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八年级数学 > 初二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

初二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

时间: 郑晓823 分享

初二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

  对教学反思的再思考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关于初二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课后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二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二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一)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体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过程,发现只需要少量的条件就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我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的45°和60°两个角画一个三角形,每人画一个,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两个人画的三角形是不是全等?如果不全等,是不是相似?如何判定两三角形相似?

  让学生明白,用定义判定两三角形相似的话,要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所以,应该将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测量出来,三边的长要算出来,再看对应角是否相等,三边是否对应成比例。

  这个探索的过程时间应该长一些,让学生充分明白,所有人画的的45°和60°的三角形都不一定全等,但是却都相似,而画三角形时,只有两个角是确定的,然后再用另外的度数进行试验,从而让学生明白,用少量的条件也能判定两三角形相似。

  总结出判定定理:两个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然后给出几何语言:

  在△ABC与△DEF中,

  ∵∠A=∠D,∠B=∠E

  ∴△ABC∽△DEF

  强调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有助于学生找对应边和对应顶点。

  而相似后,三条对应边成比例,是以后解题的关键,所以,相似是求线段的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看到题后感觉自己不会,不知道该怎么做,其实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刚学习的新知识不会用,另一个就是学生能证明相似,后面求某些线段的长时,就不会了,这主要是学生不想将三条对应边所成的比例写出来,没有比例线段,当然就无从下手了。

  其实只要将三条对应边成比例写出来,再将数据代入就很明了了,例如:基础训练上一个题,如图,矩形ABCD中,E、F分别是AD、AB边上的点,CD=33cm,BC=20cm,AE=10cm,∠1=∠2,(1)试说明△AEF∽△BCF;(2)求AF,BF的长。

  对于这一个题,第1问没什么问题,但第2问就有很多学生要有问题了,其实也不难,主要是刚学习相似,只想一看就想得到结果,但这可不太好办。我告诉学生,既然得到相似就把它们的对应边都写出来,即写成三边成比例的形式:,然后再把给出的数据代入里面,得到 ,要求的线段是AF,BF,所以跟EF,CF没有关系,所以只用即可,这样再根据AF+BF=33可用AF表示BF从而得解。这样一说明,学生都明白了,看来相似主要是用对应边成比例,得到相应未知数的值,但要选择哪几条边,学生现在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应该将三边成比例都写出来,再挑选,慢慢熟练了以后,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课后作业的反馈,学生运用得还不错。这是这一节课的一点思考。

  成功源于坚持!

  初二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二)

  1、成功的亮点:

  (1)本课的整个教学活动,运用“教学预案”、网络博客、班级QQ群等载体和平台,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以生为本、先学后教”、“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自主研究探索的能力以及应用相似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是初中数学新课标“空间与图形”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年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还是教材的教学难点。学生在复杂的图形中往往不易分辨两个相似三角形及其对应关系;教学中对这一重点和热点内容进行系统地、发散地变式训练,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手段,而由一个源命题作典型题例进行引申发散,可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本课紧扣教材典型题例,利用超级几何画板、flash和PPT等多媒体教学平台,动态地对“A字型”结构的三角形相似这一“基本图形”进行旋转、翻折、平移变化,揭示了几何证明中常见的几种三角形相似图形------“A字型”、“X”字型、子母型、双垂直型之间的内在联系,较好地把握住多数学生认知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帮助学生分辨两个相似三角形及其对应关系,分化了教学难点,拓展了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3)尝试以学生课外预习“教学预案”的形式,再由网络博客、班级QQ群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综合手段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内外的教学效益,减轻了学生过多的作业负担,而且可操作性强,是值得推广和探究的新课题。

  2、不足之处: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足,欠缺质疑精神;师生的某些“教”、“学”观念及习惯(如“师”话连篇而“生”音渺渺等)亟需变革,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初二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三)

  以下是我执教的《探索三角形的相似的条件1》一课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一、引入。课上采用了情境导入:

  同学们物理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用我们已学的知识是无法解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那么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才相似呢?从而引入这节探索课。

  反思: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上课一开始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使学生明白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认真学好本节课的新知。学生前一节课以学过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并且通过教材的几个例题教学,学生基本上撑握了如何应用对应边成例来求线段的值。正因为有这样的认知,于是我设计了上面的情景导入。我们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法,注重“用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改进:1、上新课直接由情景导入新课,可以复习什么是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对应边有什么关系?

  2、可用类比的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复习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用类比的思想让学生思考能不能像三角形全等一样找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识别三角形相似。

  3、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情景中提出的问题,有点儿一闪而过,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去完成一下,用已学的知识能否算出教学大楼的高度。

  二、探索活动

  探索一:由教师演示教学用的一幅三角板和自制的两个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形有一个角对应相等),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探索二:让学生动手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并与同桌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思考对应角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并计算对应边的比值,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同桌之间画的三角形相似吗?从而得出结论。

  反思: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动脑筋动手的习惯。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组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方式,通过2个连续的活动,创设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卢梭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教学中将数学材料中反映的数与形关系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来。概括为特定的一般关系和结构,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要特别注意重视“分析”和“综合”的教学;在解题教学中要注意去发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找出内在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的、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即教会学生善于运用直觉抽象和上升型概括的方法。

  改进:1、探究一放手让学生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完全不参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得出结论。

  2、探究二同桌之间画的三角形对应边例成比例,是让学生通过测量得出的,这里有一定的误差,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不要让学生受预习已知结论(三组对应边成比例即三组对应边的比值相等)的影响,充分遵循学生的认识能力,让学生明白实际与理论有一定的误差,这是允许的。教师既要找出成比例的例子,还要找出不成比例的例子,同时板书。

  3、操作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不要为完成任务教学,一定要让学自己得出结论。

  三、巩固练习与延伸训练

  从简单到复杂的,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从中穿插例题的讲评,做练习时采用多种方式,如口答、笔答、同位回答等。

  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讲了教材上给出的例题,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结论: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共有三个小题,先是找相等的角,接着用逻辑推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最后运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写出成比例的线段。采用的是讲解法。

  其次,补充了一道例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运用,并且先由学生说出方法,教师板书在黑板上,目的是教会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如何书写。

  第三:出示了4个判断,让学生运用结论做出判断。

  最后;回到课前物理老师测量学校教学大楼的高度,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所出示的问题,这里要用到物理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明白学科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并不是独立的。同时做到首尾照应,使学生真正体现到学知识就是为了用知识,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有一部分学生拿到题目,第一句话就说:“怎么做?”一点都不想自己动脑,这说明平常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多掌握一点,大部分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少了思考时间,数学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日渐缺乏,推理能力更是谈不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需要我们教师反思的问题。

  首先,培养学生概括的习惯,激发学生概括的欲望,形成遇到一类新的问题时,经常把这种类型的问题一般化,找出其实质,善于总结。

  其次,要注意推理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长期艰苦的工作,在教学中要注意随时培养。有意识地根据不同情况验算证明以及数学发现活动都离不开推理,数学的知识体系实质上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成的命题系统,因此,推理与数学关系密切,应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注意推理过程的教学,一开始就要逐步养成推理“步步有根据”,严密的推理,有熟练的基础上又要逐步训练学生简缩推理过程。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数学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造性思维能力、探索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提出设想、验证设想、修正和发展设想的过程。在数学中,它表现在提出数学问题,探求数学结论,探索解决途径,寻找解题规律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发现活动中,而数学探索能力就集中表现为提出设想和进行转换的本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动地位;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揣摩关键性的词句,使学生学会“引申”所学的知识。

  改进:1、例题精选及位置的摆放,例2放到最前面。

  2、例题教学,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针对错误的同学进行讲评。

  3、例题的延伸不够,找一些典型的例题,并把不同的形式的图形展示给学生,得出结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书上的例题放生让学生自学完成。

  4、判断的教学要说清楚理由。多展示,特别是错的,让学生多去找原因、去发现问题的根源。

  教学过程中须改进:

  1、语言准确、亲切、生动、幽默。

  2、设问以对话方式、追问、有等待时间,给学生留足时间思考。

  3、达到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4、过度自然,不拘谨。

  5、梯度,难度,适度做到教者心中有数。


看了初二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看过:

1.初二数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课后教学反思

2.相似三角形教案及反思

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4.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课后教学反思

243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