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 学习孝经心得体会_孝经学习感悟与反思(2)

学习孝经心得体会_孝经学习感悟与反思(2)

时间: 刘丽666 分享

学习孝经心得体会_孝经学习感悟与反思

  学习孝经心得体会范文篇4

  “孝”字——老与子的结合,老在上,子在下,字其本身就体现了华夏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即是:晚辈孝敬长辈。《孝经》是我国国学著作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为人们讲述亲情间的孝道,更为那些为民、为商、为官的人树立了德行的标杆。

  孝之父母。从小时候有记忆开始,我们就听长辈讲过孝道的故事,例如:远古帝王舜的孝感动天,汉文帝刘恒的亲尝汤药,董永的卖身葬父等等,也许那时候是懵懂,但时至今日,作为青年人我们对这些故事的感触会颇多,我们理解的孝之父母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反过来讲,我们80后的青年一代,又有几个能脱离父母的帮助,他们为我们攒钱买车,买房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现在的我们虽做不到物质保障,但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提供精神保障,也许仅仅是倒一杯温水的小动作,也许是为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也许是放假时回家陪他们唠唠家常,也许是陪他们逛逛街,也许……,这些貌似不起眼儿的小事儿,会为他们带去欢乐,这何尝不是一种孝?但现实中真正能做到了青年人少之又少,我们总以各种理由搪塞他们,总用工作当做自身的挡箭牌,去逃避,去回避。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拒绝与他们接触的机会,更不要说我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物质条件,就没脸见父母,他们需要的往往是精神支柱大于物质基础。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只有孝之父母的人,才有资格去谈为民、为商、为官的孝。否则,无论是哪行哪业的人,孝对于他们来讲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而言。

  孝之国家,其实就是一种德行。我觉得孝之国家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优势最大化。作为青年一代的排水人,应如孝经主张的那样 即: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所谓立身行道,我的理解则是在工作中应该保持平常心,戒骄戒躁,虚心像前辈学习,对长辈要用尊称,敢于奉献,改掉80后原有的惰性,勿因学会知识而好高骛远,勿因懂得比他人多而沾沾自喜,勿因他人升职而嫉妒,勿因受到批评而怀恨在心,我认为这是孝之国家的德,行究其根源就是付之行动,用微笑迎接每一天的工作,行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德与行,如同排水人孝之“支柱”,互为依托,缺一不可。相比而言,行不够,可以补;德不行,很难补。我们青年一代的排水人在“行”上,可以勤能补拙,而在“德”上, 我们不应该蛮干,应科学统筹,即有德才有行。通过对《孝经》的学习,我们应该在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上有一个全新认识,切实弄清自身的欠缺,防止因自身的把握不当而致使在工作中失全、失真、失误,从而进一步加强排水人对工作中出现问题时的准确判断,运筹帷幄,为排水事业的明天添砖加瓦。

  孝之父母,孝之国家。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无论你身在何处,国学无国界,应多多研读《孝经》这样的著作,修身养性,提升自身素养,为后人树立榜样,代代相传。

  学习孝经心得体会范文篇5

  本周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孝经》的《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天子是高高在上的,所以他很容易有傲慢心、好恶心,孔子就用一个“孝”字来帮助天子格除这种不好的习气。因为一个好皇帝必须是和百姓心连心的,如果有了傲慢心、好恶心,怎么心连心?那天子是九五之尊,谁有本事让他格除这样的习气?就只有用他与父母的这种关系来唤醒他的爱、敬之心,去掉他的傲慢心、好恶心。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天子跟母亲的关系没有距离,是“亲”,很亲切,跟与大地的关系一样;但是跟父亲是有距离的,那是“敬”,跟与天的关系一样。如果一个天子的孝心一开,百善皆开,那跟百姓就相亲相爱了。第二个,天子这样做,为全国人民做出榜样。上行下效,全国人民就都会效仿。那样人民的良心都打开了,不就是万众一心了吗?

  末学觉得王老师的智慧开解妙就妙在无论你是一个什么层次的人,你都能从中获得智慧。你看,这里的表面上是在说天子,好像与一般的老百姓无关。其实,老师一推展开来,就什么人都可以用得上这把钥匙了。怎么说呢?因为王老师在讲解《开宗明义章第一》的时候就说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这里的“天下”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如一社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市、一个省。那这里的“天子”当然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的一把手了。是不是当一把手的人都容易有跟天子一样的习性?有傲慢心、好恶心?这么一来,我们就很容易对照自己了。

  比如一个班主任,回到家还像班主任一样教训丈夫,这是傲慢心。看孩子呢?这个不顺眼,那个很可爱,这就是好恶心。那如何去掉这两种心呢?还是得回到根本,要培养自己的“孝心”。“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没有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在和学生、家长打交道的时候,就不可能有“爱、敬”之心,所以处理问题往往就不顺利。因为“悌道”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找到了“孝道与悌道”,才有可能“泛爱众”。才有可能爱护、恭敬一切生命。

  我以前做事情,常常生烦恼,只能处顺境,不能处逆境。这其实呀都是孝心还没有完全打开的原因。怎么这么说呢?如果真正懂得“孝”了,应该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那么对应过来,做为班主任,应该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家长、学生,刑于班级”。那为什么我现在对自己的父母懂得爱敬了,还是无法完全刑于班级呢?那我觉得就是因为“亲爱我,孝何难?”我父母都那么爱我,我孝敬他有什么难的呢?所以影响力就不那么强了呀。你看舜帝,他的后母想方设法地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母亲,还总是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而让母亲如此恨自己。他的这种孝才是“亲憎我,孝方贤”,所以舜帝能感化天下人民啊。而我如果是真正把孝领悟透彻了,就应该是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到孝敬别人的父母,这才是真正的拓宽心量。那教学生与别人的父母有什么关系?把学生教好了,学生的父母不是就安心放心了嘛?学生的父母的父母不是也安心放心了嘛?那学生不好教,怎么办?我就抱怨他们的父母吗?那如果学生都好端端的,他父母把孩子都培养得品德优秀,那还要我们老师干嘛呢?老师不就可以下岗了么?你会说,我们在学校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啊。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如果我们只是教孩子知识技能,那不用我们教师,电脑就行了。而我们教师最关键的使命是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如果不传道,不解惑,光是授业,那就有辱教师这门神圣的职业了。那即便这此道理都懂了,我也愿意好好去传道了,学生还是难教,怎么办?那还是我们的德行不够,感动不了别人,这时候就想想“亲憎我,孝方贤”。给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孩子还是不听话,家长也不理解,那这个时候,就是提升自己最好的境缘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能一如既往地爱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而不是厌恶他,也没有丝毫地怨恨家长,那我们的心就真的是“慈悲心”了,也就是真正地放下了自我,放下了名利,就有一颗清净心了,这样烦恼也就随之消失了。

  所以,我总结,要想断除自己的烦恼,第一是要从孝道入手,完全打开自己的良知,同时也打开学生的良知、家长的良知;第二就是要明白自己做为教师的本分,就是要敦伦尽分。不然总觉得自己做的努力好像是额外多做的事情,于是就想着回报,得不到回报就生怨恨。第三是要明因果。我所存的一切善念与所做的一切好事都不会白废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嘛。关键是不能是假善,不能是为了名利去行善。不能是为了别人说你的好你才行善,这样的果报会完全不一样的。同时,明因果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你所有遭遇的逆境都不是偶然的,你应该心平气和地去接受,一旦抱怨命运不公,抱怨老天爷,老天爷就可能还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因为如果不这样,你还是意识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嘛。

  很长一段时间,我带着孩子们学习《孝经》的同时,一边在听着《太上感应篇》的讲解,如今大德老师建议我多读读《了凡四训》,我觉得这些学习对自己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感觉我的心真的就慢慢平静下来了,看到不听话的孩子,没有以前那么急躁了,目光柔和了很多,我的心也渐渐更加柔软起来。我想真正清净心现前,智慧也就会现前了。这些先贤的教诲真的是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生命的旅程,让我少了很多迷茫、很多纠结、很多挣扎,我发愿我会一直当个好学生,老老实实地一直学下去,做下去。

  以上是末学本周学习《孝经》第二章的心得体会,领悟不当之处,敬请大德们批评指正,惭愧末学鞠躬感恩!

  学习孝经心得体会范文篇6

  2013年11月9日至2013年11月11日本人在山东省泰安市接受了为期三天的《修身、齐家、治企之道》(《孝经》)课程学习,现就本次学习的一些内容和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同大家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谢谢!

  本次课程是由马孝文马老师主讲的,课程伊始,首先讲到:宇宙浩瀚,无穷无尽,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还很有限,而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懂得感恩!

  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幸福快乐,但是我们又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帮自己解决问题呢?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而学习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提升智慧,解决生活中一些无法解决的烦恼,也就是求得一种“和谐”。

  生活中有三种不和谐:

  1、人跟自己不和谐;

  2、人与人之间不和谐;(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伦”: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以利相交者,利尽而交疏”)

  3、人与自然不和谐。

  不“和谐”的根本原因要从我们自身寻找原因,那就是“私心”(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自私自利、不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等。

  学习需要聆听、思考、力行,最重要的就是“力行”!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即“私心”,就要在生活中力行,练习保留好的品行,改掉坏的习惯,而这种练习要从对自己的父母开始。因为《孝经》中有云:“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连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做不到的事,对其他不相关的人更是无从谈起了。

  这种练习包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吃饭”,以下介绍学习期间就餐的要求:①人到齐才开饭;②用餐落座长幼有序;③坐姿端正手端碗;④餐前感恩(感谢天地的阳光雨露、感谢国家的恩惠护佑、感谢父母的养育深恩、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大众的辛勤付出);⑤用心感受他人的需求(为长者夹菜);⑥食不言、不浪费、不掉饭菜;⑦饭后打招呼“我吃好了,请大家慢用”。用餐卡上有两句话“碗小天地宽,桌上乾坤大”,很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吃饭”也是一种修炼,第一筷子夹给谁虽然是一种形式,但是代表的是深层次的道理,也是培养我们的恭敬心。

  前面提到练习要从对自己的父母开始,也就是说:“孝”是人修身的起点,所以我们要首先学习《孝经》。

  “孝”的含义:爱、敬。繁体的爱字“爱”可分解为“受”字中间有一颗“心”,意为:用心感受他人的需求(另:字可以简化,爱岂能无心!)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生活中仅仅是给父母送钱送物,还不能称其为孝,《论语》中有云:“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所以我们对父母不但要爱,还要敬,这才是孝!

  生活中,我们只有从练习对自己的父母“爱、敬”开始,才能延伸到练习对他人的“爱、敬”。学会做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假装不虚伪,(中医中有一种理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其中“思伤脾”即包括假装虚伪地待人接物,属于人与自己的不和谐。)自然而然地做到“爱、敬”,其他人才会回报给你同样的尊敬,心情舒畅,才能和谐。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细节决定成败,这里老师提到了一个概念“上贵之相”,即:其坐也如介石不动、其卧也如栖鸟不摇、其行也洋洋然如平水之流、其立也昂昂然如孤峰自耸、言不妄发 行不妄躁、喜怒不动其心、荣辱不易其操、万态纷措于前而心恒一。这与我们正在学习的《弟子规》中一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个人认为“上贵之相”是在行动和思想上对自己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弟子规》是最基本的要求,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做的还很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下面老师讲到了三个基本的问题:

  一、为什么学《孝经》(动机、目的)?

  因为“学贵立志”(非立欲)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学习什么时候都不为晚,要活到老学到老,生活中很多例子告诉我们,高学历、高智商、高年龄等都不代表高素质。学习传统文化,首先明白做人的道理,才能更好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什么(内容)?

  经→史→子→集(学习顺序很重要,因为先做人,再做事;先知礼,后效行!)

  1、经:揭示亘古不变的归路和原则。(道)

  2、史:案例,兴衰存亡。

  3、子:知识、技能。(术)

  4、集:诗词歌赋等陶冶情操的内容。

  三、怎么学?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学一句,懂一句,做一句

  后面老师讲解了《孝经》原文,其中讲到孝养父母的四个层面:

  ①养父母之身;②养父母之心(事亲以欢心为本);③养父母之志;④养父母之慧。这四个层面目前自己做的还相差很远,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力行,因为生活是自己创造的,要积极地面对,勇敢地前行!

  通过本次学习,本人对自己在力行方面有如下要求:

  1、锻炼身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有伤,贻亲忧。)

  2、多干家务;

  3、同父母讲话要和颜悦色;

  4、谨言慎行;

  5、多读书。

  总之,此次培训是本人第一次参加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感觉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了解了一些学习的方向,未来还要继续深入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进一步认知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努力力行,当然首先要从对父母行孝开始。  


看了学习孝经心得体会的人还看了:

1.孝经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2.心得体会孝道范文

3.孝道心得体会600字大全

4.孝道感恩心得体会

5.孝道教育心得体会

热门文章

1231974