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 茶艺学优秀范文

茶艺学优秀范文

时间: 俊梅871 分享

茶艺学优秀范文

  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的茶艺学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导读:茶艺学论文,学人的个性茶艺充分张扬。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观看茶俗茶艺,茶艺学论文摘要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涵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

  摘要: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涵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 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字 发展/分区/命名/文化/作用:

  一、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则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从五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自元代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明代中期以后,精细的茶风再次出现,为其中坚者是清雅文人,学人的个性茶艺充分张扬,茶风则更趋纤弱。清末明初,中国多灾难,有志文人忧国忧民,已无雅兴和心情去悠闲品茶,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也因之完结。

  二、茶在中国的分区

  茶树在中国的分布非常广阔。在垂直分布上,海拔高可达2600m的高山,低至仅距海平面几米的矮丘。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及其适制性和适应性。中国茶区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的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地带、气候、土壤特点,可划分为 : 1、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是茶树的原产地,包括黔、川、渝、滇中北和藏东南。该区年降水较丰富,雾日多,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的种类也较多。适制绿茶、红茶、普洱茶、边销茶和花茶等。 2、华南茶区:包括闽中南、粤中南、桂南、滇南、海南、台湾。该区高温多湿,全年降水量可达1500mm,为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该区茶树资源极其丰富,适宜加工红茶、绿茶、黑茶、青茶和花茶等。 3、江南茶区:是中国的重点茶区,整个茶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量比较充足,茶历史悠久,历史名茶甚多。是发展绿茶、红茶、青茶、黑茶、黄茶、白茶、花茶、名特茶的适宜区域。 4、江北茶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西、苏北、鲁东南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该区因昼夜温差大,茶树自然品质形成好,适制绿茶,香高味浓,适制绿茶为主。

  三、茶的命名与分类

  茶叶命名是茶叶分类的重要程序之一。中国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品种适制性也很强,有的品种适制一种茶类,有的品种适制二三种以上的茶类。一种茶叶必须有一个名称为标志。命名与分类可以联系在一起,如工夫红茶,前者是命名,后者是分类;又如白毫银针,前者是分类,后者是命名。茶叶命名的依据,除形状、色香味和茶树品种等不同外,还有的以生产地区、采摘时期和技术措施及销路等不同而命名。 安徽农大陈椽教授的“六大茶类分类系统”中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把初制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六大类,已为国内外广泛采用。再加工茶类即以基本茶类的茶叶作原料,进行再加工形成各种各样的茶,如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和含茶饮料等。

  四、中国茶艺文化

  1、茶的制法: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乃至白茶、黄茶、黑茶、青茶、红茶、绿茶等多种茶类制造的发展过程。 2、茶水:中国茶人极重水品,好茶好水才能相映生辉,相得益彰。泉水、江水、井水、雪水、露水,都是茶人的选择。 3、茶器:中国人饮茶,最早是没有茶具的,到了西汉,在王褒的《僮约》中才第一次提到。唐代以前,人们可能以釜煮茶,明代,宜兴紫砂陶茶具兴起,近代,中国人则习惯用铝茶壶烧水。

  五、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

  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七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六、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茶艺学论文

  论中国茶艺文化的现状和任务

  摘要: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在中国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茶文化也可谓是源远流长。中国茶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从产生到现在只有20 多年时间。中国人饮茶饮了几千年,开始是将茶作为食物,然后作为药物,后来成为饮料,至迟从西晋开始,就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作为饮料的茶汤,主要的功用是解渴、提神、解乏、保健,基本上是为了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要。20 世纪80 年代茶文化在台湾兴起后, 很快传入大陆, 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茶文化学者的多年努力, 中国茶文化学研究成绩很大, 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现状进行理性分析, 是当前实现中国茶文化研究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关键字:中国茶艺文化 现状 任务 发展

  一.中国茶文化

  对于中国的茶人来说,饮茶是一门生活艺术 ,着重追求品茶时的艺术情趣,而不是缺乏诗意的清规戒律。即使是讲究“禅茶一味”,也是侧重以禅意来提升品茶的诗化境界,并不强化宗教色彩。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二.中国茶艺文化现状:

  1、中国茶文化的成就

  中国茶文化研究成果显著, 主要表现为: 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茶文化研究队伍, 成立了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 创办了一批茶文化报刊, 出版发表了一系列茶文化论著, 茶文化交流日趋活跃, 茶馆数量有增无减, 茶艺表演十分热闹, 茶叶网站发展迅速。

  1) 中国茶文化人才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造诣深、成梯次、门类齐、素质高、献身精神强的茶文化科研队伍和茶文化工作者队伍。茶文化研究人员包括史学界、经济界、茶业界、哲学界、文学界、医学界、文艺界人员, 其他还有新闻界、摄影界、饮食界、出版界、旅游界等人员。大批文化人投身茶文化研究, 提升了茶文化运动的文化品位, 加强了茶文化理论的建设, 有力地推动了茶文化运动的向前发展。茶文化研究人员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专家学者, 也有一批异军突起的中青年学者。与茶有关的农业院校和茶叶研究所、茶叶公司、茶场及茶叶实验场。茶学教育尤其是茶文化高级人才的培养, 为茶文化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为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建设队伍,并投身于茶文化研究中。

  2) 茶文化研究的文学作品

  20 多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现在茶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四个方面。无论其研究的深度、广度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研究门类更加齐全。近30 年来, 茶文化学者围绕茶文化的属性、范畴、内容、表现、形态、结构体系、内涵、特性、社会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取得了极为丰富的成果, 在许多重要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这些成果首先体现在各茶叶文化杂志发表的文章中。

  文化作品:一是发表了数千篇茶文化论文。以《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为代表,该刊是国内容量最大的茶文化杂志,每期约300页,刊发各类文章130篇左右,每年出2辑,现已出31辑,计约发表文章4000篇。初步统计,20多年来全国刊发的各类茶文化文章约有6000篇,其中研究论文约3000篇。二是出版了六百多部茶文化著作。近年来茶文化热不断升温,茶文化著作出版也日趋繁荣。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共出版的各类茶文化书籍有600多种。

  3) 机构发展

  机构:各种性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团体纷纷成立, 茶文化报刊应运而生, 为茶文化的复兴提供了组织保证和交流舞台。1982 年10 月, 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成立了”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设委员会”, 在此基础上,1993 年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群众文化团体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并决定每二年举办一次型研讨会, 现已召开9届。该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些研究机构和学会、协会、团体的建立,对开展茶文化研究和交流,推动茶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 茶馆

  现在各种各样 的茶楼、茶馆、茶园、茶坊、茶庄、茶座、茶室、茶亭遍布城市大街小 巷,乡镇的远近村落,茶馆文化已与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 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 部分。茶馆日益注重内在文化韵味。从茶馆的外表装磺、内部陈 设、服务员的服饰礼仪、沏茶技艺、柔美音乐„„无处不透出沁人 心脾的文化气息。具有明清风格、古朴典雅的湖心亭茶楼,古色古香兼是庭园式风格的宋园茶艺馆,还有那流光溢彩,充满童话意境 或乡野之风的红茶坊

  许多茶馆都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书画展,或组织品茶、评茶、观茶艺、听丝竹、吟诗词等活动,有的还举办专家学者的茶艺讲座,或进行海峡两岸的文化学术交流,中日和中韩的茶道、茶艺交流。老舍茶馆还办成为一个民族艺术博览会,让各种戏曲、民族文化艺术都有机会到老舍茶馆展示。

  2、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存在问题

  (一)专门人才问题。

  茶文化研究的人员“面广量大”, 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由于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 各自的知识贮备不同, 以及从事的行业不同, 茶文化研究人员的素质差异很大, 这就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茶文化研究的成果。

  目前中国茶文化科研人员, 主要分布在茶界, 包括茶学教育、科研和茶叶生产、流通以及涉茶产业部门, 此外就是分布在文学界、史学界、哲学界、社会学界、宗教界、艺术界、教育界、新闻界、出版界、旅游界等广泛领域。但是茶文化研究人员的数量总体上来说还很少, 与当前茶文化的兴盛和繁荣不相称。研究力量也比较分散, 研究团体比较松散, 研究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二)研究经费问题。

  茶文化研究的编纂资料、撰写论文、著书立说, 甚至进行理论体系构建, 无不需要大量稳定的资金来源, 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但茶文化研究是不折不扣的文化研究, 应属精神层面的基础研究, 它既不是政治, 也不是经济, 难以在短期内产生突破性的进展, 也难以产生人们所希望的“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轰动效应, 更不要说有多少“经济效益”了。在市场经济以利益最大化作为价值追求的时代, 茶文化研究所必需的经费问题相当突出,相信从事茶文化领域研究的学者均有切肤之痛。单纯靠学者甘于清贫, 乐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毕竟难以长久维持, 最终也干不出什么大名堂来。

  (三)研究机构问题。

  就国内而言, 真正建立起来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屈指可数。如江西省社科院的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学术部、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张天福茶学思想研究会、陕西法门寺中国茶文化中心、安徽农业大学茶文化研究所等比较有名,这些机构无疑是茶文化研究的主力军、正规军。其他挂着各种各样的/ 茶文化研究所0杂牌军,往往徒有其名, 或者说是挂羊头卖狗肉, 根本就不是那回事。但, 即使上述这些最有名的茶文化研究机构, 也各有各的困难, 有的缺少经费, 有的缺少人才, 有的没有长远发展目标, 因而取得的成绩也不平衡。至于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就更不要说了, 应该说做得不是很好。

  (四)研究水平问题。

  整体而言, 中国茶文化的学科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水平不高。首先, 中国茶文化的学科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至今为止还没有一本让大家接受的《中国茶文化》或《茶文化学》著作问世。已经出版的屈指可数的几种茶文化专著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以至到今天, 人们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对象、茶文化的定义、茶文化研究的范围、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茶文化的许多范畴和概念、茶文化的研究方法、茶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茶文化的研究意义等诸多重大问题许多均没有形成共识。只要阅读相关茶文化著作, 不难发现, 在许多问题上人们众说纷纭, 概念模糊甚至自相矛盾的时候也不少见。这就难怪不少人可以混水摸鱼, 自称懂得茶文化了。其次, 中国茶文化的基础性工作还不牢固。

  (五)茶文化普及问题。

  表面上热热闹闹, 轰轰烈烈的茶文化活动实质上没有多少茶文化内容可言。一到春天, 五花八门的茶叶节、茶文化节、茶交易会、茶博览会、茶推介会多得真是赛过农村的庙会, 此起 彼伏, 接连不绝。实际上都是借茶文化之名, 行卖茶叶之实, 所谓的茶文化研讨在其间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成了不折不扣的装饰品, 或者有时连这点遮羞布都不要了, 干脆变成了只卖茶的茶文化节。茶馆打着茶艺馆、茶道馆旗号, 但许多茶馆毫无茶文化气息。茶文化普及教育是茶文化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目前在青少年及娃娃中从事这一富有战略性的工作做得还不够, 青少年往往对饮茶不屑一顾, 一讲到茶文化只知道日本的茶道, 言必称日本, 不知道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三、中国茶艺文化的任务: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茶文化复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的茶艺都开展得欣欣向荣,如火如茶。但是,茶艺文化若要进一步发挥起引导茶消费, 培育茶叶市场。为现代都市人开创一种最健康最富有诗意的时尚生活方式。并使现代人能通过茶艺来愉悦心灵、修身养性的功能。通过论述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作用,把饮茶的意义与人的发展相结合; 把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倡导全社会形成爱茶、懂茶、饮茶的良好氛围。

  茶艺是茶文化的基础,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和茶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内涵和外延均不相同。中国文化是共性, 茶文化是个性,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是儒道释各家的共同追求。中国文化是讲如何做人的文化, 正心修身, 成圣成仁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茶文化当然要秉承中国文化的和谐、人道思想, 继承中国文化的精神, 接受儒道释的影响, 而不是相反。因为中国文化强调和谐, 所以茶文化也讲和谐, 因为中国文化重人道, 所以茶道倡人道, 这是演绎推理而来, 不是什么新见。所以, 在茶文化学科的定位中, 一定要摆正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 处理好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所以我觉得我国目前茶艺文化的重要任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弘扬茶为国饮,促进茶产业发展

  饮茶对经济的作用是促进茶产业的发展。早在唐代由于饮茶之风的盛行,致使社会的茶叶消费量增长,茶叶生产、贸易发达,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唐代开始征收茶叶税,这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我们要以茶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为载体,推动茶叶的大众消费、茶为国饮活动。要组织专家学者,通过研讨会、报告会、新闻媒体等形式,宣传茶文化、普及饮茶知识,使广大群众喝对茶、喝好茶、会懂茶、会泡茶、会饮茶,更好地发挥茶文化惠民利民的作用。

  茶文化产业涉及广泛,是创造茶产业经济的根基,是持久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倡导茶为“国饮”,这有利于展现中华茶叶古国的风韵,提高我国茶叶的国际知名度,扩大产品出口; 有利于引起各方面重视,扩大茶产业规模,提高质量,争创名牌,扩大内需,促进茶叶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 弘扬茶为国饮,提升国民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

  茶是健康之饮品。饮茶养生,饮茶长寿。饮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种新世纪的健康生活方式。当代茶圣吴觉农活到91 岁,自认为最主要的经验是“没有什么秘诀,只是喜欢饮茶。”茶界三大泰斗庄晚芳、王泽农、陈椽都在年逾85 岁后仍能著书立说。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花钱买健康,已是人心所向。茶中富含多种有益物质,其中最主要的都是茶多酚的作用。茶叶中富含多种有益物质,尤其以茶多酚的功能最为显著。

  3. 弘扬茶为国饮,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茶与个人修身养性,“和”是茶德的精髓所在,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4]和为贵,致中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和”是一种世界观、宇宙观,也是一种价值观,提倡天、地、人和谐统一; 茶文化专家在概括中国茶道精神时强调“和”、“敬”、“廉”、“美”、“静”、“俭”、“洁”、“清”、“寂”等,都是侧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因此,饮茶就成为励志、怡情、养廉的一种载体。

  人与社会和谐是社会繁荣、世界和平的基础。社会是由亿万个人组成的共同体,随时会发生矛盾。我们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融洽协调。胡锦涛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然而在大目标建设之前,时下最迫切的任务是研究队伍和研究机构的建设,以及相关一些系统的完善。

  4. 茶文化研究队伍建设

  中国茶文化研究队伍总体数量偏少,目前更有青黄不接之势。对于茶文化研究队伍的建设来说, 学科地位是动力, 研究机构是保障, 人才培养是基础。学科地位是动力学科地位决定着研究队伍的发展前景, 是研究队伍发展的动力。如果学科地位低, 也就决定着研究队伍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只有学科有地位, 才能吸引人才加入茶文化研究队伍, 促进茶文化研究队伍的建设。反过来, 学科地位的确立又依赖于茶文化研究人才队伍, 有人才, 才会出成果, 有成果, 才会提高学科地位。

  抓好会员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壮大会员队伍。要定期不定期地表彰弘扬茶文化先进单位,进一步彰显茶文化的公益性。同时要逐步建立起“茶人科技队伍库”,促使他们服务企业,服务种茶人和饮茶人,将他们引入市场,积极发挥作用。

  5. 研究机构是保障

  筑巢引凤, 机构是稳定人才的保障。茶文化在目前还没有取得象茶学那样的、人才培养是基础学术研究、学科建设, 人才是保证。随着茶文化研究的深入, 对茶文化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茶文化的繁荣, 对茶文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人才培养是研究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根本, 人才的培养在于茶文化教育。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实现大众化, 本科层次强调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 淡化专业; 专科层次以职业教育为主体,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 只有硕士、博士层次才是培养高级研究型人才。

  由于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和研究生专业培养方向的设置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所以高职和研究生教育设有茶文化专业或专业方向。今后在茶文化研究人才的培养上, 要进一步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社科院系统的优势作用, 加强两者的联合。

  ( 1) 进一步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

  目前在茶文化人才培养上, 高校发挥主导作用, 尽管还有些不顺。因为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茶文化研究生, 却在作为自然科学的农学类茶学学科下招生, 显得有些矛盾和无奈。但是国家正在进行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和调整, 茶文化迟早会从茶学中独立出来。

  ( 2) 充分发挥社科院系统的优势作用

  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培养茶文化人才方面的作用, 特别是发挥社科院系统的人才、学术资源优势。有条件的社科院, 如中国社科院、江西省社科院等, 可以在历史、文学相关学科培养研究生, 积极申报相关交叉学科的硕士点、博士点。 ( 3) 加强高校与社科院系统的合作

  加强高校与社科院系统的合作, 优势互补, 联合培养茶文化研究生。茶文化学科建设, 离不开教育。重在培养人才, 重在利用高校资源的优势、学术优势、学科优势, 才能进一步加强茶文化研究这方面的工作。更重要的是, 是学术人才的培养, 高校可以与社科院联合申报茶文化硕士点、博士点, 培养茶文化研究生。

  要充分发挥茶研会联系广泛、人才荟萃的优势,致力于搭建茶文化、茶产业交流合作、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平台。

  (4)搞好调查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在继续抓好茶文化学术研讨的同事,紧密联系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省茶文化研究会会同省社科联正在组织专家深入研究,进行“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调研,即将形成调研报告。我们要把这个调研做成精品课题,出优秀成果。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调研,针对百姓所急、企业所盼、政府所思的热点问题,提出带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建议,为振兴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 [日] 千鹤大师. 茶与悟[M]. 张桂华,译.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 ( 2) 王玲:5关于/ 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6. 见王冰泉等:5茶文化论6.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

  ( 3) 赵丽娟. 浅谈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J]. 商业经济,2010 ( 7) : 84 - 85.

  ( 4) 彭勃:5中国茶文化学论纲6. 见王冰泉等:5茶文化论6.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 ( 5) 陈文化. 中国茶文化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 6) 魏运才,高利民. 和谐社会的文化视野[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 7)林治. 中国茶道[M]. 上海: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 8) 余悦:5加强茶文化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6,5农业考古62005( 4) : 64~ 65。

下一页还有更多优秀精彩的茶艺学优秀范文

137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