丙、丁四处应填入的诗句各是什么?选择答案,将其字母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甲)”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于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乙)”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丙)”韩翃的《秋斋》:“(丁)”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A.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
B.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
C.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D.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竹茂矣。
甲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 丁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42分)
(一)(16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②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它景物配合着布置。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④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⑤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⑥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⑦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4.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2分)
5.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2分)
6.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2分)
7.文中概括假山特点的句子是 。(2分)
8.“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与“ ”相呼应,说明了假山堆叠的艺术美。(2分)
9.画线句子中的“艺术”与“技术”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分)
10.这段文字中标出序号的八个句子是说明池沼特点的,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些句子说明的侧重点。(每处限10个字)(3分)
(二)(11分)
现在,在北京,连乌鸦都久违了。几十年前,我小的时候,老鸹是北京一景。清晨,成群飞向城外,在乡下地里觅食;黄昏,成群飞回城里,在城里类似万寿寺这种多树少人的深宫大院里过夜。数量之多,达到遮天的地步,一飞就是黑压压的一大片,总是几百上千只,叫着闹着,给清冷的天际增添了一点无序的伴奏。它们很准时,人们按着它们飞进飞出的钟点劳作休息,倒真能起到生物钟的作用。我常为现在我院中的那两只大呆鸟感到难过,它们似乎已经没有了日升飞出日落飞回的习惯,大白天都蹲在城里无所事事,而且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大叫,老鸹不老呱了,怪可怜的。
以鸟来说,麻雀、老鸹、燕子,是北京的最大众化的鸟类,多少年来,它们都陪伴着北京人生活,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中伙伴。如今,老鸹和燕子在北京已经很稀有了,麻雀经过大围巢也元气大伤,都构不成北京的景致了,实在是非常的可惜。
11.作者回忆小时候“老鸹是北京一景”的情形,有什么用意?(2分)
12.“肆无忌惮”这个词语本来含有贬义色彩。联系上下文,说说在这里作者赋予了它什么样的新意?“老鸹不老呱了”,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怪可怜的”?(4分)
13.作者为什么常为现在院中的那两只大呆鸟感到难过?用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2分)
14.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3分)
其实,每座城市都应该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而且形成传统,是它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三)(15分)
我忽然觉得,这只鸽子绝非偶尔落脚,它分明是大自然派来的一位使者,那“咕咕”的叫声,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多少年了,我们太习惯去探寻大自然的意义,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其实,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
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
15.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上面画线句子的含义,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作者的感觉中,这只鸽子不是偶然间来到这里的,而是成了人类呼唤宁静、和谐、和平的使者。
B.那“咕咕”的叫声、带血的翅膀在向我们倾吐:人对自然的剥夺与破坏已太多,早点醒悟,还自然本来的面目与生机吧!
C.作者运用拟人修辞,赋鸽子以使者的身份与感情,体现出作者对鸽子、对一切生灵的命运的关注之情。
D.“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运用了反问句式,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人们可悲的下场。
16.联系上下文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多少年了,我们太习惯去探寻大自然的意义,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这句话的理解,你认为人和自然应该有一种怎样关系呢?(3分)
17.“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中的“之”指什么?又是什么使它变得宁静而高远的?(4分)
18.作者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仅仅是“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吗?为什么?(3分)
19.上面第二段文字也是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结尾,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点明主旨,与课文开头相呼应。
B.作者通过让鸽子落脚而不封阳台这件事,表现了自己对待人与自然的态度。
C.表明了作者今后再也不封阳台的决心。
D.阐述了明天不封阳台的几个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2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泥于掌故( ) ②妄意轻信人言( )
③盖地有高低( ) ④潴有浅深( )
⑤非咨询不穷其致( ) 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⑦昔海忠介治河( ) ⑧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21.文中提出的治水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22.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2分)
2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是( )。(2分)
A.治水/必躬亲 B.泥于/掌故
C.昔/海/忠介治河 D.而随官人役/未尝/横索一钱
24.海瑞是一个廉洁奉公的清官,也是一个身体力行、操劳奔忙、造福百姓的实干家。下面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海瑞哪些方面的品质?(4分)
①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②亲给钱粮,不扣一厘……
25.《治水必躬亲》选自《 》,作者,代江苏金匮人。文章论述了 的道理。(2分)
四、写作(3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巴勒斯坦有两片相距不远的海,一片是活水,鱼儿在水里游,鸟儿在海边唱,充满了勃勃生机;另一片是死水,没有游动的鱼儿,没有鸟儿的鸣啭,更没孩子们的欢笑。注入这两片海的约旦河水是一样的,为什么差距如此大?原来活海接纳河水但并不保守,海里每流进一滴水就流出一滴水,接受与付出以同样的速度进行。死海则小气地把河水储存起来,一滴不放。懂得付出的,活着;只知接受的,死了。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如此呢?
请联系生活实际,以“接受与付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所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题目自拟(不得直接以话题为题)。⑤不少于550字。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基础卷答案:
一、1.倏;悖;龟;氓 2.惯;悚;逸;鳞 3.甲:D 乙:C 丙:A 丁:B
二、(一)4.假山和池沼;池沼 5.不能。这是一个段首中心句,它规定了下文展开的先后顺序。 6.有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7.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8.苏州园林假山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 9.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 10.引用活水;宽畅的池沼作中心;桥梁不雷同;边沿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鱼戏莲叶间
(二)11.作者回忆小时候“老鸹是北京一景”的情形,意在突出现在老鸹在北京已经很稀有这样一个事实,它已构不成北京的景致,作者为此感到非常的可惜。 12.“肆无忌惮”在这里含有“没有拘束,没有顾忌,充满生命活力”的含义。“老鸹不老呱了”,是因为老鸹失去了它本应有的响亮的叫声,失去了它本应有的活力,作者因此觉得“怪可怜的”。 13.因为“它们似乎已经没有了日升飞出日落飞回的习惯,大白天都蹲在城里无所事事,而且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大叫,老鸹不老呱了”等等。 14.从上下文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作者欣赏的是一个有着很好生态环境、充满活力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必然有着自己钟爱的小动物和人类和谐相处,并形成一种特色保留下来,从而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
(三)15.D 16.说明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用自己的智慧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挖掘大自然财富,却常常忽略了自然本身的法则。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懂得保护环境,尊重自然。 17.指“我心灵的天空”;是“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使它变得宁静而高远的。 18.不仅仅是为了这些,其实它还表明了作者希望人们亲近自然、为人类自己留一片宁静和平的天空的愿望。 19.C
三、20.略 21.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22.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也行) 23.C 24.①为真实、全面地了解情况,不辞劳苦、事必躬亲。②廉洁奉公、造福百姓。 25.履园丛话;钱泳;清;治水必躬亲
看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基础卷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